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氏易林》的方位词及其相关事象选析
2013-04-06田胜利
○田胜利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
《焦氏易林》的方位词及其相关事象选析
○田胜利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
《焦氏易林》是产生于西汉末年的一部作品,杂取众家编撰而成。对方位词的调遣含有丰富的文化色彩。东邻、西家、东家、西邻、南山的高频率出现与处于黄河流域坐北朝南的建筑走向密不可分。东邻、西家、东家、西邻多婚姻事象,南山多生命力旺盛的舒展事象,北陆多生命力衰竭的收敛事象,这体现出方位认知和节令感受的整合,且与万物的生命意识相连,是阴阳五行观念使然。
《焦氏易林》;方位词;具体事象
《焦氏易林》(以下简称《易林》)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涉猎各种典籍,杂糅汉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衍《易经》而成。书中所涉及的空间方位词丰富,对具体方位词及其相关事象的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易林》的文化特色。下面,试选取各个方位中具有代表性的词与相关事象加以探讨,作为这方面研究的尝试。
一 东邻、西家、东家、西邻及其婚姻相感事象
东邻、东家、西邻、西家在《易林》中出现频繁,分别计12次、9次、6次、2次。将邻与家这两个语素和方位词搭配使用,在南和北中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次也没有出现。《易林》中多次出现的东邻、东家、西邻、西家这些方位词,注释家往往从卦象上进行解释,比如,“震为东邻”[1]46、“离为东邻”[1]806、“坎为西邻”[1]100,从卦象上推理,乾为南邻、坤为北邻也是存在可能性的,为什么只有东邻、西邻、东家、西家而没有南邻、北邻、南家、北家呢?可见从卦象上还不能给出一个合理而明确的解释,只能另寻答案。
《易林》的作者焦赣,《汉书》记载道:“(京房),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赣贫贱,以好学得幸梁王,王共其资用,令极意学。既成,为郡史,察举补小黄令……三老官属上书愿留赣,有诏许增秩留,卒于小黄。”[2]3160从这段话中可知,焦赣年轻时得到梁王的宠爱,学成之后一直未曾离开过梁地的小黄,梁地属汴州,是典型的黄河流域文化。“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的房屋走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许多考古发掘已经证实这一点。”[3]106这种建筑传统“母系社会时就是如此,并且一直延续到文明社会,保持到今天”[3]106。家家户户居住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若以自己的屋舍为基点观察周围邻居,则必然是东邻、西家、东家、西邻居多,而北邻、北家、南邻、南家极少,关系的融洽也以共用同一屋檐或处于同一水平线者为亲,俗语中的东家西舍、左邻右舍就是这一居住习惯的真实反映。这种生活的真实反映到文化中,使诸多典籍密集出现这类方位名词,如《淮南子·齐俗训》篇写道:“趋舍礼俗,犹室宅之居也,东家谓之西家,西家谓之东家,虽皋陶为之理,不能定其处。”[4]376这是东家和西家较早以对举形式出现的记载,于《说山训》篇再次提及,相关文字是这样的:“东家之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见之……”[4]549在这里,同样涉及到了东家和西家之语,类似的文献记载甚多,不胜枚举。可见,典籍中对东邻、西家等的使用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的,是生活的真实与文化结合使然。这也是《易林》频繁出现东邻、西家、东家、西邻的真正原因。将邻居与东或西结合而不与南或北结合,在同样是产生于黄河流域文化的《易经》中也能得到印证:“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3]33这则爻辞见于《既济》卦,提到“邻”的时候,方位合成词语素的选择仍然是东和西,而不是南和北。
东邻、西邻、东家、西家是一组贴近现实生活的词汇,《易林》中和它们相关联的事象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琐事,具体形象,内容丰富而多彩。“吾有骅骝,畜之以时。东家翁孺,来请我驹。价极可与,后无贱悔” (《豫》之《震》),这是以农村简单的物品交换为描写对象。“饮酒醉酗,跳起争斗。伯伤叔僵,东家治丧”(《大畜》之《晋》),这描写的是一件因醉酒引发斗殴,导致邻里死亡的悲伤事件。“东邻愁苦,君乱天纪”(《恒》之《萃》),“西邻孤媪,欲寄我室”(《睽》之《谦》),这是描写邻里忧愁而悲伤的情感。除了忧伤外,在与这组方位词相伴的事象中,表达喜悦之情的婚姻嫁娶事象所占数量最多,如:
宜昌娶妇,东家歌舞。宴乐有绪,长安嘉喜。(《需》之《大过》)
东邻嫁女,为王妃后。庄公筑馆,以尊王母。归于京师,季姜悦喜。(《泰》之《豫》)
西家嫁子,借邻送女。嘉我淑姬,宾主俱喜。(《姤》之《既济》)
