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概况的探讨分析
2013-12-11朱施成
朱施成
(湖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我国体育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和其他产业相比较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经过近30年的初步实践,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全社会的一个消费和投资热点,体育市场日渐活跃,各类体育企业不断涌现,体育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导下,体育的产业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它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产业的质量也有所改善,产业的效益也明显增高。但从战略的高度系统认识体育产业仍显得落后,其规模、结构和层次都远没有达到一个完善成熟的产业部门的水平,体育的经济功能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这势必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探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道路,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在新时期体育改革的实践中,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下图可以看出,中国体育产业产值自1987年的122.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510.5亿元,特别是2000年后,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资体育产业,投资身体健康。在过去的10年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增加幅度越来越大,显示了强劲的增长能力。
图一 中国体育产值变化图
随着体育赛事发展的商业化和规模化,体育产业发展迅猛,中国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服务业市场。目前,国内从事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的体育企业和体育产业经营机构已有2万多家,总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商业性竞赛和表演约有300-500次,营业额约8000万人民币。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大型赛事的举办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2010年,仅广东、浙江、北京、辽宁等体育强省,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例就超过0.58%,对GDP的带动达2770多亿元,特别是2005年以来,随着各地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呈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p31-35)
1.竞技体育业。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竞技体育有了飞跃式的发展。1984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一,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中国自19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后,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实现了我国冬奥会金牌 “零”的突破。在亚洲,从1982年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开始,中国已经连续7届位列金牌榜第一。截至2009年8月,中国运动员获得的世界冠军数已达2310个,创超世界纪录达1195次。
竞技体育的发展,不仅为国人带来了无限荣誉,带回了金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申奥成功后,2002年至2007年,因奥运引起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提速,2007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00亿元左右,实现了人均6000美元的目标。[2](p15-17)可见,我国体育产业中竞技体育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体育用品业。
资深体育人,都记得“梅花牌”运动服,因为当时全国生产运动服的企业屈指可数。但今天体育用品制造业已经成为体育相关产业中,开放度与竞争度最高、增长最快、发展最为成熟的行业。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占全球份额的65%以上。仅福建省就拥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达300亿元。近年来,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逐步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运动品牌。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专业化的体育用品展会,也是目前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体育用品展会。作为蓬勃发展的品牌展会,体博会依托主办方强大的行业资源优势,使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实现中国体育产业的振兴和市场的繁荣。从历届博览会体育用品展览面积,可以清晰看出中国体育用品的逐步繁荣,而博览会的展览面积正是繁荣的有力证据。第一届体育用品博览会展位230个,展览面积4150平方米,到2002年已经达到展位4000个,展览面积75000平方米。2008年体博会更是创下1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的纪录。正是随着中国体育用品业的高速成长,体博会逐步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最大规模的体育用品展会。
图二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展览面积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用品逐步走向外向型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外向型的产品出口结构。从出口的贸易结构来看,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额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3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78亿美元,全行业有60%~70%的体育用品企业为境外品牌进行着大量的加工业务,体育用品加工贸易出口44.41亿美元,占体育用品出口78.1亿美元的56.80%,在出口的19类体育用品中有l3类加工贸易的比例超过50%。其中旱冰鞋高达89.88%;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2003年,我国各种体育用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运动鞋就出口到173个国家和地区,运动服出口到138个国家和地区,篮、排、足球出口到151个国家,乒乓球出口到115个国家。[3](p23-26)
从大类上看,基本无缺项,只是在个别大类的高端产品中还有缺项,如户外运动中的航海、航空器材以及健身器械中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大型商用器械和运动队专用器材等,这主要还是受制于产业技术结构和人员结构较为落后的影响。
3.休闲体育业。
休闲体育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体育以人为本的目标。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一般参与健身消费的时间相对稳定,一周锻炼4-5次的占11.5%,一周2-3次的占30.5%,一周只有1次左右的占51.3%,大部分人每周健身消费锻炼1次。中老年人大部分在于晨炼,年轻人多在下午时间进行健身,而妇女则多在早晨或晚上进行健身。另外,在职人员的锻炼取向与其职业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有正常双休日的教师、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就能比较有规律的进行健身活动,而企业工人、医务工作者等其他人员则根据工作时间的变化来调整锻炼时间。
同时,城市居民在体育健身投资方面较偏重于体育相关产业领域的投资,如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械,体育报刊杂志,而在本体产业内的投资相对较弱,这与发达国家的体育健身消费观念是有差异的,且年人均投资100元以下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意味着我国居民休闲体育还有待发展,以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4.体育设施建设方面。
