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语境下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探究——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2013-03-27汪宴卿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2期
关键词:新闻学媒介融合

汪宴卿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湖南湘潭411201)

近年来,以iPhone等智能手机为支撑的移动互联网和以iPad、kindle为代表的智能便携终端的迅猛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采、写、编都被有效地整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并从中衍生出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再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媒介融合时代急需“全能型”人才:精通文字、摄影、摄像、动画等技能,而且能熟练操作各种媒介软件与硬件;出外采访手机、手提电脑、相机、摄像机全副武装,采、写、编、摄、录、评样样拿手。而传统的新闻教育是报纸、广播、电视专业方向分明,各有侧重,这对“全能型”记者的培养很不利。

全国各大高校已经做出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早在2006年6月,复旦大学成立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并开通了全国首个媒介素质研究网站,同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学生开设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传统新闻传播教育名校本来就比地方高校新闻教育“先走一步”,在应对媒介融合挑战上的敏感性和及时采取的各种措施更是值得同行反思和学习,如果地方高校不做出相应调整,必将惨遭淘汰。

湖南科技大学从2005年人文学院开设新闻专业以来,新闻教育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但作为一个省内重本招生的学校,其新闻教育在紧随时代步伐培养行业所需人才方面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作为中部地区刚升为一本招生的高校,湖南科技大学的新闻教育改革将有显著的代表性:为全媒体语境下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改革提供案例;为新形势下急需媒介融合人才的新闻媒介输送对口人才;为高校人才培养与业界人才需求紧密切合提供示范。

一 革新教育理念

新闻学本科高等教育作为新闻事业生产流程中的“前期工序”,为新闻事业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新闻学本科高等教育理念在整个新闻教育中占据核心位置[1]。湖南科技大学的新闻专业本科教育着力点在于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新闻活动的流程、政策法规,强化准新闻从业者的思想道德培养。这种理念虽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从业素质,却忽视了对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全媒体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同时,这种理念还忽视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全媒体时代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坚持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新闻学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主要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同时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毕业后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工作的人才。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是基于最基础的从业要求的,仍然停留在一般性目标上,对当前环境下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没有细化[2]。

新兴媒体崛起,引发了一场以培养现代化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为目标的变革。在此背景之下,湖南科技大学新闻学本科高等教育应将人文学科教育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新闻学本科学生不仅要接受文、史、哲等学科教育,也要接受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教育,还必须具备信息、电信、计算机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涵养,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 优化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新闻专业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其课程的设置也要注重实用性,重视实践教育。尤其在全媒体时代,实践应用与研究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主流,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述同等重要。但是在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的比较中,湖南科技大学的实践教育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反映其课程设置单一且不合理。

1.理论教育占主导、实践教育比例微小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摄影等45门专业课程中,只有10门课程设置了实践课时。其中,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实践课时为16个,占该课程的44%;多媒体技术与网络传播的实践课时为20个,占该课程的2/3;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分别是8个课时;普通话实践课时为8个,占该课程的2/9;电视摄像实践课时24个,占该课程的3/7;广播电视学的实践课时为8个,占该课程的1/5;新闻摄影的实践课时为18个,占该课程的1/3;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课时有15个,占该课程的5/18,即约为28%;新闻编辑与评论的实践课时为14个,占该课程的26%。从这些数据可知,这10门课程的实践课时所占比例也非常小,专业课程主要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完全不符合全媒体时代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要求。

2.实习频率低、时间短

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仅仅16个课时,并且实际上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安排在一起,且是临近毕业的大三第二期。据调查,此时有的同学选择考研,有的同学选择从事其他行业,导致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习被迫缩水。另一方面,与该校新闻专业合作的业界媒体只有两三个,且互动频率不高。每届毕业生的实习基地也是指派该系的一位专业老师临时负责,学生去实习的媒体限于长沙和湘潭两个城市。此外,有些学生会进行一定的课外实习,然而,由于去实习的媒体并不固定,导致了实习所学的内容不深刻、不系统。