上述这些《易林》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都是婚嫁,相同或类似的用例编排还见于《屯》之《观》、《否》之《既济》、《剥》之《无妄》、《家人》之《遁》、《随》之《睽》、《萃》之《归妹》、《无妄》之《豫》等。为什么会如此密集的出现东邻、西邻、东家、西家与婚嫁事象相连的现象呢?这从文化生成的相关现象中能找到答案。
东家、东邻等词语在先秦典籍中刚开始抛头露面的时候,就已经和年轻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孟子·告子下》有这样的记载:“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5]274这是孟子与屋庐子之间的一小段对话,其中“东家处子”指的就是邻家女子。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则有这样一段著名的描写:“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6]80文中的东家少女,天然素美,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宛若一位超凡的小仙子,久久让人羡慕。这是文学作品中“东家”一词的较早出处,可谓一经出现,附加的文化意义就旋即定型,东家即东邻,成了后代文学中以“东邻”代指“美女”的最早源头,传诵于千载之后。先秦时期对这些方位词的使用是如此,两汉时期更是如此。司马相如《美人赋》写道:“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颜盛色茂,景曜光起。恒翘翘而西顾,欲留臣而共止。”在这里,东邻之女同样楚楚动人,和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可谓平分秋色。
类似的文献记载很多,由此可见,东邻、东家等和女子相连的文化传承无疑是《易林》中婚嫁事象与东家、东邻等相连的重要原因之一。婚嫁事象除了和东邻、西邻、东家、西家紧密相连外,还有另外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和“东”或“西”相连,一是和含有“东”“西”语素的合成词相连,同样都是频繁而突出的,如《乾》之《升》中的“卫侯东游,惑于少姬”,《屯》之《蹇》中的“为季求妇,家在东海”,类似的还有《坤》之《坎》、《需》之《丰》、《大过》之《姤》、《履》之《乾》、《家人》之《颐》等,若计重复的林辞,则会更多。相比之下,与“南”和“北”方位词相连的婚嫁爱情辞很少,多为《涣》之《巽》和《恒》之《晋》的重复出现。
和婚嫁事象相连的这些词,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含有方位“东”或“西”,为什么婚嫁事象屡屡与方位“东”或“西”结合而密集出现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古人关于“东”和“西”的哲学观念入手,《周易·说卦》有这样的揭示:“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3]41这是古人根据阴阳五行理念将东方与万物苏醒、西方与万物休憩相联系的较早文字记载。在五行相配的体系中,东方属春、属木,西方属秋、属金,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总结为:“金为秋,土为季夏,木为春,春主生……秋主收。”[7]315可见,东方和春天相连,主生,西方和秋天相连,主死。一生一死相反相成。人类的生活也同样如此,春天人们伴随万物的苏醒,“务在劝农桑”,秋天“万物既成,杀气之始也”,则“大理司徒也”。对应人的生命历程而言,生和死是人得以繁衍和更替的起点与终点。面对生命的这两个拐点,死是不可选择的,那么对于生,人们是否有意识的按照某一规律来行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可以从代表“生”的婚嫁事象中找到答案,进而能寻找到打开婚嫁事象多与方位词“东”和“西”相连之谜的钥匙。古人的婚嫁习俗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讲究的,从他们对婚嫁季节的选取能得到很好地证实。“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这是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举行婚嫁,“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这是在秋季。类似的文献记载很多,两种婚嫁季节尽管存在地域文化上的差异,“春季娶女主要分布在夏文化区……秋冬娶女流行于商、周文化区”[8]31,但都是人们普遍认可和婚嫁密切相关的季节。《易林》中对婚嫁事象的描写于这两个季节都有选取,“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受福孔多,男为邦君”(《解》之《归妹》),这是在春季;“姬姜既欢,二姓为婚。霜降和好,西施在前”(《夬》之《复》)、“刚柔相呼,二姓为家。霜降既同,惠我以仁”(《渐》之《离》),这是在秋季举行婚嫁。为什么婚嫁常选择在春季、秋季?郑玄注《周礼·媒氏》时对春天举行婚嫁作了理论上的分析:“中春,阴阳交,以成婚礼,顺天时也。”