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文本时期语言符号特征解析
——以英语新词及其汉译为例

2013-03-31

关键词:理据性超文本任意性

陈 丞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 350202)

超文本时期语言符号特征解析
——以英语新词及其汉译为例

陈 丞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 350202)

语言符号的特征从索绪尔提出以任意性为第一原则开始至今,语言学家们对语言符号的研究不断深入。如今人类进入了超文本时期,语言的动态发展是为了弥补人类在社会飞速前进过程中出现词语表达匮乏。同时,新兴词汇的出现及应用也体现了文化互补、与时俱进等时代特征,语言符号在应用层面上也增添了新的特征。文章以英语新词及其汉译为例,对超文本时期的语言符号特征进行简要的解析,认为语言符号的各种特征都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超文本时期;英语新词与汉译;语言符号特征

在当今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交流的媒介与范围都在不断更新与扩大的超文本时代,各行各业中的英语新词数量也日益递增。随着英语新词汇的不断涌现与人们对英语翻译策略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在英语新词的构成以及英汉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翻译转换过程中,语言符号在呈现出其固有特性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特性。因此,笔者认为在该时期通过对英语新词及其汉译中体现出的语言符号特征进行研究,是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一、超文本时期的界定

互联网是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但超文本概念则始于1945年Vannevar Bush提出的“Memex”;随后美国学者Ted Nelson造出英文新词:由“text”与“hyper”合成了“hypertext”(超文本);最后由Tim Berners Lee在CERN的互联网上以“万维网”的形式实现了超文本思想。[1]超文本的应用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得以实现,它作为互联网的符号系统与人际沟通的新型话语体系,是一个全新的、全局性的信息结构、文本模式以及话语交叉的数据库,它完全超越了读写时期的纸质传播媒介,受到大众的欢迎与推崇。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媒介进行无国界、无地域地了解资讯、沟通交流,人类早已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超文本时期。

二、语言符号音义联系具有任意性与理据性

索绪尔(Saussure)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及“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与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2](P101)由此可见,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由“所指”(概念)和“能指”(音响形象)构成的。索绪尔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任意关系,即语音和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也就是他提出的“任意性”原则。这种“任意性”还表现在当人们不了解一种语言时,人们就无法通过它的语音明白它的意义。反之亦然。例如,“网络”的概念在英语中与用来做它的能指“['sa□bə]”这串声音没有任何内在关联,它可以用任何别的音响形象来表示。同样是“网络”的概念,在英语里读作“cyber['sa□bə]”,汉语普通话里读“wǎng luò”。由此可见,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在根本上就具有任意性,而对于同一个事物,在不同国家语言中的所指概念也不经相同。上述语言现象都体现了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征。

但与此同时,索绪尔也提出“在任何语言中,只有某些符号将是完全任意的,对于其它符号,我们将涉及可能区分任意性程度的问题”。[2](P93)这段陈述表明了相对任意性的概念,因此我们依据《普通语言学教程》可以明白绝对任意性与相对任意性的相互依存,即语言符号的音与义偶然关系存在于语言的产生阶段;而从语言运用层面分析,例如合成词或派生词等,语言符号却是相对可论证的,即其具有理据性。诸如“cyber-age(网络时代)”、“cyber-culture(网络文化)”、“cyber-love(网恋)”、“cybercrime (网络犯罪)”、“cyber sickness(网络病)”以及“cyber manhunt(人肉搜索)”等词汇就是由“cyber”这个具有任意性的词语派生出的新兴词汇,它们及其汉语译文都是有理据可循的,并在人们广泛应用与交流中变得约定俗成。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或可称为理据性)是能够在语言系统中实现共存且不产生抵触,我们可以通过英语新词翻译这一语言转换的过程,尝试在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必然性之间寻找到某种平衡。

三、英语新词构成及其汉译呈现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据性与象似性

美国语言学家马利奥·佩(Mario Pei)在《2061年的英语预测》一文中写道:“真正会使2061年的英语与今天大不相同的因素将是大量涌现的新词”。[3]当今人类身处超文本时期,大量英语新词通过互联网传播并渗透在日常用语中,我们在对这些新词的应用与翻译中,语言符号的特性也一览无余。

(一)语言符号任意性的体现

随着时代快速前进的步伐,国际间及人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类交流的媒介也不断更新,诸如Twitter、Facebook、Snapchat以及Instagram等社交网站备受热捧,这一切都使得新词如潮水般的涌现,迎合了人类交际的需求。在此期间,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探讨也颇为激烈。我们可以结合语言学家们的观点,通过英汉新词汇及其译文的演绎得出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范畴基本分成以下三类:第一,单个语言符号与事物之间并不存在某种自然或者必然的联系,即人们并没有用特定的符号指代某一特定的事物。例如“Selfie”与其所指的“a photo that someone has taken of oneself,especially with a PDA phone or webcam and then uploaded to a social media website(自拍照,尤指用手机或摄像头自拍后上传到社交网站的照片”这一事物的联系是毫无关联,无法论证的。第二,一个语言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间是任意关联的。例如,“snailpaper(对纸质报纸的戏称)”(一个重新被人们拾起的词汇)的所指与能指[sne□l'pe□pə]这串声音并无必然联系。第三,不同国家的语言符号和其表达的同一件事物间也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例如,英文“paparazzi”这一单词和其汉语译文“狗仔队”之间,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并不具有相似性。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语言学中有一些特殊的词语并没有涵盖在任意性原则的行列中,比如具有象似性的拟声词、感叹词等。

