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光龙《贞可斋集宋》谫论

2013-04-06李晓黎

关键词:宋诗

○李晓黎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陈光龙《贞可斋集宋》谫论

○李晓黎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在集句诗的发展历程中,陈光龙的《贞可斋集宋》十卷很有可能是今天可知的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部集宋诗的专集。此集今有南京图书馆所藏康熙年间刻本。其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首先,忠实记录了陈光龙后半生的出处行藏;其次,以集宋诗的形式纪行,宛和切题;第三,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第四,集宋而有唐诗风味。

陈光龙;《贞可斋集宋》;集句诗

集句诗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就专集一家诗而言,有集杜诗、集李诗、集陶诗、集苏诗等;就专集某一朝代诗而言,有集唐诗、集宋诗、集元诗、集明诗等。当然,这些不同的类型,发展的水平各不相同。就专集一家诗而言,集杜诗的发展最为繁荣;而在专集某一朝代诗的范围之内,集唐诗最为发达。相形之下,集宋诗发展得很不充分。事实上,集宋诗出现得很早。宋人已有一些专门用当代诗人诗句写成的诗歌,可以算是最早的“集宋”诗,如南宋前期沈子宿的《潇湘连璧诗》就是集苏轼、黄庭坚的诗句而成的作品。②其诗今已不存,然陈造《江湖长翁集》卷三十一《跋沈子宿潇湘连璧诗》有专门的介绍,可略窥其貌。然宋以后,集宋诗便罕见其迹,而随着明代诗坛宗唐复古风气的盛行,整个宋诗都已被否定,地位全无,更遑论集宋诗的生存空间。所以,清初顺、康年间陈光龙的《贞可斋集宋》十卷很有可能是最早的集宋诗集,也是今天笔者能够见到的唯一一部集宋诗集。本文即据南京图书馆藏本,对其内容和风格进行初步讨论,以抛砖引玉并求教于方正之家。

一 忠实记录半生的出处行藏

陈光龙的一生并不复杂。章学诚《湖北通志未定稿》对其生平事迹的描述最为详尽:

顺治十六年进士,任南阳推官。有狱坐大辟七人,光龙廉雪其冤,改广西平乐知县。平乐为岭外岩邑,去京师万里,不靖之徒负隅走险。光龙勤抚字,各化其政。吴三桂逆叛,帅孙延龄潜谋不轨,光龙密上书巡抚马雄镇,雄镇易之,而孙逆渐露,光龙又上书,雄镇疑惧不敢先发,孙遂举兵叛,陷府县,逼平乐,光龙坚守孤城四十余日,内无所恃,外无应援。孙逆复以重兵临城,光龙誓死守御,逆弁聂禄开门迎降,光龙弃家冒矢石抱印奔梧州乞师,妾郑氏、幼子粤郎及家属十四人皆陷于贼,其友袁密山于锋镝危难中保其家人,寄养猺峒。密山几为孙贼所杀,不悔也……后擢梧州府同知,大吏咨以军事,颇中肯綮。两年,事平,力请归奉父。父疾,光龙敬侍医药,衣不解带者数月。卒,年七十有九。[1]281-282

把这段内容再稍加概括,三句话即可总结其半生的轨迹:入仕羁宦远邑,逢乱坚守不降,乱定辞官归隐。

《贞可斋集宋》前无目录,细读一遍即可发现,十卷采用的是编年体例,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与绝大部分集句诗集的编纂都只是记录人生某一阶段的生活或情怀不同,《贞可斋集宋》的创作从作者四十岁一直延续到晚年,卷八《七十初度》一诗即是明证,所以,陈光龙后半生三十余年的出处行藏、穷达进退皆在此集中一一展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贞可斋集宋》完全可以视为一部诗人的小史。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比《湖北通志未定稿》更加细致的人生历程。

卷一、卷二主要记录其为官平乐时期的生活。开卷首篇为《黄鹤楼赋别》,题下自注云“时之官西粤”,知此诗作于辞家往赴广西平乐县之时。之后的二十余首诗,依次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署中即事》其二描述了其在平乐官署中的生活:

偶叹劳生事,初分异土言。县楼朝见虎,官舍静于村。

习俗何妨陋,淹留不复论。穷通安我命,一饭亦君恩。

(王禹偁、梅尧臣、欧阳修、孔武仲、陈造、张耒、戴复古、陆游)

平乐为穷乡远邑,生活清苦,民风粗犷,习俗蛮陋,尽管如此,陈光龙仍怀着一饭未尝忘君恩的耿耿忠心,勤勉于政事。

康熙十三年 (1674),孙延龄响应吴三桂的叛乱,进攻平乐,陈光龙在这场动乱中的态度、立场、作为都记录在第三卷中。《泣守孤城,惟密山朝夕共事,偶吟戴石屏同王埜使君平寇诗,衍成四律,并志密山患难同仇之雅》其二云:

倚剑到天明,身犹许国轻。暗虫先夜响,黠鼠向人鸣。

老眼元多泪,群凶尚阻兵。将军守汉法,誓死莫偷生。

(戴复古、陆游、张耒、文天祥、陈师道、张元干、梅尧臣、汪元量)

仅据诗题,便可知其坚守孤城,心如磐石,以身许国,九死不悔。而随着形势的愈加险峻,陈光龙决意出城援引救兵,然尚未启程,贼军压境,守城卒开门迎降,关键时刻,他临危不惧,趁乱抱印奔赴梧州乞师,这一事件被记录在《余未启程,贼逆压城,弁卒开门迎降,余乘间抱印奔军前,赴督宪之召,并请师进剿》一诗中:

屡把铅刀齿步光,病慵无意薄淮阳。何人肯踏风波路,岂意相逢魑魅乡。

渐减心情身老大,起看天地色凄凉。平生忧患常难测,说着江山已断肠。

(苏轼、叶梦得、韩驹、陈与义、朱松、王安石、陆游、李觏)

乱定之后,陈光龙转迁梧州同知。然在任上仅两年,便退出官场,归隐山林。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九“苏汝霖、陈光龙”条曾为其打抱不平:

广西孙延龄、马雄之乱,死节者:前则巡抚马公雄镇、富川知县刘公钦邻,后则巡抚将军傅公弘烈。又有间关贼中,百折不回,乃心王室,如提学道佥事苏公汝霖、平乐县知县陈公光龙,亦疾风劲草也。苏弃家逃至肇庆,军前题补布政使,部议以品级太悬不允,苏寻死于粤。然军前题补品级相悬者,不可胜计,如胡一琏以佥事题补布政使是也。独苏格于部议,可叹!陈仅题授梧州府同知,寻以病请;一妾邓氏,一子粤郎,皆死猺峒中。读其与袁太常书,甚可悲也。[2]208

相比较陈光龙在叛乱中的舍生取义、铁骨铮铮,转迁梧州同知实不足以回报他的一腔忠愤,所以他心灰意冷、理想幻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告别了众僚友,结束了平静而又百感交集的归家之旅后,从第四卷开始,诗集转入对隐居生活的全面记录。这是整个诗集的主体部分。从数量上看,其足足占据了七卷的篇幅;从时间上看,根据卷五《春闲》诗序所云:“端居多暇,家大人命曰:汝忆余曩昔乞休呈词乎?年未五旬,齿发已非故物。子初一第,林泉恰号抽身,岁年五十三也。汝今投簪,又早余二年,蹉跎弃置,重我慨慷。窃谓休夏辍冬,人或有然;春秋佳景,孰有闲如吾与汝者?”可知陈光龙五十一岁隐退,章学诚云其年七十九而卒,则其隐居时间长达二十八年!在这七卷中,隐居生活的内容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或躬耕艺圃,如卷四《里门即事》其三“傍山新接龟头屋,采药常携鸦嘴锄”(方岳、陆游),《里门即事》其八“抱瓮和锄非鄙事,煮葵烧笋晌春耕”(刘克庄、苏轼);或饮酒会客,如卷六《三杯》“三杯成大醉,一醉倒冠巾”(戴复古、韩维),卷六《阅农之暇同友人闲谈》“语罢恍然真梦幻,客来懒复倒衣裳”(孔武仲、陆游);或读书写诗,如卷五《迟社中诸子》“已结诗中社,来倾月下樽”(杨万里、孙觌),卷八《同诸友再赋》“隐几江天远,观书枕簟清”(唐庚、张耒);或静观行游,如卷八《赋得吾自认吾真其二》“静坐搜新句,看山忆故人”(燕肃、徐玑),卷十《石城》“片云随意入沧州,又作三吴浪漫游”(杨时、苏轼)。这里仅举其大要而概言之,专门题咏这些内容的诗歌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二 宛和切题的纪游之作