[9]1040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对秋冬举行婚嫁进行了归结:“天之道,向秋冬而阴来,向春夏而阴去,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冰泮而杀内。”[7]450这反映出古人婚嫁季节的选取和阴阳的升降运行是息息相关的,春天阳气上行可以达到阴阳交合的目的,秋天阴气上行,同样可以达到阴阳结合的目的,阴阳二气的交合与“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婚嫁事象相吻合。人们对“生”的关注借助于婚嫁事象得到了完美体现。而按照五行对应理论,恰恰与春天相配的是东方,与秋天相配的是西方,故《易林》选取“东”、“西”与婚嫁相配而不选取“南”、“北”与婚嫁相连不是偶然的,是哲学理念的深层驱使所致。东、西与婚嫁的季节相连,表面是化空间为时间的联想方式,内里则是阴阳观念作用使然。这一客观作用的存在,也是东邻、西邻、东家、西家等与婚嫁事象密集相连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化内因。
由此可见,东邻、西邻、东家、西家作为词语频繁使用,活跃于《易林》的各则繇辞里,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和古代建筑的布局走向分不开的,将东邻、西邻、东家、西家和婚嫁事象大量结合,则与古代特有的文化生成相连,且与构成这组词的语素“东”、“西”密不可分,是人们对东方和西方的认知观念在具体事象上的外现。
二 南山及其舒展事象
东山、西山、南山、北山在《易林》中都有出现,频率分别是15次、4次、29次和3次。南山以超出西山、北山、东山总和还多的数量高居其首,所蕴含的意义也最为丰富多彩。历来先贤在为南山作注解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卦象与辞的结合,难以让人真正信服。尚秉和先生的注解为“震为南,艮为山,故曰南山”[1]55,这种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从逻辑上推,卦象结合出现南山的可能性和卦象结合出现东山或者西山、北山的可能性是一致的,可见,南山为什么会在《易林》中一枝独秀的现象并不能得到很好地解释,因而,不能仅仅从卦象与辞的结合上去探讨,还得寻找另外的原因。
《易林》中的南山和《诗经》中的南山使用情况是一致的,李炳海先生在《〈诗经〉中的空间方位选析》一文中指出:“坐北朝南的房屋走向是为满足先民生存需要而出现的建筑样式,但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文化现象……在文学领域,则是南山频繁在《诗经》中出现,人们的联想思路更多的是向南山延伸,并成为稳固的思维定势和语言模式,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10]106这种揭示是很正确的,《诗经》等先秦典籍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结构,指向南山的思维定势在《易林》中同样存在,这是南山一语在林辞中反复出现的深层原因。《易林》不仅本身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产物,而且大量南山物象更是直接化用《诗经》中的语料。“南山昊天,刺政闵身。疾悲无辜,皆憎为仇”(《谦》之《复》),《南山》是《诗经·齐风》诗篇名,“昊天”出自《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的篇名,毛诗序在解《南山》篇时曰“刺襄公也”[11]383,繇辞的寓意也全是如此。“南山之杨,其叶牂牂。嘉乐君子,为国宠光”(《革》之《大有》),在这里,繇辞是将《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中“东门之杨,其叶牂牂”进行简单改写而成。类似的化用还见于《归妹》之《恒》、《乾》之《临》等。
相比较《诗经》中与南山相关的事象,《易林》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南山所承载的事象内容更加丰富,相关的事象种类更加繁多,值得进一步辨析。首先是南山上的植被,“履不容足,南山多叶。家有荣兰,乃无病疾”(《归妹》之《姤》),这是描绘南山之上树木丛密,枝叶繁茂的场景。“南山兰茝,使君媚好。皇女长妇,多孙众子”(《井》之《艮》),这是以南山之上的香草兰、茝起兴,寓意美好的兰、茝能带来子孙满堂的福气。“南山芝兰,君子所有。东家淑女,生我玉宝”(《萃》之《同人》),这里同样是描写南山之上的香草,和后两句中的淑女相应。《易林》中涉猎的这些香草,无疑不是着重于它们的异,而是看重于它们的同。
兰,《说文》曰:“香草也。”[12]25屈原《离骚》有“纫秋兰以为佩”,洪兴祖《楚辞补注》:“香草也。”[13]5兰草除了作为佩饰喻德之外,还与人的生命力相沟通,和生育得子相连。《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姑,梦天使与己兰……生穆公,名之曰兰。穆公有疾,曰:‘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兰而卒。”[14]675这是郑穆公将兰草和自己的生命旅程相关联,从生到死都与之不分,周建忠先生将这一“致兰得子”故事视之为“兰图腾”崇拜的影响[15]5,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且进一步指出,“兰图腾崇拜的内涵,除了男女相爱,生子之祥外,还有拂除邪恶之功能”。可见,兰草是一类与人生命力相连的灵草。
