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13届国会选举前夕的马来西亚:选举型威权的终结?

2013-03-27庄礼伟

东南亚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威权纳吉布选民

庄礼伟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广州510630)

马来西亚的选举型威权体制

如何确定马来西亚当前的政治体制类型?马来西亚的“公知”黄进发认为,外界对马来西亚政治体制,有半民主体制 (Quasi-Democracy)、伪民主体制 (Pseudo-Democracy)、柔性威权体制 (Soft Authoritarianism)、不自由民主体制 (Iliberal Democracy)等诸多描述,但对马来西亚政治体制的贴切定义应当是选举型威权主义 (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其特征是:存在一个独大的执政党,反对党受到限制;虽然有一人一票的选举,但选举受到控制或操纵;在权力结构上,独大党与国家难以区分[1]。事实上,选举型威权主义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最普遍的一种政治体制形式。既然有选举,那么这种体制是不是一种自由民主体制?安德里亚斯·谢德勒 (Andreas Schedler)认为,选举型威权主义政权允许存在定期的多党竞选 (选举议会和政府首脑),但它们通过系统的、深入的方式,违反了自由民主体制关于自由、公正、正直的最低标准,把选举变成了威权统治的工具,而不是民主的工具[2]。

按照谢德勒的观点,选举型威权体制仍然是以威权为核心,选举只是为了让威权长期“合法”存在的一件外衣。但是有了选举,威权政体终究会因选举而有一些变化,甚至,会有逐渐的改良。马来西亚纳吉布政府为赢得该国第13届国会选举所设定的经济改革日程,就是这样一种在选举压力下的结果。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改革具有惠民的效果。在政治领域,由于反对党能够合法存在,也存在通过选举“轮替”掉执政党的可能性,那么马来西亚的两大政治阵营比拼的,就不再是建构威权,而是讨好社会和选民以赢得更多选票,甚至为此向社会逐渐释放权力,这样国家政治就有可能和平走入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但以上只是一种设想中的理想状态。现实中的威权体制除了讨好社会和选民,事实上也还有其它办法来获得选举的胜利。丹尼尔·卡林盖尔特(Daniel Carlingaert)发现,在目前世界上大约60个“选举型威权主义”政权中,由于统治者不愿意在选举中冒失败的风险,他们会通过操纵选举来确保继续执政。他举例说,马来西亚2004年大选之前,非政府组织——“自由和公正选举的马来西亚人”进行了一项调研,发现选民登记册中有许多“错误”,例如有142位选民登记在同一处地址——一间出售饰品的小商店,有156位选民登记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幽灵”地址[3]。这些“幽灵选民”,自然是当局操纵选举的秘密武器,须知马来西亚最近两届国会选举中,有许多席位是以微弱差距决出的。

《经济学人》杂志2013年2月报道说,马来西亚首都贫困地区Taman Sentosa的街区墙面充满新刷油漆的味道,这意味着大选就要来了。该地段属于班底谷选区,现任国会议员是反对党——人民公正党的努鲁伊莎 (Nurul Izzah,该党实际领袖安瓦尔的女儿)。政府特别用告示牌提醒住户这项刷漆工程是由政府而不是反对党资助的。努鲁伊莎则指责政府在选民册上玩花招,该选区的注册选民自2008年以来增加了15000人,但新增选民中很多人并不住在班底谷[4]。另据“当今大马”网站报道,2013年3月27日努鲁伊莎向法院起诉班底谷选民册上出现大批可疑选民,其中3人已去世,133人是非公民,4637人地址不明确或不完整[5]。2008年努鲁伊莎以超出对手2895票赢得该区国会议席,如果真的有4000多“幽灵选民”参战,那么今年大选她就有可能输掉这个议席。

除了涉嫌在选民登记册上作弊,马来西亚当局更有一种公开、霸道的操控选举的办法,那就是按照有利于执政党的原则来划分选区。在马来西亚,国、州两级议会的选区每两届就会重新划分一次,而选区划分的权力集中在执政当局手里。马来西亚学者张景云在《选举委员会的独立性问题》一文中披露说:通过在马来人地区制造大量的小 (人口少)选区,并在华人地区制造少量的大 (人口多)选区,使马来人占多数的选区大增。大选区和小选区人口之比最高达4∶1。这种选区划分导致反对党占优势的雪兰莪州在国会议席上大大吃亏,这个占半岛人口22%的州,在半岛国会选区中只有13%的份量。张景云认为,公正的选区划分是民主选举的先决条件之一,否则选举就是不民主的[6]。

