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工业化快速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3-04-10曾靖
曾 靖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3)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指出,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不高,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产业亟待调整和振兴”。为此,湖北省把“工业兴省”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主战略,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后劲增强、贡献突出”的良好局面。[1]
与此同时湖北省还高度关注到另外一个特殊省情,即湖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11个小麦主产省之一,粮食总产量最高时居全国第五位,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此湖北省在推进工业化深入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粮食产业化,积极发展现代粮食生产。2012年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粮食商品量达到250亿斤、商品率50%以上,年外调外销80亿斤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近10年来湖北省的工业化和粮食安全大体上处于良性互动状态,收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但是在比较好的形势下,有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需要引起高度警觉。1997年湖北省粮食总产量为526.9亿斤(2634.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以来,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至2011年湖北省粮食面积减少到60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下降到450亿斤(2250万吨)。出现一减一降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粮食生产经营的排斥和冲击是主要的。湖北省“十二五”粮食总产量的规划目标是2400万吨,并提出到2020年全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亿斤。在未来工业化、城镇化以更快速度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这一目标会有更大的阻力和困难,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湖北省在以工业化为主战略实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从理论的高度不断深化对工业化与粮食安全利弊关系的认识,进而要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剖析工业化对粮食安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正面影响,最大限度地抑制和规避负面影响。
一、关于工业化与粮食安全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冲突的矛盾统一体特征分析
工业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它的起步和进程需要相关产业、行业的支撑;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推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崛起与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是与工业化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产业和行业,所以当我们把粮食安全放置在工业化背景下进行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工业化同粮食安全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一方面,粮食安全与资本积累、能源供应等要素一起,对工业化起步和进程起极其重要的保障促进作用:在工业化初期,粮食产业为工业生产提供资金积累和原料供给,使得工业部门迅速发展起来;在工业化中后期,粮食产业承担着为城乡居民提供充足食物的功能,对工业化的顺利进行、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及地区的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和发展速度的快慢又反过来对粮食供求关系产生重大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
从湖北省的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工业化进程已经越过了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内容的初期阶段,进入了以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中期阶段,其基本标志是湖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部门具备了较强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湖北的经济增长已经主要不是依靠外延式的扩张,而是依靠结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第二,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方面,湖北工业化已经发展到哈德罗所论述的经济起飞阶段;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改变了湖北工业化长期在城乡隔绝背景下进行的基本格局,实现了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同时推进,这已成为湖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显著的特征。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将不可避免地推动和深化湖北社会结构的变迁,带动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所以,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湖北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将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
工业化快速推进中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对今后湖北粮食供求关系,进而对粮食安全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加快农业和粮食产业人口迁移的速度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从而为农业和粮食产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条件;第二,可以大量运用工业化的成果,为农业和粮食产业提供廉价优质的现代化生产要素,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和粮食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现代化水平。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工业化快速发展中农业和粮食产业的比较效益相对低下,一部分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会由农业和粮食生产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尤其是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转移,会加剧农业和粮食生产资源的短缺,从而对农业和粮食产业发展产生比较持久的不利影响;第二,工业化及与之相伴随的城镇化会带动食品消费倾向和结构的变化,增加对粮食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加大粮食的供给压力,从而加大粮食的不安全性。
从工业化对粮食安全正负两方面影响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工业化对湖北粮食安全最终影响如何,将决定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程度。如果正面影响程度大于负面影响程度,则工业化进程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反过来,如果负面影响程度大于正面影响程度,工业化进程则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现象。所以工业化对于湖北粮食安全是—把双刃剑,在给粮食安全带来机遇的同时,工业化也对粮食安全形成挑战。为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湖北应该和必须确定的基本目标是:在积极推进工业化的同时,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这一目标任何时候都绝对不能动摇。
二、湖北省工业化快速发展对粮食安全的正面影响