茝, 《说文》: “嚣也,齐谓之茝。”[12]25《史记·礼书》记载: “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17]982茝与兰等并列,能养鼻,同样是一种香草名。《楚辞·九歌·湘夫人》有“沅有茝兮醴有兰”,洪兴祖《楚辞补注》写道:“茝,一作芷。”[13]65茝即是芷,后世《本草纲目》对于芷的功能有这样的介绍:“主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
芝,《说文》:“神草也。”[12]22《楚辞·山鬼》篇:“采三秀兮山间。”洪兴祖《楚辞补注》:“三秀,谓芝草也。”[13]80洪兴祖转述的是汉代学者王逸对芝草的认识,芝草能一年多次开花,同样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总之,生长于南山之上的植被都是生命力旺盛的奇树异草,《易林》用南山之上的植被起兴,看重的正是这类香草旺盛的生命力,将它们和人的生命力相比拟,带给人以幸福。为什么《易林》中的南山会与生命力旺盛的植被相连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南山所处的方位入手。山本是一种常见事物,属于各个方位都存在的普通物象,然而加上方位词之后的南山却成为了一个特指的概念,《易林》中南山的组合不再是某座具体山的名字,而是“南”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与“山”这一物象在意义上的叠加,是哲学理念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显现。
在阴阳五行体系中,南方属火,《尚书》对火的性质作了这样的解释:“火曰炎上。”[17]296炎含有炎热、光明的含义。南在时令上属夏,夏季太阳照射最为强烈,古人认为这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这一观念在《周易》的卦象中也能得到印证,南在卦象中属离,《说卦》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3]41随后在卦象与具体象征物相联系时又写道: “离为火,为日。”[3]42可见,南方属夏,是阳气最盛,也是生命力最强的时候。南山位列于南方,生长、生活于其间的各种事物必然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除了上述的香草系列外,这在另外的物象中也能得到很好地佐证,比如“南山松柏,长受嘉福”中的松柏; “南山黄竹,三身六目”中的黄竹;“南山之阳,花叶将将”中的茂盛花叶;“南山大獗,盗我媚妾”中的动物大獗等等,无一例外都是生命力旺盛的舒展之物。将南山和生命力旺盛相沟通,与亘古长存相连,借助类比思维,从而达到延续自己生命的目的。对于这一点,《易林》本身就有清晰地表述,能提供明确的答案,《复》之《贲》写道:“孟春醴酒,使君寿考,南山多福,宜行贾市,稻梁雌雄,所至利喜。”在这里,将醴酒、寿考、南山、贾市、稻梁、雌雄等众多物象一并串联,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熔铸在同一则林辞中,可见,南山和寿考等物象本身是相通的,具有一致性。
其次,除在植被描写上的扩充外,南山在《易林》中多次与诸神灵、真人相连缀出现的现象也不容忽视,“禹召诸神,会稽南山。执玉万国,天下康安”(《讼》之《遁》),这是将诸神召集于会稽南山之上,召集者是治水英雄禹。将大禹和南山相连, 《诗经》中有这样的表述:“信彼南山,维禹甸之。”郑玄笺云:“信乎彼南山之野,禹治而丘甸之。”在这里,《诗经》采用的是写实性的语言歌颂禹的功绩,相比之下,同样是“奉禹功”,林辞加入禹对神灵的召集和调遣成分,则显得极尽浪漫与歌颂之能事,更具艺术感染力。又,“南山之峻,真人所在。德配唐虞,天命为子。保佑歆享,身受大庆”(《否》之《豫》),真人是道家学说中虚构的理想人物,“入水不濡,入火不热”,能与自然合二为一。将真人的生活场景想象在南山之峻或“南山之蹊”(《贲》之《解》),正是注意到真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类似的描写或同一繇辞的复现还见于《屯》之《革》、《损》之《旅》、《姤》之《临》、《鼎》之《艮》、《兑》之《讼》、《贲》之《解》、《复》之《比》等林辞中,数量如此之多,不可谓不丰富。
南方属于巫神文化盛行的地域,《山海经》、《楚辞》等先秦典籍在这方面的文献记载很多。两汉社会,人对神的关注以及人与神的交往更是空前频繁,诸多作家对神灵的描写突出的是“他们追求个体生命无限延续的愿望”[18]424,《易林》的作者也同样如此。
总之,南山在《易林》中成为一座汇聚诸多神灵的神山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将南山作为南方文化的缩影,是对南方地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再现。另外,真人、神灵是人们假想出来的超越于凡人之上的虚拟形象,他们对生命的体认与众不同,神灵本身具有不死特性,生命的持续长久、生命的美好在神灵那里得到了充分延展;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是道家对生命的体认,生命的张力在真人身上得到舒展。将他们和南山相连,既与南方阳气充盈、万物生命力旺盛的特点相扣合,又与“山”亘古绵长的象征含义相吻合。