保罗·科利尔在《独裁者手册》一文中列举了独裁者在“民主体制”下抓稳权力的一系列方法,对于他们来说,实施改革、良治有丢失权力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靠欺诈和权术,例如:向选民撒谎、拿少数族群来做替罪羊、收买选民以赢得选战、恐吓选民、设法排除最强的候选对手,最后,还有一记狠招:“算错”选票[7]。这就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有选举制度但民主仍无法到来的原因。

当然,选举这种政治形式对威权政府的作用是复杂的。从有利的方面来说,由于一人一票、主权在民已经是时代潮流,那么一个威权政府采取选举方式可以强化其存在的合法性,而定期的选举可使威权政府的合法性得以长期维持;对威权政府不利的方面,就是这种体制允许反对党存在,选民投票时有多种选择,那么选票就可以成为选民和政府谈判的工具,而反对党也可合法地与执政党争夺选民,乃至可以在最终实现中央层面的政党轮替之前,在地方一级获得执政权 (例如马来西亚反对党现在4个州拥有执政权)。多元政党竞争的局面,也使得执政党的权威始终受到质疑和挑战,使得执政党不得不靠欺诈、有限暴力来维持统治,或者靠“举债惠民”、发展经济与福利的方法来维持统治,甚至在政治体制方面做出一些开明的变革,或者把几种对策按不同比例搭配实施。总之,选举型威权主义体制固然使得不少发展中国家执政党得以合法地长期执政,但选举也给威权体制合法性提出了挑战,在选举压力下执政党做出的各种应对策略,也使得威权体制有了不同的开放式的前景——或崩溃,或自我消解威权,或输掉大选,实现执政党的和平轮替。

从目前情况来看,马来西亚由巫统主导的选举型威权主义体制已经松动,但离终结尚有距离——即便是反对党上台,它们也有可能采取一些类似于巫统的威权手段来维护权力。威权政体是一个愿意默认和承受威权的社会的必然“产品”,只有在公民社会强大和健全起来、法治精神全面深入人心的条件下,威权体制才可能走进历史。

选票压力下纳吉布选择了惠民—改革路线

纳吉布自比为马来西亚政坛的布莱尔,和决心改变工党路线、建设“新工党”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一样,纳吉布自称是进步的改革家,肩负着使国家现代化的使命。为了有模有样地学习布莱尔的施政理念,纳吉布甚至把布莱尔的顾问聘请为自己的顾问[8]。

作为改革家,纳吉布当前的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福利体制改革。亲巫统的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最近发表社论,对纳吉布的“国家转型计划”(NTP)做了充满选战意味的表扬,认为NTP通过有组织的方式,结构性地、建设性地提升了所有马来西亚人的福利水平。在NTP实施的近3年来,赤贫现象已经被消除,99.9%的家庭和个人脱离了赤贫,15,686个家庭摘掉了贫穷帽子。之所以有这些成绩,不仅仅是因为一年一度的“1个马来西亚”人民援助金,还因为实施了全国最低薪金政策,实施了帮助贫穷和赤贫人口寻找工作和通过在商业和农业领域的小企业项目来增加收入的“1Azam”项目 (Azam在马来语中是“决心”的意思)。此外,政府还致力于为穷人提供干净饮用水、24小时电力供应,为他们修筑道路,建廉价房,提供廉价百货、廉价诊所、廉价公共交通。在使马来西亚到2020年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的道路上,这些都是应该持续做的事情[9]。其言下之意是,至少到2020宏愿实现之前,国家转型总设计师纳吉布所领导的国民阵线 (Barisan Nasional)政府是不能被换掉的。

《新海峡时报》近期的社论可以说不乏此类警告声音,例如一篇题为《为国家成功投票》的社论说:马来西亚2012年的投资额是6年来最高的,国内对经济有信心是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在世界银行的商业运营便利度排行榜上,马来西亚名列全球第12位。但是马来西亚人切莫认为任何人来领导国家都能做出以上成绩[10]。题为《根据事实而不是根据诺言投票》的社论则提醒选民,在国阵领导下马来西亚发展得很好,国阵给予了人民更多的自由、最低薪金制度、延长了的工作年龄、更好的产科服务和更长的陪产假。但民联治理下的雪兰莪州却萎靡不振,败绩连连。民联治理下的槟州也让人失望。选民们有必要先了解事实,再去想想不同的政党能否做到它们的大选承诺[11]。