(二)绝对任意性与相对任意性(理据性)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并不能说明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语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正如索绪尔对语言符号的观点中涉及可能区分任意性程度的问题,也就是说语言符号也具有相对任意性,即理据性。因为语言符号是一种社会范畴内的符号,应当以人类的集体行为和社会的约定俗称作为基础,然后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得到巩固和传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虽然并不存在某种必然的和固定的联系,不过语言具有的制约性规定却是明确存在的。也就是说,索绪尔的相对任意性必然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与绝对任意性相比,英语翻译中更经常体现出语言符号的相对任意性。比如英语中经常运用的“show”,我们依据英语发音译成中文“秀”的同时借用了英文中展示、展览的意义,具有明显的音义联系性。再比如现今非常风靡的“facebook”社交网站,我们在翻译其网站名称时将其分成“face”和“book”两部分,于是译文就成为了“脸”和“书”的结合体,即“脸书”。由此我们看出,人们借助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理解、记忆英语原词。这也是语言符号的相对任意性(理据性)在英汉互译中体现出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著名的符号学家皮尔斯(C.S.Pierce)以语言符号和能指对象间存在的关系将其划分为三种符号类型,即象似符、指示符以及象征符。海曼(Haiman)则将语言象似性定义为:“当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时,我们说这一语言表达式具有象似的性质。”[4]海曼在对皮尔斯的象似性进行简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象象似和图表象似,其中拟声词和感叹词被认为是最典型的意象象似。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主要体现为两点,首先是语音象似性,即语言符号的音与义具有某种客观联系。比如“blog”与“博客”、“hacker”与“黑客”以及“modem”和“猫(调制解调器)”等;其次是数量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符号需要表达的概念量与事物单位数量之间存在正比关系。这种现象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英语中形容词或者副词在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间发生的变化:“单词的概念量越高,词素数量越多,这时语言形式从原级的零词尾,增加至比较级的词尾加-er,以及最后递增到最高级时词尾加-est。”[4]因此,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所反映出的是语言结构和经验结构之间存在着的必然和自然的联系,这些联系也促进了超文本时期语言的蓬勃发展以及语义变化的丰富多样。

四、英语新词构成及其汉译解析语言符号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人们在彼此交流中为了寻找能更好地表达自身情感以及对周边事物动态看法的词汇,充分利用语言符号的基本特性大量创造新的词汇,因此英汉语言体系中也毫无例外的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新词(neologism)。人们在创造新词、使用新词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语言体系,不断地更新语用环境,不断地提升与创新语义表达,语言符号的特性也随之得到升华,所指与能指的关系将以任意性、理据性等为基础,实现多种形态的结合、创造与应用,这些都使得该时期的语言符号呈现出了多样性与创新性的新特点。笔者认为通过英语新词的产生类别以及它们的汉译(汉译的策略包含直译、意译、音译、音意兼译、转译、与象形译等),我们可以感受到语言符号的基本特性与其新兴特性的相互依存。

(一)合成型:该类别新词的构成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重组联结,其词汇量在英语新词中占的比例最大。例如,bandwidth (宽带)、new-bee(网上新用户)、bullet train(高速列车,高铁)、moonwalk(月球漫步)、sleeping policeman(隐身警察)、flash mob(快闪族)、quality time(与孩子一起的时间)、South Korean Trend(韩流)、jerrybuilt project(豆腐渣工程)以及shoulder surfing(窥秘者)等。

(二)派生型:指的是利用英语的词根与前缀或后缀相结合而构成的新词。例如,super-centenarian(世纪老人)、E-zine(电子杂志)、ecocide(生态杀灭)、flexitarian(弹性素食主义者)、academese(学术行话)等。

(三)缩略型:该类型新词的构成一般有三类:其一,对原有一个词或词组的部分字母进行删除从而构成新词;其二,将一个词组中主要词的首字母联成新词并大写;最后一种是将字母与数字混用。例如, cig(cigarette香烟)、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在家上班族)、DINK(dual income,no kids丁克家庭)、DEWK(dual employed,with k ids多客家庭)、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B2B2C (business to business,and to customers商家对商家再对用户)等。

(四)逆缩型:即应用原缩略词来表达新的意义。例如,NATO本指“北约”,现在用来表示男女恋人“君子动口不动手”(No action,talk only);KISS则用来指广告或商标品牌“切题、简洁(keep it simple and short)”。[5]