三 北陆及其消敛事象
《易林》中与方位“北”相结合的词有北陆、北山、北辰、北海、北岳、北阙、北邑、北室等,其中北陆出现最频繁,计14次之多,意义最丰富,与其相关的事象也最能代表北方。为什么《易林》中北陆会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方位复合词呢?答案无疑与北陆本身所能具有的多重内涵密切相关。陆,《说文》解释为“高平地”[12]731,北陆连称,指的是北方的高平之地,引申为北方,这属于北陆的基本含义,也是林辞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常用意义。“利在北陆,寒苦难得”(《大过》之《震》),芮执俭先生解释为“北方之地有厚利,天寒地冻难获取”,将北陆解释成地理方位名词是正确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冰冻北陆,不能相贼” (《需》之《贲》),“积水不温,北陆苦寒”(《睽》之《巽》)等。
此外,北陆更多的时候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方位词,属于天上的一个假想坐标。《左传》记载:“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杜预注:“陆,道也。”道指的是太阳运行的“黄道”。孔颖达的《正义》进一步指出:“《释天》云:‘北陆,虚也。西陆,昴也。’孙炎云:‘陆,中也。北方之宿虚为中也,西方之宿昴为中也。’彼以陆为中,杜以陆为道,陆之为中为道,皆无正训,各以意言耳。”[19]2033在孔颖达看来,陆为中为道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指的都是方位,北陆为虚宿,虚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中北方玄武系列的中间第四位。虚,《说文》解释为:“大丘也,昆仑丘为之昆仑虚。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12]386虚和北陆一样,本是地理名词,指面积范围,为什么上应星宿呢?《尔雅》有这样的记载:“玄枵,虚也。颛顼之虚,虚也。北陆,虚也。”宋人郑樵的《尔雅注》解释道:“虚星在辰为玄枵,居躔度为北陆,在地为颛顼之虚。”[20]由此可见,玄枵才是真正的辰星名,北陆、虚、颛顼之虚三者则是玄枵的别名,各种称呼既有各自独立的实际含义又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从地理名词转化为假想的方位名词,颛顼之虚、虚是如此,北陆也是如此。林辞“郁映不明,阴积无光。日在北陆,万物凋藏”(《无妄》之《蒙》),“日在北陆,阴蔽阳目。万物空虚,不见长育”(《大过》之《乾》)等,描写的都是太阳运行到北陆这个空间方位的时候,万物开始凋零、敛藏。虚拟方位的存在是假想的,太阳运行到北陆的时候,天气烈寒、地冻艰难的感受才是真实,因而北陆常常直接引申为时令,“北陆闭蛰,隐伏不出”(《屯》之《蒙》),这是一幅北陆时节万物隐伏的场景;“万物空枯,藏于北陆”(《谦》之《渐》),这同样是一幅北陆时令万物空枯隐伏的画卷。
无论北陆指的是现实的北方还是虚拟的躔度,无论是方位名词还是时间名词,与之相连的事象都以消敛为主,比如:
利在北陆,寒苦难得。忧危之患,福为道门,商叔生存。(《大过》之《震》)
夜长日短,阴为阳贼。万物空枯,藏于北陆。(《夬》之《明夷》)
郁映不明,阴积无光。日在北陆,万物彫藏。(《无妄》之《蒙》)
上述繇辞中的空枯、寒苦、凋藏等,无一例外,描绘的都是归于静止的状态,万物生命力枯竭,处于消寂之中。为什么与北陆相伴的事象是如此呢?从词语的构成来看,语素“陆”的意义是普通而简单的,之所以出现与北陆相连的均是消敛事象,无疑则与这一词中“北”在古人心目中的观念密不可分,北在五行中属水,季节是冬,《尚书·洪范》篇对水的属性界定为“润下”[17]296,指潜藏于地下之意,水的这种特性与《周易·说卦》传从象上的解释具有一致性,“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隐伏之象正是潜藏之象。将北方与水联系起来,《说卦》传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3]41这是从时令的角度将北方与水相结合给出的解释,水所属的坎卦是北方之卦,为冬,冬天是慰劳百姓,使其休息的季节,冬天也是万物归于静止,“冬气收而百物皆藏”[7]446,一个“主藏”的季节。日行北陆,正逢冬天最为寒冷的日子,太阳照射时间最短,阴气盛行,阳气衰弱,这一认知见于《春秋繁露》:“阴气起乎中夏,至中冬而盛。”[7]443《易林》对于在北陆之时产生消敛事象的原因也是从这方面揭示的,如“长夜短日,阴为阳贼。万物空枯,藏于北陆”,“日在北陆,阴蔽阳目”,“北陆阳伏,不知白黑”等,诗歌通过贼、蔽、伏的动态描写,揭示出阳气始终被阴气所压制,完全一幅力量微弱之象。
综上所述,北陆有三重内涵,既代表“北方”这一实际所指,又有虚拟的方位与之对应,更有时令的引申含义。借助类比思维,发挥想象与联想,化空间为时间,呈现出多样性的特色。林辞对北陆的关注与描写,消敛事象是外在表象,阴阳五行观念是潜在内核,二者一表一里,相映成辉。