(二)优化课程设置迫在眉睫

1.开设媒介融合专业

媒介融合使同时兼具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和广电等多种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全媒体趋势下,全面掌握多媒体技术,能够同时承担文字报道的写作、图片报道的摄影,甚至是具备音频、视频等文件编辑能力的人才才能得到重用[3]。为了适应媒介就业形势的变化和新闻媒介事业的发展,高校新闻教育应该适时开设媒介融合专业,对技能培训跟进、拓展和融合,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写作和采访技能外,还要掌握音频、视频的编辑能力。

2.开设其他专业选修课、辅修或双修课

目前大学生专业对口就业难,新闻专业的学生找对口的工作更难。并非新闻媒介行业不需要招人,而是大部分的毕业生难以达到工作要求,关键的一点是: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且知识面狭窄。针对就业现状,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实现灵活调节。鼓励新闻专业的学生选修法律、金融、经济、网络等热门专业课程,拓展知识面。开设新闻专业的辅修或双修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3.增加实践课时,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合作

高校本科的新闻教育必须以理论教育为基础,但也要注重实践教育。而湖南科技大学在增加实践课程上面临着与理论课程抢课时的现状。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借鉴中国传媒大学的“小学期教学”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期”是指在保证原有秋季、春季2个学期的基础上,将原有的秋季、春季学期的教学时间各缩短2周,在春季学期结束后,增加一个为期4周的学期。由于“小学期”时间相对集中,有利于安排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同时,这种教学能够为高年级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小学期”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题,也会使得传媒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有所改观[2]。

另一方面,新闻院系不仅可以与新闻单位和国际组织进行交流,充分引用和运用社会的优势资源来共建教育;还可以与相关新闻单位联合办学,将该单位设置为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学生的实践课时。科大可以与《长沙晚报》、《潇湘晨报》、湖南卫视、湖南广播电台等联合办学,长期合作,使学生能在这些单位连续实习,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同时,这些单位也能培养他们自己的实习生。

三 扩充师资队伍

全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4]。这就要求新闻学专业的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科高等教育教师从组成成分上划分可分为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类[4]。人文学院新闻系共有专职教师6名,另有6名讲授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和一名新闻系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在6名专职教师中有3位具有博士学位。所有教师中能承担实践课程教学的只有2名,并且有4位是从中文转过来的,另有2名是在学工办工作兼授新闻学课程的教师。从教师队伍可以看出,既能承担新闻与传播学相关的理论教学任务,又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教师并不多。这与全媒体时代对教师实践能力和实战经验的要求相去甚远。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成员单一,将成为科大新闻系教育发展的瓶颈。

全媒体时代,实战经验丰富且理论系统丰富的从业人员是注入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能让高校新闻教育焕发新的活力。因此,人文学院新闻系有必要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人士引入正规的教师队伍中,使之担任新闻学课程的授课任务,充实新闻学教师的队伍,加强建设一支有业界经验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积极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合作,每年寒暑假派教师到新闻单位学习,增加实践经验,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际,使新闻学本科高等教育事业与时俱进。

四 打造新型媒体实验室

湖南科技大学新闻实验室的面积为458.46 m2,总资产达213.6995万元,每年学校都会拨款15~20万元。实验室包括电脑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虚拟演播厅、口播室及一间多媒体教室。其中电脑为60台,电脑室拥有55台;非编室已有21台电脑及相关的设备;此外单反照相机有23台,卡片数码相机有16台,数码摄像机有19台。

科大新闻系的实验室及相应的设备每年都在不断地添设、更新,然而210余万元的总资产和其他新闻学重点高校实验室配备相差甚远。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从2007年起率先成立了新闻传媒系,并在该系下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媒体融合本科专业。为此,金陵学院投资700万元打造仿真媒体生态环境的“未来”的媒体融合实验室。同是湖南本省的高校湖南大学就有上千万元的设备资产。即使没有足够的资金打造一流的媒体融合实验室,科大也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尽快建设新型媒体实验室,同时,加强与实力雄厚的新闻媒体单位、教学设备先进的高校的合作,充分利用他人已有的资源来拓展本校的新闻教育。

[1]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王 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王 翎,罗 朋.媒介融合背景下陕西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进行改革的可操作性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07(5):89-92.

[4]龙 伟.中、美新闻学本科高等教育比较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新闻学媒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旅游类本科院校关于《新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