1.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现阶段湖北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加速向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已经跨过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正在逐步向大规模反哺期过渡。这一时期所表现出的突出特征是工业部门的剩余积累以资金要素的形式流入农业,形成对农业的全面、大规模反哺,农业由依靠自身积累发展转向依靠工业剩余积累取得更大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工业反哺农业主要是通过政府给予农民各种补贴的政策形式来实现的。湖北省政府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践中,对粮农实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直补、农机购置等补贴,补贴品种不断扩大,补贴标准不断提高。2011年,对农民补贴的总规模为59亿元,农民每亩补贴可达95.4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此外,2005-2011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安排购机补贴资金25.73亿元,农民共购买补贴机具70.2万台,惠及农户53.7万户;全省插秧机保有量达到2.3万台,新增插秧机7614台,其中,新增高性能乘坐式高速插秧机213台。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强度,化解了因劳动力紧张而造成的抛荒撂荒现象,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2012年除了进一步落实各种补贴政策之外,湖北省还加大了奖励力度,省财政安排奖励资金1200万元,对11个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各奖励资金100万元,对10个种粮大户每户奖励价值10万元的拖拉机一台。在补贴和奖励的激励下,农村形成了可喜的“重粮氛围”。[2]
2.推进科技兴粮,提高粮食生产的装备水平和效率。
湖北工业化的发展使现代工业提供的各种新的机械技术和生化技术在粮食生产中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从而在提高粮食生产装备水平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一是在良种选育、推广方面,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由原来的5-8年缩短为3-5年;二是在测土配方施肥、化肥使用方面,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由2005年的2000万亩次提高到2011年的9042万亩次,提高了4.5倍,化肥利用率每年递增1.1个百分点;三是在农业科学技术使用方面,大力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积极发展植保机防组织,使农作物机防率达到48%,水稻机防率达到60%以上,“十一五”期间共挽回稻谷损失80亿斤,2011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其中水稻机插秧面积839万亩,位列全国第三。
所有上述工业化提供的农业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出效率和效果,2011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6183.13万亩,与2003年相比扩大了846.43万亩,粮食总产477.7亿斤,单产达到386公斤,创历史新高,[3]2012年粮食增产超过10亿斤,为2020年全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亿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促进粮食加工业和产业化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湖北省拥有丰富的粮食初级产品资源,具有发展粮食加工业的优越条件。工业化的发展必然推动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使粮食加工业成为它的一个重要分支产业和行业,而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又必然把粮农纳入到粮食生产工业化的产业链和增值链之中,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从而实现“一肩挑两头”,既促进工业发展又带动粮食产业升级。
基于这样的认识,湖北省抓住农产品加工业这个纽带,拉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向集约集群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湖北省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达到1040家,其中省级以上粮食加工重点龙头企业84家,年加工量约95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1%。特别是大米加工业采取“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加工量居全国前列,“国宝桥米”、“福娃大米”两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2011年,粮油加工企业总销售收入达到1352亿元,使粮农在产业化经营中得到了实惠,提高了收入水平。“十二五”期间,湖北省计划培植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3至4家、过30亿元的企业6家左右、过10亿元的企业12家左右,培植7个左右全国知名品牌,力争“十二五”期末粮食年精深加工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加工产值达到1400亿元以上。[4](p12-14)
三、湖北省工业化快速发展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
1.造成粮食消费刚性增长和粮食供给紧缺。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所产生的联动效应。在工业化的推动下,2011年湖北省城镇化率达到51.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6个百分点,城乡人口结构首次发生逆转。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3个百分点,提前超额实现到2015年即“十二五”规划末52%的目标,城镇人口达到3091.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36万人,乡村人口2687.2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6.36万人。[5]这种变化必然会带来湖北省城镇居民粮食消费总量的进一步增加。
国家粮食局公布的粮食消费结构印证了这一情况,即“农村居民口粮消费下降,城镇居民口粮消费逐年增加;饲料用粮持续增加”。[6](p23-25)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中,城乡人口在总量增加的基础上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民工不断进城使农村居民不断减少,城镇居民不断增加,从而一方面使得城镇居民的口粮消费总量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又使城镇居民随收入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善,肉蛋禽类食品消费增多而大量增加饲料粮的消费,而且这种趋势具有持续性即刚性,由此可能使粮食供给趋于紧张,甚至发生短缺而引起粮食安全问题。
2.与粮食生产争水、争土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
据统计资料显示,湖北省1996年到2010年的15年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4880.28千公顷减少到4068.37千公顷,共计减少811.91千公顷,平均每年减少54.13千公顷即811950亩。从世界一般发展规律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后,在粮食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与粮食生产争耕地和水资源的冲突更加明显,并且成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突出障碍。到2015年,在工业化快速推动下,湖北省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将由6个增加到15个,中小城市由40个增加到50个左右,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由46个增加到100个左右,[7]这无疑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交通干线等与之相配套,必然要占用一部分水、土资源,其中包括一部分优质耕地和粮地,这会使湖北“七山二水一分田”本来就紧缺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紧上加紧,缺上加缺,由此对粮食安全构成明显的威胁。