四 余论
《易林》中的方位词丰富多彩,代表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具体方位词与相关事象的结合密集出现在繇辞中,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居住建筑、地域风貌、天时气候等是方位词与具体事象结合的外在诱因。阴阳五行观念则是古人的思维取向和思维定势之所在,阴阳二气的消长对应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空间与时间整合,化空间为时间,古人观望四方的时候带有深切的节令感受,这是《易林》中方位词与具体事象相结合的内在趋使力量。
[1]尚秉和.焦氏易林注[M].张善文,校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东汉]班固.汉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李炳海.周易释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89.
[4]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吴广平.宋玉集 [M].长沙:岳麓书社,2001.
[7][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M]∥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2.
[8]李炳海.先秦时期的婚嫁季节与《诗经》相关作品的物类事象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9][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李炳海.《诗经》中的空间方位选析[J].中州学刊,1991,(3).
[11][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3][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5]周建忠.兰意象原型发微[J].贵州社会科学,1998,(4).
[16][西汉]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7][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李炳海.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9][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宋]郑樵.尔雅郑注·卷中[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责任编辑 程彩霞】
About Nouns of Direction and Related Things in Jiao Shi Yi Lin
TIAN Sheng-li
(School of Liberal Arts,Renmin Univ.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Jiao Shi Yi Lin is a work produced in the Xi Han Dynasty,compiled from miscellaneous works.There is a rich culture in nouns of direction.East neighbour,west home,East home,western neighbour and Southern hill are the words of high frequency and relate to the construction facing South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East neighbour,west home,east home,west neighbour have something like marriage,the South hill has something like vigorous life,the north land embodied something like withering and fading,which reveal a sense of direction cognition and seasoning feelings and connect to the lives of all consciousness and embody the nature of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Jiao Shi Yi Lin;noun of direction;concrete things
I206.4
A
1006-1398(2013)02-0074-07
2012-10-10
田胜利 (1982-),男,湖南常德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