南宋释绍嵩《亚愚江浙纪行》以集句的方式记录行踪,是宋代集句诗发展的一大成果,《贞可斋集宋》对此有明确的继承和尝试。

上任与卸任之旅在《贞可斋集宋》中都有较完整的记录。不仅如此,归隐之后,除了享受隐居山林之乐,陈光龙还有过几次比较远的出游,如蜀中之游、杭州之游等,在卷七、卷十中都有相应的记述。仅根据卷七的系列诗题,我们便可以追踪其蜀中之游的行程。由卷七首篇《丁卯秋袁密山归粤,移诗赋别。余适有蜀中之游,把袂鹄矶,悲歌互答之,余偶成三律》,可知游蜀发生在丁卯年秋,即康熙二十六年 (1687),一路读下去,《初至彝陵》 《巴山》 《掉石滩》《泊黄陵望巫山》《赤甲》《泛犀浦》《返棹夔门》《出峡》《返棹汉口寄坦、坤二子》各诗清楚地交代了整个行程及沿途的景色风光。

陈光龙曾前后两次游览杭州。第一次发生在游蜀之后不久。他从浔阳出发(《浔阳晓发》),沿途依次游览了《八里滩》《凤凰台》《石城》《扬州》,之后,泛邗江(《次日泛邗江有感再用前韵》),次吴江(《吴江舟次》),感姑苏(《姑苏有感》),过虎丘(《虎丘别吴年兄》),经震泽(《震泽》),至杭州(《杭州》)。此时岁已近晚(《岁晚》),其《由苏堤便道灵隐》,又《自灵隐返至放鹤亭》,于西湖流连忘返,宿西兴(《宿西兴》),游严滩(《严滩》),再回西湖(《返棹西湖重赋》),并最终于湖上别友(《湖上别同游诸子》),踏上归途(《归途》)。七十岁时,他重游杭州。第十卷中留下了不少相关的诗作,如《书杭州主人壁》其二:

七十重来自觉痴,憨憨与世共儿嬉。湖山对值全如买,日月无根去若驰。

客路苦寒惟饮酒,主人勤意嘱留诗。钱塘湖上寻云屋,捻断吟须皱两眉。

(楼钥、范成大、秦观、陆游、张耒、赵抃、梅尧臣、孙觌)

陈光龙的这些纪行诗,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宛和切题。虽然是集宋人诗歌而成,并非原创,他却能做到诗题与诗歌前后一致,完美结合。每到一处,他在记录题咏的时候,都能够采择宋人笔下与此地人物或风物相关的诗句,将它们灵活地组织在一起,轻盈圆融地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掉石滩》:

波浪卷峰峦,盘舟掉石滩。一凉风满座,万里客凭栏。

本以无心出,岂知行路难。江声通白帝,鹤唳眇云端。

(韩琦、范成大、戴复古、陈与义、欧阳修、朱熹、苏舜钦、徐铉)

每一句都出自别人之手,然经过陈光龙的组合,每一句传达的又都是他在掉石滩的所见所感,第二句明确出现的“掉石滩”三字,第七句“江声通白帝”所渲染的自然环境,都与其蜀中之行完全契合。江间之波涛、凭栏之客心、苍茫之蜀地,娓娓道来,景象的描述与意境的营造如出一手,确实如王轩序中所盛赞:“珠联璧合,无缝天衣,不独读者不知其为集,即令昔之作者自见之,亦复不知其何以情谐而调叶也。”[3]《重游西湖》亦是如此:

江上谯门鼓角秋,乐天曾不厌杭州。深红浅白知多少,语燕啼莺代唱酬。

老罢那能还作客,心闲随处有真游。东坡手种千株柳,牵挽当为十日留。

(邹浩、赵抃、孔平仲、戴复古、李昴英、陈与义、秦观、苏轼)

此诗集于他第一次游杭州之时。他对名闻天下的西湖反复游赏,故有《重游西湖》四首,此为第一首。此诗不再钟情于对西湖自然美景的刻画,而是从人文景观入手,从喜爱杭州的乐天,到治理西湖的东坡,两代文豪对杭州西湖的深厚情感,极大地提升了西湖的内在魅力,令诗人醉心于此,流连忘返。就诗歌而言,无论相关典故的选择,还是对诗意的点染,皆自然流转,浑然一体,看不到丝毫生硬拼接的痕迹。

三 强烈的抒情色彩

《贞可斋集宋》不仅忠实地记录了陈光龙半生的轨迹,堪称其个人小史;更重要的是,它承载并释放了其内心的情志,亦足以视之为一部心灵史。

首先,在诗题的命名上,多咏、感、吟、遣、思、怀等明确抒情的字样,如卷一有《鸣阳楼杂咏》十二首、《遣怀》、《旅感》;卷二有《感事》、《秋遣》八首、《漫吟》三首;卷三有《怀袁密山》、《军中遥望平乐怆怀》、《梧州司马署中感怀》、《病中遣怀杂咏》四首;卷四有《醉吟》、《初霁抒怀》、《自怡》、《陇畔偶吟》;卷五有《贞可斋杂咏》四首、《漫吟》、《即事言怀》、《写怀》;卷六有《初春写怀》、《偶感》、《遣寂》、《野吟》、《贞可斋孤坐遣闷》四首、《归思》;卷七有《望峨眉写怀》、《晚吟》、《归思》;卷八有《闲闲吟》二首、《醉吟》、《溪上写怀》、《即境抒怀》二首、《抱膝吟》八首;卷九有《自遣》、《卧云闲啸》五十首、《遣意》、《怀铎斯》;卷十有《感事》、《舟次怀二子》、《归思》、《遣怀》、《思乡》等。这些诗歌把抒情的色彩表现得很是突出。以第三卷为例,陈光龙在遭逢叛乱、守城不降的四十余天中,一方面,继承文天祥《集杜诗》的诗史精神,通过集宋诗的写作,自觉地记录下事态的进展;另一方面,不同于文天祥大量使用小序以叙事,他多是在诗题中对事态的进展作简单扼要的交代,诗歌的重点一般都落实在感情的抒发上。他通过这种方式倾泻内心各种激荡深挚的情感,使诗歌最终呈现出强烈的抒情性。如始闻叛乱,其有《闻滇黔逆藩兵犯楚境,偶吟短句并寄袁密山》,诗题前半句记录了叛乱的发生,后半句已经转入感情的抒发:

黑帜杂黄巾,反愁消息真。逢人相问讯,握手但悲辛。

供世无筋力,忧时有主臣。西风吹感慨,魂断楚江滨。

(张元干、陈师道、戴复古、王安石、陈与义、韩驹、文天祥、程俱)

八句之中,只第一句是照应史事,从第二句开始,便点出“悲、愁”二字,反复铺陈诗人心中的忧国之情,将愁思从边陲推进到朝廷,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行吟泽畔,心系国运,愁容满面,内心凄苦,整首诗感情沉郁但又不失慷慨。之后的诗歌大都如此。