亲国阵的《南洋商报》发文转引加拿大智库Fraser Institute及86家机构共同草拟的《2012年全球经济自由报告》说,纳吉布的新经济模式和经济转型计划对经济自由产生正面影响,这显示在国阵政府治理下,朝向经济自由的转型同样能发生。该文还引用IMF的评价说,在国内消费及强劲投资带动下,马来西亚2013年的GDP增长仍将保持强劲势头。该文最后同样以警告的语气说:“在刚结束的日本大选及韩国总统选举中,选民已决定支持那些熟悉经济及具备良好经济管理记录的领袖,我们能够放心让缺乏经验的政党来管理我国的经济吗?”[12]

在媒体的这些警告声的烘托之下,来自纳吉布本人的警告就显得不那么突兀和主动了,倒像是在附和大家。他说:“若国阵无法在来届大选中取得大胜赢回国会大多数议席优势,马国将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13]请注意,他说的不仅仅是要赢,而且要确保国阵赢得“大多数议席优势”,才能确保国家经济不衰退。综合纳吉布的许多言论,可看出他的治国逻辑是:国家转型、国家发展都是一套精密的、长期工程,必须由一个强势政府一步步按规划不受干扰地做下来,大概对政府应当像对一个正在准备高考的孩子一样,切勿打扰其复习计划和备考环境,走路经过都应当像猫一样,因此催逼政府或更换政府都会把这套精密的长期工程搞砸。

纳吉布施政的两大重心:一是使经济环境便利化、自由化,二是让民众享受发展红利。对于后者,马来西亚《光明日报》发文评论说,纳吉布政府这些年走对了一个方向——不再是借着推动大型计划让大企业赚大钱,而是致力于提升中下层的收入,并且两度 (2012、2013)大开国库援助低收入家庭。不过该文隐晦地批评说,援助金只能纾解一时之忧,只有让社会劳动力真正转型和提升,才是长久富民之道;而制订最低薪金制 (西马是每月900马元[14],东马是800马元)和延长退休年龄至60岁虽是合时宜的措施,但雇主一方会感到痛苦,因此在贫富之间要懂得如何取得平衡和双赢[15]。该报另一篇文章也批评说,政府大派红包的2013年预算案总开支再次创下本国历史记录,但这种纪录实在不值得高兴,尤其是在大马连续16年面对预算赤字的背景下。政府宣布惠民政策取悦选民,虽说是通常的政治手段,然而也必须量力而为,否则将会影响国家经济。政府应把钱用来建设国家、提供优质教育、打造安全环境等等,而不是在大选前企图制造“美好感觉”[16]。

从2013年预算案的派钱去向来看,纳吉布除了要笼络全民,还特别花钱去笼络公务员和年轻选民。不过把钱直接派给国民,可能比用同样数量的钱去投资大型工程更能拉动内需。如果纳吉布能继续执政,把他通过惠民来制造强劲内需、经济增长后又有更多的钱来派给国民的良性循环持续下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这又是一种理想的设想:第一,由于执政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纳吉布仍然要搞一些大工程来满足他们,加上派钱给国民,可能会拉高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派钱就难以为继,更何况国债占GDP比重已越来越高;第二,派钱如果不配套以公平的就业、教育、经商环境,这些派给国民的钱的效用也只能是有限的;第三,财政的钱终归是那么多,大选前派了钱,大选后纳吉布若还在台上,必然要采取取消燃油补贴、实行消费税等“创收”政策,届时民众一定会有上当的感觉。

不过就选前形势来看,不仅直接的惠民措施会让上届许多跑掉的票回流国阵,整体经济形势也对国阵有利。《经济学人》2012年11月估计马来西亚全年GDP增长率为4.6%,人均GDP达11580美元 (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则为17980美元),通货膨胀率为2.4%,财政赤字占 GDP比重为4.7%[17]。到2013年3月19日,纳吉布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2012年GDP增长率达到5.6%,消灭了贫困现象,财富不平等现象减少了[18]。综合各方面的观察,马经济保持增长势头得益于内需强劲、投资活跃,这证明了纳吉布经济转型路线的成功。