3.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导致务农劳动力低质化趋势严重。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城镇工业、商业、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吸引等原因,使农村劳动力发生了很大的从业分化,这种情况无论是在省域大范围内还是在乡镇中范围内以及农民家庭小范围内都反映明显。从省域范围看,据荆楚网报道,2011年湖北农村外出务工经商劳动力1163.6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1%;从乡镇企范围看,笔者在湖北监利县新沟镇调查所获取的资料显示,2011年该镇农户外出务工经商劳动力14192个,占农户总劳动力的56.01%;从农户范围看,在笔者组织调查的湖北103个农户309个劳动力中,2011年进城务工经商147个,占48%。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和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大约各占一半左右,二者数量上大体持平,但质量差别很大。仅就包括粮农在内的农户劳动力来看,其差别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年龄差别:在调查的103个农户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务工经商三年以上的有67户,约占65%,从事务农的仅有1家,约占1%;5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从事务工的数量为3户,约占3%,从事务农达3年的接近30户,约占29%。可见务工者多为青壮年,务农者多为老弱者和妇女。二是受教育程度差别: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部分师生对湖北一般农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务农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平均仅为7.36年,只略比小学程度高,远低于务工者受教育程度。[8](p32-37)务农劳动力的低质弱质化,严重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和粮食生产,特别是影响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四、优化湖北省工业化对粮食安全影响的对策探讨
1.从战略高度认识和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目前,无论是全国还是湖北都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和大环境,复杂多变的不可控因素比较多,容易产生不冷静的浮躁情绪,出现脱离正常发展轨道的偏差。就湖北来说要防止两种偏差倾向的发生,一种是在快速推进工业发展主战略中可能出现排挤和忽视农业与粮食生产的问题,二是在粮食生产取得九年增产的好形势和高基数的基础上可能产生松劲情绪和争取再增产的为难情绪。
面对这两个问题,无论是领导决策者还是实际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充分领悟粮食安全在工业化以致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以及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的性质,要深刻认识像湖北这样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和人口大省,越是工业化、城镇化,越要打牢农业基础和保障粮食安全,牢固树立“粮安天下”,“粮保发展”的观念。什么时候都不能再走以牺牲农业保工业、牺牲农村保城市、牺牲农民保市民的老路。否则,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就很有可能发生波折,甚至中断,吃不饱肚子的问题可能又会出现,必须警钟长鸣,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粮食转化效率。
在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要继续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城乡人口增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要制止超计划生育,使城乡人口增长速率低于粮食增长速率,这样才能保障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所引起的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肉蛋奶等食品的消费量会持续增长。因为肉蛋奶等产品主要是通过畜牧业、养渔业、养禽业从粮食转化而来的,所以只要提高粮食的转化效率,就可以在保障肉蛋奶等产品消费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减少饲料用粮消耗,缓解粮食供给压力。为此,必须加强对畜牧业等产业的科学研究,促进粮食转化的技术进步。
3.建立粮食用地安全保护、高效利用土地,提升长效保障机制。
粮食用地(包括水资源)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核心基础条件,粮食供给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内容,针对现时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着重解决好如下问题:一是建立最严格的粮食用地保护机制,杜绝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随意乱占粮地的恶劣现象,保证粮食生产与供给的基础性条件不被削弱。二是建立粮食用地空缺填补机制。主要是对工业化、城镇化确实需要占用粮食用地所造成的粮食用地缺口,通过建立区域内、区域间与国家层面的多元化填补规则,确保粮地不被缩减性突破;同时根据工业化、城镇化的集聚效应测算出释放土地的数量,采取果断措施使之快速回归为粮食用地,提高粮地的保障系数。三是创新粮食用地高效利用机制。主要是促进粮地由家庭分散式小规模承包经营改变为企业式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粮地生产经营效率和效果。四是创新粮食用地地力提升机制。主要是搞好粮食用地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无副作用生产资料生产与使用,提高粮地品质和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及粮食产出率,重中之重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4.加速粮食生产劳动力质量优化和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
优化粮食生产劳动力质量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留住和培育一批安心务农、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精英人才。主要是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把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身心素质较好、现代科学技术接受运用能力较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从事粮食生产,同时把有志于务农种粮的相关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城镇下乡投资者等社会人才引入农村务农种粮。在此基础上引导、扶持他们在务农种粮中扩大经营规模、引进利用新技术、开辟融资和增值渠道、培育拓展产品市场,使他们成为现代粮食生产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中坚骨干、精英人才,对普通种粮劳动力大军起典型示范作用。二是对粮食生产普通劳动力进行长期的全方位培训。主要是通过村、乡(镇)及龙头企业举办各种培训班,对普通劳动力进行现代身心健康、文化基础、市场观念、创新精神、科学技术、操作技能等培训,整体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实现由粗放低效型的劳动集约经营方式向精细高效型的资金集约经营方式转化。
对于粮食生产转移劳动力市民化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做好工作:(1)在大中城市,政府要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转移劳动力的户籍、身份、职业、住房、子女读书升学、医疗保险等问题,建立和完善粮农与土地分离的退出机制,使他们彻底丢掉恋土情结,真正融入城市,在城市永久性稳定下来,成为名符其实的市民。(2)在县(市)区域,以建制镇为核心,按现代标准规划设计和建设能容纳20万左右常住人口的 “农民新城”,鼓励、扶持粮食生产转移劳动力进入“农民新城”创办中小型和微型工商企业,发展服务业,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和市民化转移,这样可以节约和降低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成本,并更加方便稳定。
[1]胡光怀.《湖北省质量兴省战略发展纲要(2011-2020)》解读[N].中国质量报,2011-10-10.
[2]赵斌.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全力推进强省建设[N].农民日报,2011-12-26.
[3]龙滢.湖北省确定粮食增产5亿斤目标[N].楚天都市报,2012-02-06.
[4]佚名.湖北省培植壮大粮食龙头企业[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7).
[5]湖北省统计局.2012年湖北省城镇化率达到53.5%[N].湖北日报,2013-02-04.
[6]王云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J].中国人大,2011,(17).
[7]楚天舒.推进湖北特色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1-12-13.
[8]杨钢桥,等.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及其绩效研究—以湖北为例[J].资源科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