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杂病验案选释(二)
2013-04-06陈大舜
陈大舜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
内科杂病验案选释(二)
陈大舜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
名医经验;肉眼血尿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痢疾案
4 肉眼血尿案
林某某,女,52岁。2010年1月10日初诊。患者曾于2月前发现肉眼血尿,即去某某市级医院诊治(具体用药不详),病情得以控制,尿色转黄。本次又发现肉眼血尿2天来诊,同时伴有腰膂隐隐作痛,口气较重,口干,平时易发口腔溃疡,饮食、大便如常,舌苔薄腻淡黄,脉细弦带数。无恶寒发热症状,也无水肿,血压128/80mmHg。经查血常规基本正常,尿常规发现有蛋白+++,潜血+++,WBC++,尿色红、混浊,镜下检查 WBC 3~5/Hp,RBC 5~7/Hp。彩超检查未发现肾脏及泌尿系统异常。肾功能检查BUN、Cr、UA三项指标均为正常值。
辨证:湿热内蕴兼肝肾阴虚,实火虚火夹杂迫血妄行。治法:清热利湿,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药:知柏导赤散合二至丸加味。生地黄30 g,川木通10 g,淡竹叶 10 g,生甘草 5 g,女贞子 15 g,旱莲草 20 g,知母 15 g,黄柏 15 g,海金砂 15 g,仙鹤草 15 g,小蓟 15 g,茜草 15 g,藕节炭 20 g。 7剂,每日1剂,煎服2次。
2010年1月18日复诊:尿色转黄,复查尿常规蛋白+,潜血+,WBC+,尿色黄、清,镜下检查WBC 0~2/Hp,RBC 1~3/Hp, 口干及口气重减轻,舌苔薄微黄,脉细弦,遂守原方再服7剂,只是把黄柏剂量减少为10 g,藕节炭减少为10 g。
2010年1月24日三诊:再次复查尿常规,仍有蛋白+,潜血+,WBC 0~1/Hp,症情减轻,尿色淡黄、清,舌苔薄微黄,脉细弦。调整处方川木通改为茯苓10 g,黄柏改为黄芪30 g,竹叶改为玉米须30 g,海金砂改为广藿香10 g,14剂,每天1剂,煎服2次,继续治疗,并巩固疗效。嘱病人避免劳累过度,适寒温,低盐饮食,忌油腻、腥发、温燥、辛辣食品。
释义:本案有明显血尿(含肉眼血尿与镜下血尿)和蛋白尿,但无水肿、无高血压、无肾脏功能损害,一时也未查出其他疾病,故可拟诊为隐匿性肾炎。如为肾孟肾炎等尿路感染,病人虽然尿检有WBC,但血常规检查,WBC及中性均不高,且无尿频、尿急、尿痛、尿不畅等膀胱刺激症状,又无寒热等全身感染症状,因此可排除。本案经中药汤剂辨证治疗虽有明显好转,但还未彻底治愈,这样的病例,临床并不少见。导赤散一般是指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即生地黄、木通、竹叶、甘草4味药,殊不知还有《银海精微》方,是在钱乙方的基础上加知母、黄柏、栀子、灯芯4味药,共8味。本案即用《银海精微》导赤散方6味药,未用栀子、灯芯,姑且叫“知柏导赤散”,并合用《证治准绳》二至丸,另加多味止血药,共奏清热利湿、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之功。三诊时,因症情明显好转,湿热减轻,故去方中川木通、竹叶、黄柏、海金砂,改用茯苓、黄芪、玉米须、藿香,以护肾利湿、芳香化浊、和中益气,消蛋白尿,继续治疗,并巩固疗效。后因病人未再来就诊,故后续疗效,一时无法追访,但前期疗效值得肯定。
5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刘某某,女,29岁。2009年9月11日就诊。因心悸、自汗盗汗、烦躁3月余来诊,经查患者甲状腺呈轻度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软,吞咽时上下移动,令患者直立双手向前伸直有细微震颤,心率98次/min,甲状腺处听诊可闻及吹风样杂音。食欲佳,尿黄,大便正常,月经对期、色暗红、量中等,五心烦热,白天动则自汗,夜晚有时盗汗,睡眠偶尔惊醒,口干,神疲倦怠,舌苔薄质红,脉细数。血清甲状腺激素检测:FT3、FT4、T3、T4 均高出正常值,TSH 明显低于正常值。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辨证:气阴两虚,心肝火旺,气滞痰瘀,虚实夹杂。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散结,清心降火,柔肝活血。方药:芪合二贝二芍汤。黄芪30 g,百合15 g,浙贝母 10 g,土贝母 15 g,赤芍 15 g,白芍 15 g,山慈菇 10 g,鸡内金 15 g,郁金 10 g,黄连 10 g,金银花 15 g,丹参 10 g,酸枣仁 15 g。14剂,每天1剂,煎服2次。另服西药:丙硫氧嘧啶,每次100 mg,3 次 /d。
2009年9月25日二诊:自述药后效果较明显,心悸、心烦、自汗、盗汗均减轻,睡眠较踏实,心率90次/分,脉细数,苔薄质红,惟感觉中药太苦难喝。仍守原方加减,去黄连改莲子心10 g,又开14剂查血常规及肝功能,未发现异常。同时,告诫患者一定要坚持长期服药,要做好服药1~2年的思想准备,中药是苦,要当作苦咖啡来喝,也可适当加糖。