反对党主攻社会公平问题

作为选举型威权体制下的反对党联盟,人民联盟 (Pakatan Rakyat)已发展到大体可以与国阵抗衡的水平。它不仅可以在州一级和国阵比拼执政能力,而且对国阵的中央执政地位形成了一定的威胁。当然,民联尽管在其执政的4个州 (槟榔屿、雪兰莪、吉打、吉兰丹)有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总体上无法在发展、派钱方面与国阵竞争,只能避其锋芒,把进攻重点放到社会公平问题上,同时也向选民许下许多甜蜜的福利承诺。

2013年2月25日,民联正式发布以“人民宣言”为题的全国大选竞选宣言,承诺一旦执政,将承认华文独中统考文凭,落实免费教育,废除高等教育基金贷款,降低燃油价格和水电费,并分阶段收回大道经营权,废除南北大道收费,以减轻人民生活负担。该宣言还表示会把每月最低薪酬从现有的900马元增至1100马元,分阶段下调高达70%的汽车税并最终废除该税务,生产最低售价2.5万马元的国产车等等。该宣言特别提到国家的经济潜能被权力精英及他们的朋党所阻滞,这些人透过特许经营权、垄断方式瓜分大部分国家财富,但却把国债留给人民。因此必须加强反贪,成立反垄断委员会,打破通讯、粮食、医药、民航及其他主要产业领域的垄断,把“经济权”归还人民[19]。这份宣言与国阵让人民享受发展红利的主张不同,它主张在经济发展上直接赋权于人民,形成“人民经济”体制。

该宣言指出:薪资停滞不前,生活费与房价却逐步高涨,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到2020年国内贫穷人口可能会突破800万,若不改变经济管理方式,接下来每一代人都会比上一代更穷。该宣言还批评说,每年国家都因补贴大型发电厂而损失250亿马元,后者尽管得到津贴,但它们售予国家的电力价格依然高昂。民联表示将会把这笔津贴直接拨给人民。在住房、就业等方面,民联也做出了诱人的承诺。国阵方面的回应则很简单:如果真的要兑现其中一半承诺,国家将会破产[20]。国阵的质疑不无道理,例如国阵把最低薪金提高到900马元已经有企业喊苦、停工或外逃,民联还要提到1100马元,确有冒进之嫌。

从这份宣言的内容来看,它强调公正、平等、环保,反对垄断,反对贫富悬殊,具有较强的社会主义色彩 (民联的成员党之一民主行动党是社会党国际的成员)。相比之下,国阵为抓经济而强调经济自由化,采取较多的亲商政策,具有右派政党的一些特点 (但其最低薪金制又得罪了企业主阶层,包括许多的华商。应当说纳吉布本人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理念,因此他才会去聘请布莱尔的顾问来做自己的顾问)。当然,民联、国阵的政治理念还没有清晰到左右相争的地步,竞选时比拼的话题主要还是政绩、派糖、候选人形象、贪腐等等。

与有300万党员[21]的巫统相比,民联并不缺人才和人气,特别是有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 (例如公正党策略局主任、“烈火莫熄”网站创办人Rafizi Ramli、民主行动党国会议员刘镇东等许许多多年轻才俊)选择了在野的民联。

民联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优势,就是它还在台下,国家出现一些负面现象,尽可以向国阵政府问责,民众对国阵贪腐、垄断、不公正、党国不分、政企不分[22]等问题的积怨,是民联最大的政治资产。当然民联方面也有贪腐问题,执政绩效也饱受批评,另外其成员党伊斯兰教党的原教旨主张(如仍坚持推动修宪实施断肢法)也是民联的一个重大负资产,它导致温和派穆斯林选民和非穆斯林选民对反对党上台产生一些疑惧心理,而国阵方面也必然会抓住这个话题不放。

民联与国阵的攻防战的最新案例是苏禄武装分子入侵沙巴州事件。民联方面指责这与国阵过去纵容苏禄人入境有关,以至危及国家安全。国阵方面则试图从这个负面新闻中发掘出正能量,《新海峡时报》连续发表关于苏禄军事件的社论,如《困难中尤其要团结》 (“Unity more so in adversity”,March 11,2013)、《支持我们的健儿们》(“Supporting our boys”,March 14,2013)、《马来西亚人的团结》 (“The unity of Malaysians”,March 16,2013)等等,把国阵政府渲染成保家卫国的英雄,号召国民在此事上坚决和国阵政府站在一起。

