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管理”帮助大学英语教师转变角色
2013-03-27苏春
苏 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
引言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组织教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这意味着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即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监控者、管理者(王守仁2008)。虽然大学英语教师认同课程新要求和新角色,可是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仍扮演传统角色,课堂还是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大学英语教师缺乏管理者意识造成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猴子管理”的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课堂管理者的意识,通过实施管理行为来转变角色,成为课堂管理者,切实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进程同步发展。
1.“猴子管理”的理念
“猴子管理”(Monkey Management)是美国企业管理家Kenneth Blanchard、William Oncken和Hal Burrows(1990)在其著作《一分钟经理遇到“猴子”》中提出的管理理念。他们认为管理是一门让别人去解决问题和处理事务的艺术,而解决问题只需两种人:解决问题者和监管者。他们把解决问题的行为比喻成“猴子”,那么,解决问题者就是“背猴者”(Monkey worker)、监管者就是“背猴者导师”(Monkey-worker supervisor)。“猴子”应由与之关系最直接的人来背。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管理者要以“背猴者导师”角色去监管下属的“猴子”,让下属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接管下属的“猴子”,成为“背猴者”。管理者要防止生性好动的“猴子”跳到自己身上,不知不觉中代替下属去实施解决问题的行为。
Blanchard et al(1990)认为管理者实施的管理行为可以决定其角色是监管者还是“背猴者”。一般情况下,只要管理者实施了描述“猴子”和指派“背猴者”两大行为,便能保证其角色是监管者。描述“猴子”是管理者把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即“猴子”,向下属清楚地描述出来。指派“背猴者”是指管理者决定由哪位下属来实施解决问题的行为,也就是授权给具体的下属做具体的事情。管理者的职责是监管下属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猴子”揽到自己身上。管理者若没有正确实施这两大管理行为,很容易会与下属互换角色,即管理者变成“背猴者”,下属变成监管者。虽然问题得以解决,但却不是由下属去解决的,管理者会疲于“背猴”而忽视管理工作。简言之,“猴子管理”是管理者实施正确的管理行为去监管下属以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管理方式,即指派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式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2.“猴子管理”理念在外语课堂中的应用
2.1 外语课堂中的“猴子”
Waters(1998)首先提出把“猴子管理”理念运用到英语教学课堂管理中,他认为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与“猴子管理”理念有着密切联系。他用以下两个课堂场景来阐述英语课堂中的“猴子”以及“猴子管理”理念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场景1:课堂上,学生(背着一只玩具猴子)在阅读中遇到某生词,立即举手向老师求助。老师走近学生,学生顺势把猴子递给教师,教师接过猴子,背在背上,说:“哦,我来看看是什么生词,delegate,哦,这是委派、委托、代表的意思,比如老师委派你们去擦黑板,分发作业本等,明白吗?”学生点头表示明白,并感谢老师。老师背着猴子,步履沉重走开。
场景2:课堂上,学生(背着一只玩具猴子)阅读遇到生词,举手向老师求助,老师走近学生,学生把猴子往教师身上推,被老师挡回。老师看了看单词,说:“哦,delegate,是生词吗?嗯,那就得弄明白它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学生身旁站住一会儿。学生欲把猴子推给老师,又被老师挡回。老师问:“你记得在哪学过这个词吗?”学生说:“嗯……好像在哪儿见过。哦!对了,想起来了,在上个单元。”学生又想把猴子递给老师,老师再次拒绝。学生翻书。“哈!找到了!是叫别人做一些平常的事情,有委派、委托或代表的意思。”老师说:“说得很好,你说说看老师平常会委派你们去做什么事情呢?”学生想了想:“老师会委派我们去擦黑板,分发作业本。”老师认同后,轻松离开。猴子仍在学生背上,但学生很开心。
我们根据“猴子管理”理念来分析以上教学场景中出现的“猴子”以及教师扮演的角色。两场景都是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了生词,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那么,解决问题的行为(查找生词),即“猴子”也是一样的。按照“猴子管理”的理解,实施解决问题行为的人就是“背猴者”,查找生词的行为应由学生实施,所以“猴子”就先呆在学生的身上。但是,学生都向老师求助。场景1,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生词之意,实施了解决问题的行为,即接过学生递来的“猴子”,成为“背猴者”;场景2,教师至始至终都没有接“猴子”,而是采取了提问、等待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查找生词的行为,学生是“背猴者”,教师是监管者或管理者。可看出,两场景中的同一问题最终都得以解决,但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
描述“猴子”和指派“背猴者”两大管理行为,成功地扮演了“监管者”的角色。当学生阅读遇到生词求助时,教师对学生说“那就得弄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就向学生描述了“猴子”,即实施了第一大管理行为。场景2的教师问学生“你记得在哪学过这个词吗?”便实施了指派“背猴者”的行为。该行为说明教师认为查找生词是学生可以完成的事情。果然,学生很快找到了单词的出处,教师再向学生提问“你说说老师平常会委派你们做什么事情?”,进一步明确地把“猴子”指派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去使用生词,巩固生词。
