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诠释——分析安妮·勃朗特的小说《女房客》
2013-03-27杨永香
杨永香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被称为“文学界的灰姑娘”的安妮·勃朗特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长久以来都因两位姐姐——《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灿烂光芒而显得暗淡。她短暂的一生只写过两部作品,一部是明显自传风格的《艾格尼丝·格雷》,另一部是代表作《威尔德庄园的房客》又称《女房客》,以及和两位姐姐合出的诗集。 安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论,她是十九世纪文学中最早自觉而坚定地走向现实主义的大师之一(赵慧珍 1997)。安妮在《房客》的《再版序》中写道:“我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既不是只供读者消遣,也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爱好,更不是想讨好公众,受到舆论赞扬。我只希望讲真话,因为对容得下真话的人来说,真话自有真话的道德意义。”于是她要“把生活中的陷阱和圈套揭示给年轻冒失的人生旅客”,以警告鲁莽青年勿赴堕落之人的后尘,或劝阻轻率姑娘勿陷入“我笔下那位女主角难以避免的困境”。而《威尔德庄园的房客》比起早期的《艾格尼丝·格雷》情节更为复杂: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继续了自我的爱情之路,当然更重要的女房客海伦亨廷顿的从年少仓促的爱情及婚姻,所经历的故事,成长成为一个独立,克己的女性。英国小说家,女权主义者梅·辛克莱曾作过如下的评论 “海伦·亨廷顿在自己的卧室给丈夫吃闭门羹,这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整个英国引起了反响。”(安妮·勃朗特2000)。安妮勃朗特在写小说时已经很清晰地表面自己的写作目的:告诫年轻人少走弯路。两部小说都是继续了年少走向成熟的经历,即“成长”的过程。所以研究其小说,便不能避开成长的主题。
莫迪凯马科斯曾这样论述成长小说: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在成长小说中,仪式本身可有可无,但必须有证据显示这种变化对主人公会产生永久的影响(Marcus 1969)。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也对成长小说做过专门的论述:它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了情节意义 与此相关,小说的情节也从根本上得到了再认识,再构建,时间进入了人的内部,进入了人物形象本身,极大地改变了人物命运及生活中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义 这一小说类型从最普遍含义上说,可称为人的成长小说 (巴赫金1998)。
一、关于成长的叙事
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安妮.勃朗特在创作时必定考虑到如何叙述的问题,她在序言中已经提到她写本文的目的即是想要年轻人引以为戒,少走一些弯路。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马克姆在给杰克.哈尔福特的信中讲述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想,也就是作者想讲的这个小说的内容;第二部分则是通过女主人公海伦讲述她自己背后的神秘的故事,海伦从少女时期初入社交界到后来的恋爱,结婚以及出走都是一个成长的故事。书信体和日记的叙事方式:《女房客》中的日记和书信使小说具有第一人称的叙事和自传体的特征,同时使叙事真实可信,引起读者共鸣。Welleks和Warren认为,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方法是一种精巧的,比其他方式更有影响力的方法。第一人称叙述增加了叙事的亲历性,其目的和效果是富于变化的,成长小说中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比较多(任超2010)。认知发展是成长小说的叙事动力。同样的,激发读者对小说情节的好奇心。从《女房客》的叙事手法来看,其实与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1813)是相似的。后者作为众所周知的小说,男主角达西先生一出场便给女主角伊丽莎白“高傲和自负”的“第一印象”,后来印象随着情节的发展,了解的深入发生了变化。安妮勃朗特的小说和奥斯丁的小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描述或者揭示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如何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他们生存在其中的社会 (耿力平2012)。马克姆用儿童的眼观来描绘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想,一开始海伦给他的印象也许和给大家的一样,但是后来逐渐改变了。第二方面是海伦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偏执,但后来如果明白了她的经历后便会感觉这是合情合理的。马克姆一开始被伊莉莎所吸引以及海伦对丈夫的认识过程都表明成长小说的这些叙事特点使小说人物开始了自我建构。
二、自我建构
小说中的女主角出人社交界便引起美貌而受青睐,不乏追求者。但因为亨廷顿是情场高手,被起夺得了芳心。刚结婚时,妙龄少女并不懂得婚后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也许以为将来的人生会很幸福,殊不知,婚后就发现了原来亨廷顿是一个情场浪子,酗酒,脾气暴躁。按她的性格来说,本是温顺的,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家庭天使”,因此即便有诸多不满。但那时期的人们认为,男性理应处于领导者的地位。相比之下,女性生性温柔,秉性被动,精神脆弱,更适合服从男人的安排(曾亚英 2005)。