其次,身陷远宦的羁旅愁思,遭逢叛乱的慷慨激昂,仕途失意的迷茫痛苦,归隐山林的冲和恬淡,不同阶段的各种感情在《贞可斋集宋》中均有浓墨重彩、淋漓尽致的展现和流露。

远宦广西平乐,陈光龙虽黾勉政事,化抚民风,然而,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仕途蹭蹬、前途渺茫的苦闷,再加上时光飞逝、年华渐老而功业未成的焦虑,使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流露出浓浓的感伤落寞的基调。如卷二《久客》:

公堂群吏散,孤枕一灯秋。梦寐连萧索,酣歌慰滞留。

有期惟向老,无地可推愁。劳谢天涯月,年年照薄游。

(张咏、真山民、陈与义、米芾、张耒、韩驹、谢翱、范成大)

人生似乎掉入了无尽的低谷,触目皆是愁肠,连梦中都是一片萧索,无处可逃,无计可消,只有同在天涯的孤月,陪伴着同样孤单落寞的诗人,诗人心中无尽的辛酸苦楚,一寓于此,读之令人唏嘘,完全忘记此为集句之作。

在叛乱中的守城不屈,成就了诗人的忠臣之名,让他心中压抑已久的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得到了集中地释放,然转迁梧州同知,却没有成就其仕途的飞腾,进与退、出与处、行与藏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促使其师法渊明,退出官场,归隐田园。《自悼》是这些感情的集中体现:

荏苒岁云暮,崎岖昔未经。事疑偿业债,老不叹飘零。

翰墨千年托,才名一梦醒。浮生多贱骨,已分隐柴扃。

(戴复古、徐照、范成大、陈造、陈傅良、余靖、潘阆、戴昺)

归隐山林之后,虽然偶尔他也会自伤身世,叹惜生不逢时,功业未成,但近三十年的隐居生活带给他的,更多的是内心的恬淡与平静,如《写怀》一诗:

独守残灯理断编,青山白发两忘年。偶逢菜叶随流水,旋拾松稍炊晚烟。

知有化工无弃物,可怜平地不生钱。人生遇景须行乐,日日春风是管弦。

(苏舜钦、王令、僧惠洪、张元干、王禹偁、郑侠、僧德洪、赵师秀)

苦闷、落寞、不甘等情绪都已退去,人生变得通透,命运也不再狰狞,诗人找到了诗意的栖居之所,嘉遁之旷怀,一寓于诗,“读之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其入人也恬以适”[4]。

四 集宋而有唐诗风味

虽然是集宋人诗句而成诗,但在艺术风格上,《贞可斋集宋》特别醒目的一个特点是唐诗风味宛然。

这一特点的形成,与上文所谈的强烈的抒情性色彩有关。诗集中的不少作品都以情为主,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感情饱满直露,语言平易流畅,较少用典,亦很少展开议论,形式上也没有打破常规、以文为诗。陈光龙用圆融流转的律诗形式,将感情和盘托出,蕴藉而不乏力度,颇具唐诗风神。如卷三《闻遣禁旅出征,不禁盼望》:

不堪多难日,岁晚尚飘摇。意气久凋落,江山应寂寥。

蛮荒安可驻,乡思独无聊。正好王师出,山巅望眼遥。

(陆游、王庭珪、戴复古、苏舜钦、苏轼、欧阳修、文天祥、陈造)

动乱中江山的寂寥萧瑟,更能诱发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朝廷的信任,对王师的期盼,语言直白,没有典故,没有议论,也没有刻意新变,只是借标准的五律,抒写心情,真挚动人。归隐山林之后,其或静享山林野逸之乐,或徜徉山水行游之中,内心的恬淡闲适自然流露在诗歌中,平易饱满,不深折,不瘦硬。如《里门即事》其四:万壑千岩我一家,野芳庭草是生涯。丘原到处堪怀古,风月相期不用赊。知我囊中无白水,倩人山里觅奇花。愚公老矣痴如故,世味年来薄似纱。(王阮、楼钥、张栻、秦观、程俱、文同、刘克庄、陆游)