在全国各地选情方面,据马来西亚的朋友介绍,柔佛州将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选战战场。2012年新加坡反对党在大选中攻下一个集选区,鼓舞了长堤这边的柔佛州反对党选民。另外拥有大量国会议席的沙巴、沙捞越也是重点战场。《经济学人》杂志引述民联国会议员蔡添强的分析说,民联如果想赢得国会选举,除要保住现有议席外,最好还要在沙巴州、沙捞越州、柔佛州分别多赢10个席位。在柔佛要实现这个目标不难,但在东马两州难度还是很大,那里选战黑幕太多,特别是当局不公正的选区划分——东马农村选区面积大但人口少,城市选区面积小但人口多,国会议席的分配向农村倾斜,而国阵在农村的基础稳固,可以通过较少的选民票来赢得较多的国会议席。《经济学人》还披露国阵向沙巴州数万名菲律宾移民发放身份证,感激涕零的他们自然成为国阵的选民;国阵在东马还常常用现金买选票,反对党无力发现金,就承诺如赢得大选将减少两州上缴中央的石油收入比例[23]。总体来看,反对党在东马缺乏选民基础,那里地广人稀,也很难用广场效应等省力办法来做宣传。2008年,民联赢得了西马各州普选票的微弱多数,但国阵靠着在东马两州的绝对优势最终赢得大选。目前反对党在东马的选民仍然主要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持普世价值的、愤世嫉俗的城市人口,但不公平的选区划分使得即便民联拿走东马城市选区绝大多数普选票,仍然只能眼看着国阵拿走东马大部分的国会议席,而如果本届大选民联在东马无突破,自然也不会赢得大选。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一些NGO积极参与了在东马的反国阵运动。例如总部在伦敦的“全球目击者”(Global Witness)用隐蔽的摄像镜头录下了沙捞越州政府涉嫌不法土地交易的证据[24]。由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的弟媳Clare Rewcastle创办的“自由沙捞越”电台 (设在伦敦的短波电台),是该州国阵当局腐败行为的尖锐批评者,并在原住民中赢得了大量听众[25]。和国际民间社会合作,争取外部同情,是民联的一个重要选战手段,这是全球化时代威权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大环境。

民联在本届大选中还有一件可以借用的超级武器,那就是近年来此起彼伏的各种社会运动。2012年2月马当局正式颁布和平集会法令后,社会运动井喷式发生,并呈现出两种主要的“颜色”:以黄色为象征的“干净与公平选举联盟” (华文简称“净选盟”)运动和以绿色为象征的环保运动。2012年2月26日,为反对在关丹格宾设立莱纳斯稀土厂,环保组织发动了“绿色集会2.0”。4月28日,绿色运动与净选盟运动联合发起“428黄绿大集会”,要求政府落实干净选举和终止莱纳斯稀土厂计划。华社方面,董总也就华教课题先后举办多次请愿和抗议行动,包括3月25日“325华教救亡运动——华小师资严重短缺抗议大会”、“926华教救亡与抗议行动”及“1125和平请愿集会”,要求政府正视华教目前所面对的问题包括华小师资严重短缺、关丹中华中学批文、华小发展拨款微薄问题,以及表达反对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的立场,认为该报告忽视多元母语教育[26]。

在民间的“当今大马”网站订户票选的2012年十大新闻非常关注民间抗争事件,4月28日的“净选盟3.0集会” (Bersih 3.0 Rally)名列第一位,此外“反工厂污染”运动、学生争取免费教育的“占领独立广场”运动也都上榜。在落选的“十大”候选事件中,还包括“建国55周年民间纪念集会”、LGBT问题,以及“内安法”、大专法令的改革[27]。

对国阵选情威胁最大的社会运动当属“净选盟”运动。该运动涵盖马各个族群,由印度裔女律师安美嘉 (Ambiga Sreenevasan)和马来裔文学家沙马德·赛义德 (A.Samad Said)担任联合主席,不隶属于任何政党,但明显对国阵不利。该组织的选举改革诉求包括:清理选民名册、改革邮寄选票制度、投票时使用不退色墨汁、至少21天的竞选期、让各参选政党自由和公平地接触媒体、强化选举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和法治精神、反对贿选、反对肮脏的政治手段[28]。其斗争目标直指选举型威权主义体制的最大虚伪之处——不干净、不公正的“选举”。