安妮·勃朗特的自我建构过程可以用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观点来解释。作为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省(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省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同样的,海伦的对世事的认识也由外部感知和内部感知两部分构成。她走进了社交界,就面临选择一个丈夫的问题,一旦选择了,她的新的人生起点也开始了。她由她的丈夫,开始慢慢认识到这个世界,周遭的环境。她开始了她的成长模式,走在成长的路上,实现个人的自由意志,其最终目的是自我的建构,通过外部经验——婚姻历程,所见所闻,明白了婚前所不明白的道理,树立起了她的婚姻观:一见钟情的爱情和仅仅建立在财富基础上的爱情是不能长久的,只有经过互相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的爱情才能永久,才是值得追求的。同样的,内部方面则体现在女主人公虔诚的宗教信仰方面:同作者本人一样,小说的女主人公虔诚地信仰宗教,并因此而严格要求自己的生活。安妮笔下的女主人公海伦并没有恪守传统道德宗教对于房中天使的桎梏,她的大胆逃离,及对于苛刻宗教准则的逐渐警觉和反省,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房中天使从沉默到觉醒的成长历程(张静波2012)。女主人公虔诚信奉上帝,拯救灵魂。上帝在海伦心目中是十分神圣地的,她相信心中有上帝,她的内心将会十分富有和安全。同时,她坚信只要心中有上帝,她就能战胜一切。海伦不仅自己信仰上帝,而且苦苦劝导亨廷顿回归正道,她从基督教信仰的基督救赎观出发,以一个基督徒的仁慈和宽恕,一心帮助亨廷顿改过自新。成长的过程是充满悖论的,为了实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她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婚姻的失败和忍受孤独以及先前对爱情和生活的童话梦想的破灭。她后来变成了一个坚定信仰,人格独立的额女性,构建了自己的完美人格。
三、成长小说的文化透视
芮渝萍(2004)提出,成长问题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英国小说的这一现实主义传统,决定了英国小说对个人成长体验的普遍关注,并把它提升成为一个文学主题,尤其是女性主题占了重要地位。当时对女性成长的关注,女性作家的觉醒。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识字读报已经占了很大比重。在《艾尼思》和《女房客》中,女性通过做家庭教师来减轻家里面的负担或是通过画画来养活自己,可见安妮勃朗特是一个超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很有先见性。他们不依赖任何男人,也不需要婚姻来让自己活得无忧无虑。没有必要强调这是一部女人的成长小说,因作者再文中已经灌输了一个观念那就是男女平等的。女人并不懦弱,可以自己挣钱,可以自己一个人居住。在文中,女性形象是很美的:虽然外部受英国法律财产法的制约,但安妮·勃朗特超越了她的时代。作为一个写实的作家,安妮·勃朗特也在她的小说中严肃地呈现了多种婚姻类型。比如为金钱不是重要的 即便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作者的思想依旧是十分先进的。根据当时的财产规定她应该找一个有钱人,她们最终找的人并不是有钱的,他们更在意的是感情。
安妮·勃朗特笔下的主人公,超越了她的时代,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女性。我们可以先看一下维多利亚时代,由于财产制度,多少人为了嫁有钱人,多少人依赖丈夫人气吞声。维多利亚的作家的作品时代也有很多的缺陷。而正是安妮.勃朗特笔下的海伦这样一个内心坚强,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女性,完美地诠释了成长小说中“成长”的定义。
Marcus,M.(1969).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A].In William collected.The young man in America:the initiation theme[M].New York:The Odysseus Press.
安妮·勃朗特著 (2000).莲可 西海译.女房客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巴赫金 (1998).小说理论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赵慧珍 (1997).简论安妮·勃朗特及其代表作《怀尔德菲尔山庄的房客》[J].社科纵横(2)。
任超 (2010).英美成长小说及其叙事特征 [J].知识经济(23)。
耿力平 (2012).从洛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看奥斯汀小说的辩证内涵 [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曾亚英 (2005).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家庭天使”的内涵和特点 [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4)。
张静波 (2012).女房客房中天使的觉醒 [J].文学与文化(01)。
芮渝萍 (2004).英国小说中的成长主题 [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