这一特点的形成,也与陈光龙所处时代的诗学思想密不可分。明代诗坛一味宗唐,“以盛唐为楷模,至宋元诸作则概黜之,为腐俚不足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初康熙年间,在文坛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下,宋诗重新回到了主流的视线之中。王轩在《贞可斋集宋序》中,对当时宋诗的回归作了如下描述:

所廿年来,海内名家巨公,论诗者,去肤貌而言性情,去纤靡而尚真挚,于是眉山、剑南续杜陵俎豆,而介甫、永叔、圣俞、后山、石湖诸作者,拂拭尘土,重开生面,盖数百年来束之高阁,今则家弦户诵,奉为拱璧,诚若丰城之剑积久而光芒不可掩也。

这为陈光龙集宋诗提供了诗学上的前提和可能。但是,在陈光龙的计划中,本先拟集唐,只是友人告诉他,“海内集唐,不下数十家”,难以迅速超越、脱颖而出,于是,他决定独辟蹊径,尝试集宋,“爰博搜宋诗”,虽“宋无总集,又乏选本”,然其最终所得仍几二百家。陈光龙重视唐诗的同时,接受诗坛新风,亦不轻黜宋诗。在他看来,宋代“名公巨卿,骚人韵士,以逮忠孤嫠、沉沦戍谪之高流,显致讴吟,隐寄箴讽;或于烟云风月、海澨山陬中,一唱三叹,不禁悲歌愤懑之咄咄欲流者,何不足为兴观群怨之助文?”只可惜,他对宋诗的重视,并未能全部独立于明人的影响之外。他不仅以初盛中晚的“四唐说”格式宋诗,而且“掇辞运意,一欲范以盛唐之正”,“合两朝于一席,而泯乎登堂入室之辨”[5],所以,在这样的主观努力之下,其集宋诗呈现出唐诗之风貌,也便是题中应有之意了。

当然,我们强调《贞可斋集宋》饶富唐诗风味,并不是说其不具备宋诗的特色。事实上,《贞可斋集宋》的后半部分,在经历了数年隐居生活的沉淀之后,宋诗的烙印,如理性的思维、典故的使用、议论的语调、瘦硬的风格,在诗中皆有传达。如《吟邵先生句》:

尧夫非是爱吟诗,装点风光要自怡。扫榻伸腰真有味,褰帘隐几更何为。

要无名利来心曲,惟把高闲度岁时。净扫胸中尘万斛,染须种齿笑人痴。

(邵雍、刘克庄、张耒、徐铉、晁补之、王禹偁、谢枋得、陆游)

而且,随着诗中议论成份的增多,诗歌的语言也时露枯涩之气,如《书适》“命合生来困,心衔覆载仁。粗疏知我性,憔悴恤天民”(李觏、林景熙、孔平仲、赵抃);《抱膝吟》其八“一片先天号太虚,老来光景半消除”(邵雍、陈师道);《卧云闲啸》其五十“千里晨风翼倦飞,陶然直欲见天机。本无物累那成癖,绝念功名亦未非”(何梦桂、苏舜钦、韩驹、陆游);《春暮》“放声寄大块,移性入天和”(黄庭坚、李觏)等,给诗集的整体风格打上了一层枯冷瘦硬的宋诗底色。

综上所述,内容上,《贞可斋集宋》忠实记录了陈光龙后半生的出处行藏、隐居出游,堪称一部个人小史。风格上,此集在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的同时,又在整体上呈现出明确的唐诗风味,集宋而唐音悠扬。作为集宋诗的重要代表,此集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1][清]章学诚.湖北通志检存稿·湖北通志未定稿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清]王士祯.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清]王 轩.贞可斋集宋·序[M]∥[清]陈光龙.贞可斋集宋.清康熙刻本.

[4][清]丘园卜.贞可斋集宋·序 [M]∥ [清]陈光龙.贞可斋集宋.清康熙刻本.

[5][清]陈光龙.贞可斋集宋·序 [M].清康熙刻本.