民联对“净选盟”运动采取积极支持、赞助的态度。2012年4月28日,民联各政党领导人率领本党支持者参与了“净选盟3.0集会”。巫统及其盟友则在报纸、电视上攻击“净选盟”和独立网站“当今大马”,说它们接受了犹太复国主义者、美国或乔治·索罗斯 (他是犹太人)的钱,这种攻击显然对穆斯林选民是有效的[29]。从此事也可看出执政党对社会运动能量的忧惧,以及马来西亚政治中的肮脏,更不用说重口味的安瓦尔鸡奸案的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威权体制下确有许多令人恐惧的地方。

马来西亚社会运动的日益普遍与民智提升、社交网络时代的来临有关,也与现实民众的种种困顿、不公平境遇有关,因此具有深厚的政治能量。例如2007年“净选盟1.0”运动引发了2008年的“308政治海啸”,反对党在大选中取得突破性战绩;2011年“净选盟2.0”运动之后,当局不得不宣布废除“内安法”以及修改印刷法令和大专法令,使马来西亚的言论自由及集会自由空间被大幅度拓宽。2012年“净选盟3.0”运动人数远超前两次,为反对党输送了大批新选民。“净选盟”还招募大批大选志愿观察员以监督大选。以“净选盟”为代表的社会运动已经成为影响马来西亚大选选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选举瓦解威权

马来西亚自从跨入2012年以来,朝野迎战第13届国会选举的氛围日渐浓厚,其间曾多次传出纳吉布首相将宣布解散国会和确定大选日期的消息,但截至2013年3月底,纳吉布仍未正式宣布上述决定。一般认为,纳吉布将在2013年4月宣布解散国会,然后在两个月内举行国会选举。

马来西亚选举委员会主席Ab.Rashid Ab.Rahman介绍说,此次大选已有超过1300万人在选民册上登记,其中300万是第一次获得投票资格的年轻选民。根据以往经验,大约70%的登记选民会去投票,过去12届国会选举的投票率都比较高。但第13届国会选举的激烈程度将超过以往任何一届,执政长达半个世纪的巫统将经受严峻考验。他分析说,族群、宗教因素会在大选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城市选民与乡村选民的差异也将影响大选结果:在总共222个国会议席中,有130-140席被看作是乡村议席 (在这些地区马来人数量占绝对优势),另有50席是城乡结合部议席 (在这些地区马来选民与华人选民数量相当),其余剩下的属于都市议席 (在这些地区华人数量众多,属于国阵的马华公会和属于民联的民主行动党将在都市地带展开你死我活式的竞争,从目前情况看民主行动党占据优势)。在西马的城乡临界地带 (小镇和城郊),人民公正党将力争取得好成绩而与巫统展开拼杀。在东海岸州的以马来人为主体的选区和西海岸州的乡村地带,巫统将与人民公正党和伊斯兰教党展开激烈竞争。在沙巴州和沙捞越州,乡村的国会议席与城市的国会议席之比是1∶5,一般认为国阵将获得这两州大部分的乡村国会议席。Ab.Rashid Ab.Rahman评价说此次大选将是国阵“转型 (Trasformasi)”纲领与民联“改革 (Reformasi)”纲领之间的较量[30]。

在各族群选情方面,马来族选票将主要由巫统、公正党、伊斯兰教党瓜分,其中巫统将拿走多数乡村马来人选票和大多数公务员和军人 (均以马来人为主体)的选票。公正党在年轻的城镇和都市马来选民中有一定优势,伊斯兰教党则靠原教旨主义政纲吸引了一些虔信伊斯兰教、反对世俗化的马来人。

华族占全国2800万人口的1/4强,是第二大族群,他们政治参与意识强烈,选民登记率达90%,而马来族只有75%,印度族只有68%[31]。华族年轻一代已经视自己首先是地地道道的马来西亚人,早已没有移民心态,公民权利意识强烈,对经商、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歧视政策有强烈的不满。但《新海峡时报》评论员Zubaidah Abu Bakar乐观地认为,国阵有望获得更多华族骑墙派选民的选票。赢得更多华族选票是纳吉布大选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为了从槟城这个华人占多数的150万人口的都市里挖走一部分选民,2013年2月纳吉布来到槟城欢迎韩国鸟叔PSY的现场,尽管遭到了反对党铁杆选民的嘲弄,但他神态自若,深信此行必有收获。槟州当地一位政治学家认为,现在选民对民主行动党在槟州的执政成绩有所不满,骑墙派选民开始增多。一般认为,华族选民中有20%支持国阵,这个比例和2008年大选时差不多,但也有迹象显示,国阵要从华族那里多拿一些选票并非完全不可能,纳吉布的经济转型计划使一些华人受益,因此他们将支持国阵[32]。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2月和7月,华人朝野政党领袖——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和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举行了两轮公开的面对面电视辩论,内容涉及众多公共政策议题,在马来西亚政坛开创了先例 (迄今马来人朝野政党领袖并未举行过这种辩论),是选举型威权主义体制下的一个突破,这种竞选方式在当今东南亚亦不多见。

