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穴针刺法治疗颅脑创伤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
2013-04-07邱晓伟胡群亮杨细平
邱晓伟,胡群亮,杨细平,张 民,涂 悦,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
呃逆俗称“打嗝”,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而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发性疾病;膈肌反复持续痉挛而引起呃逆频繁,持续24 h且通过药物及其他方法治疗无效者为顽固性呃逆。颅脑创伤后由于下丘脑、脑干处的损伤,导致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加之继发胃黏膜缺血等因素常刺激膈神经引起呃逆,其中顽固性呃逆常提示预后不良[1]。顽固性呃逆的病因不同,且存在个体差异等因素,迄今仍无一种特效安全的药物治疗方法[2]。2012年2月~2013年4月,我们采用特效穴针刺法治疗颅脑创伤后继发顽固性呃逆患者49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同期急诊收治的颅脑创伤继发顽固性呃逆患者98例,男69例,女29例;年龄19~58岁,平均37岁;病程15~34 d。均经临床表现及CT检查诊断为急性重型颅脑创伤,且顽固性呃逆的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规定的相关标准。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参照《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4]的方案,给予颅内压监测、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及血糖、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则行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行特效穴针刺:取双侧攒竹、内关、足三里穴,其中攒竹穴沿眉头凹陷直刺0.3寸,用高速捻转方法进行强刺激,两穴捻转均持续2.5 min,用泄法;内关穴直刺0.5~1.0寸,用高速捻转方法进行强刺激,以针感向胃所在位置的方向传导为佳,两穴捻转均持续2.5 min,用泄法;足三里直刺1.5~2.0寸用中强度刺激,平补平泻。所有针刺穴位均留针30 min,行针期间如呃逆止无需再捻针,呃逆不止则每5 min捻转攒竹、内关、足三里穴各1次;每日2次,12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内症状消失者停止治疗)。对照组用1 mL注射器经双侧足三里穴注射盐酸氯丙嗪注射液25 mg,每日2次,12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内症状消失者停止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呃逆停止,随访2周以上无复发为痊愈;呃逆基本消失或随访2周偶有复发,但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为显效;随访2周,呃逆较治疗前发作频次减少,持续时间缩短为有效;随访2周,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无明显改变甚至加重为无效。②见效速度:分别计数两组治疗后5~10 min、10~20 min及20~30 min的见效例数。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疗效比较采用行 ×列的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7例因颅脑创伤病情危重而死亡。
2.1 临床疗效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痊愈28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为93.18%(41/44);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69.05%(29/42)。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见效速度 治疗后5~10 min、10~20 min及20~30 min治疗组分别有14、22、5例见效,对照组分别为18、7、4例,治疗组20 min内见效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 <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重型颅脑损伤可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功能,导致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平衡失调,加之久病卧床导致进食减少、胃排空减慢和胃液潴留,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反射性地使膈肌产生间歇性收缩运动引起顽固性呃逆。毕建忠等[5]研究发现,脑桥、延髓内侧及延髓背和(或)外侧病变均可引起呃逆,说明脑干病变与呃逆关系密切。刘建辉[6]认为,呃逆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其反射中心在第3、4节颈髓,受延髓呼吸中枢控制,刺激和冲动自迷走神经或膈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传人,传出神经为膈神经的运动纤维,使膈肌痉挛收缩所致。氯丙嗪有镇吐功能,其治疗呃逆的机制如下:抑制呃逆的中枢调节部位即延脑催吐化学感应区;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抑制膈肌兴奋[7]。本研究显示,氯丙嗪足三里穴注射后5 min开始起效,5~10 min达最佳疗效。但也有学者报道应用氯丙嗪足三里穴注射见效慢、易复发、有效率低[8]。因氯丙嗪为抗精神失常类药物,具有一定镇静作用,对患者神志恢复及坠积性肺炎的形成有不良影响,临床应用受限。
呃逆在内经称为“哕”,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为气机不利、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故治疗应以宽胸理气、降逆止呃为原则。攒竹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眉头凹陷中,定位约在目内眦直上,该经脉皆抵膈或贯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汪安宁[9]认为,攒竹穴与睛明穴同属足太阳膀胱经,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上行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相交会,依据经脉循行交会诊治原理,针刺攒竹穴可刺激足阳明胃经而起到降逆调气之效;王海莉等[10]认为,肺居胸中主气,主宣发肃降,对维持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起重要作用,膈位于胸腔、腹腔之间,胃气上逆引起的膈肌痉挛,必然导致气机的升降失调;而攒竹穴属鼻针的胸穴,具有调节气机升降出入、降逆止呃作用。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镇静止呕、宁心止痛、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等功效。足三里是胃之合穴,又是治疗胃肠疾患和腹部疾患的要穴,呃逆的病灶上腹部即属此治疗范围。白慧梅[11]认为,足三里穴有理脾胃、降气机的功能。诸穴配伍,宽胸利膈,和胃降逆,气机既顺,呃逆自止。栾响玲等[12]应用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加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满意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呃逆症状均有改善,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0 min内见效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提示特效穴针刺治疗颅脑创伤后顽固性呃逆效果优于足三里注射氯丙嗪。
综上所述,特效穴针刺治疗颅脑创伤后顽固性呃逆总有效率高、见效快,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廉。
[1]严仁辉,倪小英.颅脑损伤并发顽固性呃逆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1,15(8):54-56.
[2]邓绍平,余虹.综合治疗顽固性呃逆15例[J].中国针灸,2005,25(增刊):63-6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2.
[4]只达石,崔世民,张赛.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56.
[5]毕建忠,朱正寓.脑血管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脑卒中后呃逆[J].山东医药,2008,48(22):107-108.
[6]刘建辉.针刺结合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呃逆2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2):27.
[7]周菊.足三里穴位注射氯丙嗪治疗呃逆一例[J].中华国际医学杂志,2001,1(5):383.
[8]林丽华,冯日珍,王兰萍.按压攒竹穴并肌注氯丙嗪治疗呃逆[J].四川中医,2005,23(6):93.
[9]汪安宁.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4.
[10]王海莉,蒋贵东.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4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1,21(3):34-35.
[11]白慧梅.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45例[J].中国针灸,1999,19(8):494.
[12]栾响玲,李君霞.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加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16 例[J].山东医药,2006,46(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