【责任编辑 程彩霞】

On Chen Guanglong’s Zhen Ke Zhai Ji Song

LI Xiao-li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Fuyang Normal College,Fuyang,236041,China)

Chen Guanglong was a prolific sento poet of Qing Dynasty’s early stage.He had Zhen Ke Zhai Ji Song(10 volums),Zhen Ke Zhai Ji Tang(3 volums),Ji Du Shi(1 volum).Zhen Ke Zhai Ji Song is very likely the earliest and unique poetry anthology of sento Song Dynasty’s poetry.There is one,the Kangxi block-printed edition,in Nanjing Library,which has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features:Firstly,it faithfully recorded his later life;Secondly,it described the travels vividly by sento poetry;Thirdly,it had a strong lyrical tendency;Fourthly,it released Tang poetry’s flavor although it completely composed of Song poetry.

Chen Guanglong;Zhen Ke Zhai Ji Song;sento poetry

I207.227

A

1006-1398(2013)02-0081-07

陈光龙,字羲臣,黄陂 (今湖北武汉)人,顺治十六年 (1659)进士。作为清初颇为多产的集句诗人,其有《贞可斋集宋》十卷,《贞可斋集唐》三卷,《集杜诗》一卷。①《清人别集总目》“陈光龙”条载:“《贞可斋集宋》十卷,康熙刻本 (南图)。按:有佚名批。”《集杜诗》一卷,《(宣统)湖北通志·艺文志》著录。《集唐诗》三卷,今未见于书目记载,然据“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料库”检索的结果显示,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刻本两种。此三个集子,《集杜诗》一卷仅见于 《(宣统)湖北通志·艺文志》著录,今不知存否,前两种皆存完帙。

南京图书馆藏《贞可斋集宋》康熙刻本。②《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生于天启六年至崇祯三年”条载:“陈光龙《陈羲臣集律》十卷……此集康熙三十二年刻,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清人别集总目》“陈光龙”条载:“《贞可斋集宋》十卷,康熙刻本 (南图)。按:有佚名批。”今观南京图书馆所藏康熙刻本,十卷皆为五七言律诗,知此二总目所记,名虽异而书实同。此本卷首有三篇序言,分别出自丘园卜、王轩和陈光龙本人。丘、陈之序皆作于康熙癸酉,即康熙三十二年 (1693),王序作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故此集的刻印当在此年或稍后。诗歌径接序后,无目录,十卷皆为律诗,共516题751首,包括五律、七律、五排三种形式。其中,五律248题362首,七律262题380首,五排最少,只有6题9首。每诗之末,依次列出每一句诗歌所出自的诗人之名 (不具列诗题),除了极少量诗句在不同诗中重复出现外,绝大部分诗句都只出现一次。而且,每一首诗中,每一句皆出自不同的诗人,绝无重出。若某一句所系诗人存在异说,或陈光龙对所集宋人诗句稍作改动,均在句下以双行小字注出。①前一种情况出现次数稍多,如卷八《暮归喜吴或先过访》“知公心是后凋松”,诗后云此句属黄庭坚,句下另注,云“一作苏轼‘知君心是后凋松’”;卷十《泛舟》“风扫阳侯雪阵平”,诗后云此句出欧阳澈,句下另注,云“一或任藻”。后一种情况共出现两次。一次在卷五,《焚车》“倦游不拟谈元牝”句下注云“玄,避讳从元”,交代了改字是因为避讳的需要;另一次在卷六,《三杯》首句为“三杯成大醉”,诗后注云:“石屏原句‘三杯成小醉’,今易‘大’字,悲余不能饮也。”可知改字是为了更好地带入自己的感情。

2012-11-09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集句诗词研究”(AHSK07-08D124)

李晓黎 (1981-),女,安徽阜阳人,文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宋诗
唐宋之别
宋诗五首(书法)
“宋诗选学”引论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全宋诗》诗句重出十二人举隅
《全宋诗》诗句重出十人举隅
《全宋诗》诗句重出十四人考辨
2005年以来《全宋诗》辑佚成果文献综述
清初宋诗风管窥
刍议明清地方文献对整理断代文学总集的作用——以弘治《八闽通志》中存录的宋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