同样,纳吉布也很重视笼络印度族选民。他对印度族的一系列施惠政策收到了效果。2012年12月默迪卡中心 (Merdeka Center)的一项民调显示,纳吉布在印度族中的支持率达到76%,而在2008年3月,他在印度族中的支持率只有34%[33]。

对年轻选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的争夺,在本次国会选战中极具热度。根据追踪Facebook用户数据的网站Socialbakers.com统计,马来西亚的Facebook用户多达1360万人,占全国人口48%,其中29%的用户年龄介于25岁至34岁[34]。据报道,国阵青年团为在网络世界抵抗反对党的攻势及争取支持,已培训约3000人的“网络兵团”,他们将在博客、推特与Facebook等战场上即时回应反对党的各项指责[35]。纳吉布高度重视选战的网络战场,他是一位具有敏锐现代意识的政治家,也是马来西亚第一位活跃于各种社交媒体的首相,自然也就有了政府出钱补贴年轻人买智能手机这样的绝妙主意——用着政府出钱补贴的手机,时不时在社交空间里遇见“纳吉哥”,网友们投票时自然会三思而行。

《新海峡时报》报道说,基于国阵成功的执政成绩、纳吉布的改革日程和他对经济发展的杰出领导,英国经济学人资讯社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在2013年2月预测国阵将赢得第13届国会选举。该机构说,对于国际观察家来说,大选的结果已十分清楚:国阵将赢。而民联许下了过于铺张的承诺以赢得大选,这对民联的选情会起反作用:它根本无法兑现这些承诺,例如提供免费的中学教育将耗费430亿马元,而废除汽车关税将使国家税收一年减少46亿马元。该机构还指出民联在其执政的州先前做出的一些承诺也未兑现,如为学前教育、大学生、老人和残障人士提供财政援助,为65岁以上人士提供免费医疗服务,降低房产税,为购屋者提供帮助等等。总之,民联的民粹纲领都是大话。例如在雪兰莪州,国阵声称民联只实施了它31项竞选承诺 (涉及金额达24亿马元)中的15%。相反,选民相信如果国阵获得槟州执政权,纳吉布关于在槟州造2万套住房和建设轻轨以缓解交通阻塞的承诺一定会兑现。该机构还说,纳吉布需要大胜,从而使他的改革日程能够继续贯彻下去。如果只是小胜或惨胜,他自己的地位都会受到巫统内部的严峻挑战[36]。

对于这份过于倾向国阵立场的EIU报告,《新海峡时报》只是摘要转述了部分内容,未公布报告的作者和原文,或许这份报告还有一些《新海峡时报》不便刊登的内容,很难想象EIU有这样完全一边倒的研究报告。当然,如无特别事态发生,国阵赢面较大是许多观察者的共识。但也可以这么说,鉴于纳吉布为赢得大选采取了那么多惠民措施和经济、政治改革措施,这样激烈的选战,最大的赢家应当是马来西亚民众。

还可以这么看,纳吉布的改革措施 (特别是取消“内安法”、扩大言论与集会的自由权、逐步取消经济上的特权制度等)为结束巫统威权统治铺平了道路,他的角色类似于台湾的晚年蒋经国。随着和平竞争的、跨族群的两线制竞争格局的日益成熟,威权统治会迎来它的末路。当然纳吉布也有同威权体制分享共同利益的表现,有向官僚特权、党机器特权、马来特权妥协的一面,但随着民智日益成熟、国民选举意识和选举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像“净选盟”这样推动公正选举的公民社会力量越来越强大,纳吉布及其后的国阵领导人告别威权体制的勇气和动力也会越来越强大。

选举型威权体制,其实正是可以通过选举来瓦解。

【注 释】

[1]参见黄进发《“选举型一党制国家”的打造》,载孙和声、唐南发编《风云五十年》,吉隆坡:燧人氏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

[2]See Andreas Schedler,“The logic of 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in Andreas Schedler ed.,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The Dynamics of Unfree Competition,Boulder and 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6.