(五)类推型:指的是仿照原有的同类词创作出与其近似或对应的新词汇。该类常见的词汇如下: child free(不要孩子的)是依据smoke free(禁止吸烟的)创造而来、drug-free(不含毒品的)源自于fat free(不含脂肪的)、brain gain(人才流入)的词汇依据是brain drain(人才外流)。又如,当“speak”被用来指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时,常带有讥贬的意味: businessspeak(商界说法);当用“speak”创造的词是在人名后,这时可以指这个人说话时的语言风格: Obamaspeak(奥巴马的说话方式)等。[6]当今流行的新词中不得不提以下词汇:“computer widow,golf widow,football widow”等词中,“widow”并非是指没了丈夫的真正意义上的“寡妇”,而是指由于丈夫迷上了电脑、高尔夫球、足球,令她们成为了“活寡妇”。此时的“widow”便具备了新的所指。[5]

(六)混合型:指的是将原有的两个单词中各取一部分,即首部或尾部,组合成新的复合词。例如, Chinglish(Chinese+English中式英语)、globesity (globe+obesity全球肥胖)、nanolaser(nanometer +laser纳米激光器)、edutainment(education+ entertainment寓教于乐)、comsat(communication +satellite通讯卫星)、satnav(satellite+navigation卫星导航)等。

(七)旧词新义型:该类型的词汇来源于人类的联想能力,一些陈旧的词被人们赋予了新的词义。例如常用的名词“vegetable”现在增添了新词义,可指“植物人”或“生活单调乏味的人”;不受人欢迎的“mouse”被网民赋予新的词义“鼠标”;原指“饭店里菜单”的“menu”变得高端上档次,其新义为“电脑的菜单”;“nest egg”则表意为“私房钱”;甚至“dog food (狗粮)”也可以用来指“试用自己销售的产品”等。

(八)杜撰型:此类词汇的产生依托于人类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个新事物或新概念出现在人类视野与脑海中时,任何事都阻挡不了人类要表达其看法的欲望;当通过上述构词法也无法获得新词的情况下,另类新词的出现必将违反常规的构词法,即它们完全是人们凭空杜撰出来的。例如, webizen(网民)、airpocalypse(空气末日)、minimoon (短暂的蜜月)、wordrobe(词汇量)等。又如,当今超文本时期流行的由苹果公司生产的一系列产品:“ipod”意指“音乐播放器”、“ipad”译成汉语是“i派(苹果平板电脑)”、“iphone”戏谑地被译为“i疯(苹果手机)”等,这些新潮的词汇赚足了大众的眼球,使人印象深刻。

五、结语

随着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世界真正达到了日新月异,人类交流也超越先人,不再仅依靠纸质媒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完美结合让人类的沟通毫无障碍。人类语言的发展也随之产生了质的飞跃,英语作为新词产生率最高的语言之一,它们的产生与应用必然与语言符号的特性密切相关。因此笔者认为在现今的超文本时期,我们通过对英语新词及其汉译分析语言符号的特征是切实可行的。在语言学家及广大语言学爱好者的努力下,语言符号势必向人们展示出其除了任意性、象似性、理据性等基本特性以外的新兴特征,同时这些新兴特性也必定促进人类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1]谭丽花.超文本语篇的连贯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108.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张绍杰,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黄进.网络语言符号说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 (4):159-162.

[4]李林林.从拟声词看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1):54.

[5]李昌标.英语新词的汉译与语用关联[J].中国科技翻译,2007 (4):4-5.

[6]黄丽文.英语新词构成新动向及翻译[J].时代教育,2010(12): 75.

[责任编辑 陈浩凯]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Linguistic Signs in the Era of"Hypertext"——with English neologisms and their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as the example

CHEN Cheng
(Fuzhou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and Trade,Fuzhou,Fujian 350202,China)

Since"arbitrariness"was proved by Saussure to be the first principle of characteristics of linguistic signs,many linguists have studied further and furth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guistic signs.Nowadays,we have entered an era of"hypertext".Our lack of verbal expression has somehow contributed to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 with rapid advancement of human society. Meanwhile,occurrence and application of neologisms have impl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imes that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been complementing and merging into each other,and everything has kept pace with the times.In that case,new characteristics of linguistic signs must appear when a language is being used.This article analyzes brief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guistic signs in this" hypertext"era through examples of some English neologisms and their Chinese translation,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ll the features of the linguistic signs have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s.

era of hypertext;English neologisms and their Chinese translation;characteristics of linguistic signs

H0-05

A

1672-934X(2013)06-0131-04

2013-10-31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12366S)

陈丞(1979-),女,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翻译学研究。

猜你喜欢

理据性超文本任意性
聚焦双变量“存在性或任意性”问题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基于新闻翻译试析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从字形看汉字背后的文化和理据
中国人姓名的理据性分析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思维的模拟外化:概念超文本建构
关于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争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