2009年10月8日三诊:症情稳定,各种症状均有好转,脉细弦略数,舌苔薄质稍红。复查血清甲状腺激素,除TSH仍较正常值偏低外,FT3、FT4、T3、T4均已降低至正常水平。中药汤剂适当调整剂量,赤芍、白芍、鸡内金、酸枣仁均减为10 g,又开14剂,每天1剂,煎服2次。西药丙硫氧嘧啶每次100 mg,由 3 次 /d 改为 2 次 /d。
该患者治疗2个月后,再次复查甲状腺激素,5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肝功能及血常规亦未发现异常,于是把丙硫氧嘧啶又改为100 mg/d维持量,中药照服;4个月后改为50 mg/d维持量,半年后改为25 mg/d维持量,中药隔日1剂,直至痊愈。每次复查肝功能及血常规均未受到影响。
释义:这是一例中西医结合、中西药优势互补治疗“甲亢”的典型案例。西药治疗“甲亢”,无论是硫脲类或咪唑类均有较好的效果,并不引起永久性“甲减”,但缺点是停药后复发率高,并易产生肝功能损害或粒细胞减少症。单纯中药治疗“甲亢”也有效,但效果不及西药肯定,其优点是只要医生掌控的好,一般不会有毒副作用,且整体调节内分泌紊乱及巩固疗效有一定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有三:一是可适当减少西药的常规用量;二是可减少或防止西药的毒副作用;三可减少停药后的复发率。恰好起到中西药优势互补的作用。
芪合二贝二芍汤是笔者的经验方,芪、合益气养阴,二贝加山慈菇、鸡内金、郁金,化痰理气、消积散结,二芍加丹参益阴柔肝和血,黄连、金银花清心降火、清热解毒,酸枣仁养心安神安眠,与芪、合、白芍相配又能收敛止汗。
6 痢疾案
宁某某,女,61岁,农民。2011年3月14日就诊。患者自述大便夹有红白色粘冻状物1月余,但大便次数并不多,1~2次/d,不成形,腹部隐痛不适,无明显里急后重感,小便时黄,饮食尚可,面色欠华,舌苔薄腻质淡,脉弦。有“甲亢”病史反复发作10余年,高血压病史10余年,目前仍在服丙硫氧嘧啶及降压西药。经查血压:138/80 mmHg。大便常规:肉眼观察呈果酱样,粪质较多,夹有红白粘冻,镜检:WBC 0~4/Hp,RBC 2~5/Hp。
辨证:湿热积滞,蕴结肠中,气血阻滞,传导失司。治法:清热导滞,理气行血。方药:白头翁汤合香连丸加减。白头翁15 g,黄连 10 g,黄柏 15 g,广木香 6 g,吴茱萸 5 g,川朴10 g,乌梅 6 g,石榴皮10 g,败酱草 15 g,赤芍 15 g。7剂,每天 1剂,煎服2次。并嘱清淡饮食,忌油腻、辛辣、腥发之品。
2011年3月20日复诊:药后症情有所好转,大便红色粘冻明显减少,但白色粘冻仍多,遂在前方中加鸦胆子10粒/每次(去壳用龙眼肉包吞或装入空心胶囊吞服),龙眼肉10 g,党参10 g,又开7剂。病人以后未见再来,直至2011年6月12日该患者来看“甲亢”时,才得知3月20日第2次中药服完后,痢疾已痊愈,至今未复发。目前,大便正常,1 次 /d,成形。
释义:因中医本有痢疾病名,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便(即赤白粘冻)为特征,其中又以下赤白脓血便为辨证要点。本案虽无明显里急后重,便次也不算多,但大便夹有红白粘冻明显,就可诊断为痢疾。中医所言痢疾,实包括了西医所指的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肠病、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多种肠道疾病。本案虽未做进一步实验室检查明确西医属何种痢疾,因中医有痢疾病名,按中医辨证治疗即可。如进一步明确西医诊断当然更好,但门诊病人有时不允许等待。白头翁汤是《伤寒论》方,其中4味药取了3味,即白头翁、黄连、黄柏;香连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大香连丸,有木香、黄连2味药,但在黄连炮制时,有用吴茱萸“同炒令赤,去吴茱萸不用”的方法,实际有吴茱萸的药性,故本方也可说是有3味药,含左金丸方义,本案3味药全用,并加用了川朴,以上6味药共奏清热利湿、理气导滞之功,赤芍行血,败酱草排脓解毒,乌梅、石榴皮涩肠止痢;复诊时加用鸦胆子有清热燥湿、解毒杀虫之效,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作用,疗效较为肯定。另石榴皮、白头翁也有杀灭阿米巴原虫的作用。故本案所用中药方实有灭菌、杀虫的双重功效。复诊加党参健脾益气和中,防苦寒药太过败胃;加龙眼肉一是作包吞鸦胆子用,二是益气养血顾护正气。
(本文编辑 李路丹)
Interpretation of selected proved cases of internal medical diseases(Ⅱ)
CHEN Da-shun
(TCM University of Hunan, 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experiences from famous doctors;case of gross hematuria;case of thyrotoxicosis;case of diarrhea
R249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3.03.014.050.02
2012-12-10
陈大舜(1941-),男,江苏南京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疾病及中医内科病证结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