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是现代城市居民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内容。体育因城市而美丽,城市因体育而添彩。从一些国际化都市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少不了体育的发展。追溯这些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体育场馆设施的发展与城市的建设是那样惊人的同步与吻合。城市建设中体育设施的发展俨然成了城市发展的缩影和象征。一般来说,一个大型城市其发展定位和目标,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城市空间布局形式,公共设施,包括大型体育公共设施的统筹安排,对城市的发展从战略上看具有重要意义。
以北京市为例,到1983年底,仅国家体委,市体委和市总工会三个系统的体育用地已达到320多公顷,体育总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l984年后,北京市开始着手筹办第11届亚运会,根据体育设施专项的规划,市政府对亚运会体育场馆建设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截止2004年,全市拥有体育设施12106处,其中标准设施6100处,体育设施总面积达到3l91.7万平方米。[4](p321)北京得天独厚的经济文化条件,加上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北京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表一 1994-2008年我国彩票发行情况 单位:亿元
5.体育彩票业。
体育产业包括了由体育彩票业等各种与体育有关的产业,而彩票业又是其中的重头戏,因为彩票业的收入就整个体育产业来说所占比例是较大的,参与的人数是较多的。2011年12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谈到2011年体育工作时提到了体育彩票的销售情况,2011年我国体育彩票发行903亿元,为国家筹集公益金300亿元,体育彩票所筹集的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产业水平的几点思考
1.完善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
培养社会的消费意识,改变他们的消费观念,重视媒体对体育消费的宣传作用,使广大消费者认识到花钱买健康,花钱观看体育比赛、表演是一种集健身、娱乐、精神愉悦于一体的社会文化消费现象。同时,还要完善体育大众健身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设施、服务手段和服务方法,提供完备的体育运动器材及环境优雅的健身场地,充分利用我国户外运动资源,开展游泳、划船、登山、探险等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这样体育消费才有更广泛的市场。
2.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商务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体育的支柱性本体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的定位,主要是由三大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所决定的。但是,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规模还有限,其市场运作也不够规范。另外,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还表现在本体产业市场,如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换交易,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未形成。仅有的一些市场行为,如运动员转会也不够规范。
产业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是体育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发展缺少可持续性活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已经建立的规模较大但数量很少的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资产重组,扩充资本,包装上市后,如果不抓住生产和经营这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撑环节并切实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将会遭受到很大的风险。资产重组扩充资本是一回事,生产经营是另一回事。
3.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创造发展条件。
体育消费属第三产业范围内的消费。增加体育消费就会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对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但是,如何增加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和引导、扩大体育消费并无政策可循。以体育彩票为例,发行体育彩票是政府给予的一项优惠的产业政策,同时也是增加体育消费的一种途径,因为体育彩票的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全部用于支付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有关开支,既有利于增加群众体育消费,也增加了投资。但是,目前体育彩票的生存力显得十分脆弱,政府还没有给予明确长期稳定的发行政策。应加快体育彩票立法,并积极创造条件发行以体育竞猜为载体的真正体育彩票。这是体育彩票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一些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培育体育市场的相关政策,如鼓励社会和个体兴办体育产业的投资政策,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政策,减免税或税款返还政策,允许体育部门或单项运动协会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
三、小结
1.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正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回顾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与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紧密相连。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我国的体育产业将取得历史性突破,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显著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市场体系将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较快,体育健康娱乐市场正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主导市场,体育健身娱乐经营领域不断拓展,投资主体已显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体育竞赛市场正迈入市场化轨道,体育用品业发展快速,体育彩票受到欢迎,健康投资、体育消费已成时尚。
3.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起点较低,暴露出规模、结构和层次上的诸多不合理,如果能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引导体育消费,并加强体育市场的法规管理,推进体育产业法制建设,则我国体育产业必将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应把体育产业纳入到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的格局中去,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要采取因地制宜、梯度推进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大力培育本体市场,积极引导体育消费,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体系,推动体育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1]张岩.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1).
[2]鲍明晓.我国体育产业的形成发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4).
[3]钟全宏.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状况及类型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5).
[4]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