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的丧祭思想研究

2013-04-07

关键词:厚葬孟子曰章句

何 丹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孟子名轲,邹国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孟轲列为一派,则孟子的学说当出于子思,《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也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为孔子嫡孙,受业曾参,承继孔子学说,孟子也自认为是孔子的忠实信徒,自言:“乃所愿,则学孔子者也。”[1]《公孙丑章句上》所以,他把孔子的地位抬得极高,认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1]《万章章句下》然而,孔孟生活的年代,毕竟相隔百年,天下局势的不同,也使得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本文以“丧祭思想”作为切入点,对孟子学说做一粗略的展现。

一、具体主张

丧祭思想是指对待死去之人的态度和对如何送死的看法。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强调要谨于生死,以礼待之。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1]《离娄章句下》,显示了对于丧祭的特别重视。因为这种重视,孟子形成了自己对于丧祭的具体主张,主要如下:

1.厚葬

首先,我们由“孟子葬母”可以得观。据《孟子·公孙丑章句下》记载,孟子葬母后,工匠因“木若以美然”而疑之,孟子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可见,对于亲人之丧,孟子主张竭尽全力,故有言:“亲丧固所自尽也”[1]《滕文章句上》。而这种“自尽”也并非没有限度,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记载:“孟子之后丧踰前丧……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又后丧“棺椁衣衾美也”,孟子以士礼葬父,以大夫之礼葬母,且父俭母奢,可知孟子之“自尽”是基于具体的财力情况,且不能逾越具体的身份等级之礼。其次,我们还可由“孟子辩墨”得知。据《滕文公章句上》记载,孟子曰:“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孟子以墨者主张薄葬,而夷子却厚葬其亲,说明厚葬才是天下正道。

2.久丧

孟子对“三年之丧”的推崇是其主张“久丧”的最好体现。首先,他从理论上把“三年之丧”的起源提前至尧舜禹时期。如《孟子·万章上》记载:“《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又曰:“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其次,他从行动上推广“三年之丧”。如滕定公薨,世子使然友问于孟子,“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1]《滕文公章句上》。再次,对于无故不行“三年之丧”的行为,孟子坚决反对。如“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1]《尽心章句上》并认为“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是之谓不知务。”[1]《尽心章句下》而对确有特殊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者,认为可以变通行事。如:“王子有其母死者,其传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二、丧祭思想来源

孔子强调善始善终,孟子强调送死惟大;孔子强调敬哀为本,认为“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2]《子张》。“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2]《八佾》,孟子强调尽心竭力,这种不同的认识是儒家厚葬久丧观念确立的关键,而孟子的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性善

孟子以“性本善”而著名,《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就记载:“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1]《告子章句上》所以,丧葬的最初产生也是由于这种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故《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有言:“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又因这种善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以要通过厚葬久丧的礼制来使人们保持本性。而对于违背人性的行为,则当坚决予以抵制。如孟子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1]《梁惠王章句上》

2.仁政

基于“性本善”的认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仁政思想。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1]《尽心章句下》又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公孙丑章句上》所以,所谓“不忍人之政”,即“仁政”。那么仁政之根本是什么?由孟子的多次阐述可知,亲亲即行仁。如《孟子·尽心章句上》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再有《孟子·离娄章句上》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而“亲亲”为孝,“敬长”为悌,由此可见,在孟子看来所谓的仁、义、礼、智、乐都是以孝悌为基础,悌又以孝为基础,丧祭又是宣传孝道的最好时机,所以“厚葬久丧”就被孟子提升到“仁政”的高度。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因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离娄章句上》,所以个人的修为与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安定密切相关。而修身之根本,则在于孝悌,故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1]《离娄章句上》,这种以亲亲为根本的“仁”,于己是“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 也”[1]《公孙丑章句上》;于国则“仁则荣,不仁则辱。”[1]《公孙丑章句上》且“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1]《告子章句上》故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1]《离娄章句上》

3.贵民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离娄章句下》那么,于君而言,则是“仁者,爱民。”所以,孟子又在其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响亮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尽心章句下》的口号。孟子的贵民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强调君主要率先垂范,因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1]《离娄章句上》所以,孟子曰:“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1]《滕文公上》强调丧祭礼制的规范,天子也不能例外。其次,还表现在孟子对于为君主服丧的条件设定。据《孟子·离娄章句下》记载,齐宣王问于孟子,“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孟子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即君必须有礼于臣,才为之有服。这是因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再次,还表现在孟子对于事亲的特别重视。故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1]《离娄章句上》

三、小结

孟子提倡厚葬久丧,起于人性本善的修身,故“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1]《尽心章句下》,止于仁政贵民的治国平天下,这些思想的形成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孟子曰:“春秋无义战。”[1]《尽心章句下》而时至孟子生活的时代,已经是“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1]《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正是看到了频繁战乱背后的家破人亡和流离失所,所以才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孟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1]《离娄章句上》虽然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因为他的学说得以实现,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引导、对统治者施行仁政的提倡和对君臣关系新的界定,都对其后的天下大一统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儒家学说,以至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厚葬久丧”也为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是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浪费,加之后世一些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一度使这股奢华之风走向了极端,吾辈后人当以此为鉴[3]。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尤吾兵.传统儒家“善事父母”之“善”的实践内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猜你喜欢

厚葬孟子曰章句
刘玥辰
为善·为利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三)
为厚葬的设计
浅谈汉代厚葬风俗
攘鸡
慎终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