[3]参见 Daniel Carlingaert《选举操纵及如何应对》,载“世界与中国”网站,http://www.world-china.org/,“背景与分析”栏目第115期。

[4]“Scrapping for every vote”,The Economist,February 2,2013.

[5]《班底谷发现逾四千可疑选民,努鲁伊莎入禀法院申请剔除》,“当今大马”网站2013年3月27日报道。

[6]张景云:《选举委员会的独立性问题》,载孙和声、唐南发编前揭书。

[7]See Paul Collier,The Dictator's Handbook,2009 -04- 15,http://www.foreignpolicy.com/story/cms.php?story_id=4877&print=1

[8]“No time like tomorrow”,The Economist,October 6,2012.

[9]Editorial,“Enabling the poor”,New Straits Times,March 21,2013.

[10]Editorial,“Voting for national success”,New Strait Times,March 1,2013.

[11]Editorial,“Voting on facts,not promises”,New Strait Times,February 16,2013.

[12]陈国良:《全年良好及稳健的经济发展 (下)》,《南洋商报》2012年12月31日。

[13]《纳吉:国阵大选若无法大胜马国将面临经济衰退风险》,《联合早报》2013年3月28日。

[14]马元的正式名称是“林吉特” (Ringgit),2013年3月1马元约可兑换2.04元人民币。

[15]《政府须以民为本》,马来西亚《光明日报》2012年12月31日。

[16]《把钱花在刀口上》,马来西亚《光明日报》2012年12月31日。该文披露2013年度预算案的派钱项目包括:年收入介于2500马元至5万马元者,个人所得税减税1%;再次向家庭收入3000马元以下的人民,发出500马元“一个马来西亚”人民援助金;收入少于2000马元的21岁以上人民,也将可以获得250马元援助金;派发给公务员一个半月的花红;给所有一年级到中五的学生发100马元补助金,大专及中六的学生可获得250马元;21岁至30岁、月入3000马元以下的150万名青年,通过官方销售商购买3G智能手机可获200马元折扣。

[17]“The world in figures:Countries Malaysia”,The E-conomist,November 21,2012.

[18]“Malaysias looming election”,The Economist,March 23,2013.

[19]《率先启动竞选机器 民联大选宣言立誓铲除贪污》,《联合早报》2013年2月26日。

[20]同上。

[21]Editorial,“Shared vision for the people”,New Strait Times,November 29,2012.

[22]例如武装部队基金局是国防部全资拥有的投资机构,在各大上市公司及政联公司持有股权,获利非常丰厚。又,由于贪污受贿盛行,导致马洗钱和黑金外流现象十分严重。

[23]“Cracking open the fixed deposits”,The Economist,June 9,2012.

[24]“Malaysias looming election”,The Economist,March 23,2013.

[25]“Cracking open the fixed deposits”,The Economist,June 9,2012.

[26]参见马来西亚通讯社中文网2012年十大新闻第三条:“捍卫华教及黄绿集会风潮”,马新社2012年12月30日讯。

[27]See Malaysiakini,“Top 10 news of 2012 - readers'choice”,December 28, 2012,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217585

[28]See http://www.bersih.org/?page_id=4109

[29]“No time like tomorrow”,The Economist,October 6,2012.

[30]Ab.Rashid Ab.Rahman,“13thpolls set to be defining moment”,New Strait Times,February 14,2013.

[31]Zubaidah Abu Bakar,“BN's hopes rise over Chinese fence -sitters”,New Strait Times,February 15,2013.

[32]Ibid..

[33]V.Shankar Ganesh,“Najib's way wins over Indian voters”,New Strait Times,February 15,2013.

[34]《纳吉:马将首次经历“社交媒体大选”》,《联合早报》2013年3月1日。

[35]《国阵培训3000“网络兵团”对抗反对党争取民意》,《联合早报》2013年3月17日。

[36]Editorial,“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ays BN will win general election”,New Strait Times,February 21,2013.

猜你喜欢

威权纳吉布选民
威权人格的起源与演变——一个社会演化论的解释
另辟蹊径的《选民登记》
听奶奶讲当“选民”的事儿
纳吉布再次被捕
纳吉布妻子或面临20项控罪
威权领导效应悖论的成因探究与理论拓展
不负当初对选民的承诺
建立选民测评代表机制
环境威权主义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