从以上两场景可知,英语教师管理好课堂出现的“猴子”很重要,而且教师的课堂实施的行为能决定其角色是“背猴者”还是“监管者”。
2.2 教师接手学生“猴子”的原因
Waters(1998)分析了英语教师接手学生的“猴子”原因,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指客观存在的事实,如课堂时间紧、考试压力大、受教材的限制、传统社会文化对老师的期望以及学习者的抵触心理等。对于中国大学英语教师来说,英语授课课时逐步减少,课堂时间特别宝贵,教师为了赶进度,几乎不会把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的讨论、交流和分享上,“一言堂”依然是教师最感舒服和安全的教学方式;大学英语课程的考试压力主要还是来自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班级过级率高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课堂上,教师认为要帮助学生考过级,仍会以应试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大学英语教材多数由学院或相关部门统一购买,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实施教学没有多大的自由度;中国文化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中国学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对教师的传统角色没有什么异义,并不期望教师转变为管理者。另外,学校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同伴影响、集体备课方式等对教师是否具有课堂管理者意识都有一定的影响。
Waters还认为英语教师接手学生的“猴子”的内因与教师的心理需要、本能反应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有关。心理需要一方面指教师有这样的心理,认为让别人做事情其结果难以预料,亲力亲为才能保证问题如期解决,因此,教师接手“猴子”是教师在课堂上避免出错的一种安全措施。另一方面教师有“被需要”的心理需求,学生向老师递“猴子”表明学生需要教师,教师价值和作用得到体现,教师这种“被需要”的心理促使他们接手学生的“猴子”,并从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没意识已有接手学生“猴子”的习惯,还认为该行为是对学生学习认真负责的表现。本能反应是说教师容易受到“比特现象”的影响,即员工在新职位仍做着旧职之事的现象。多数英语老师在学生时代学习优秀,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但成为教师(新职位)后,仍做着学生(旧职位)该做的事情。个人成长经历是教师会根据自己当学生时,对教师的期望以及模仿自己教师的授课方式和理念来实施教学。如果以前教师习惯接手学生的“猴子”,教师必然会受到影响。这种接手“猴子”的行为习惯会给学生一种错觉,认为教师甘为“背猴者”,就会源源不断地把“猴子”递给教师。教师一旦成为“背猴者”,必然无暇对课堂进行宏观管理,或者顾此失彼。最后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学英语教师缺乏正确的课堂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指导,缺乏课堂管理者的意识,不知道自己实施的行为是接手“猴子”,该行为会让自己成为“背猴者”。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反思在自己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猴子”是什么?是否经常接手学生递过来的“猴子”,是否成为“背猴者”仍浑然不知。
3.“猴子管理”理念帮助外语教师实施课堂管理行为
3.1 教师实施“猴子管理”的两大行为可保其角色为管理者
课堂管理行为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促进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如组织、控制、调整、协助开展活动、分配学习任务、提问、提供答案、反馈信息、评价活动等以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按照“猴子管理”理念,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遇到下属反映问题时,只要正确实施描述“猴子”和指派“猴子”的两大行为,就能够确保其角色是监管者。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要意识到实施正确的管理行为便可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面对学生递过来的“猴子”,教师第一步要做的是先描述“猴子”,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是什么。描述的好处是为教师提供时间想清楚“猴子”是什么,谁是“背猴者”,还有助于教师抑制接手“猴子”的冲动和有问必答的本能反应,改变教师事必躬亲的习惯。对学生而言,该行为暗示了教师对“猴子”的了解,以及处理“猴子”的冷静态度,间接地向学生传递教师不接手“猴子”的信息,而学生很快就会察觉到教师的意图,“背猴”意识会立即增加,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也会提高。描述“猴子”的行为是师生平等交流的一种表现,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而是愿意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教师在描述“猴子”后,应该实施的就是指派“猴子”的行为。教师要明确其职责是让“猴子”待在学生身上,即监管学生去解决问题,并告诉学生解决问题需要采取何种行为,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引导、分工、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去做,从做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比如在阅读文章时,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让各组负责一部分进行讨论,然后让各组到班上进行发言和交流。教师对课堂出现的具体问题有了正确的判断,才能实施正确的管理行为,只有教师实施了正确的管理行为,才能保证师生各司其职。
3.2 教师借鉴“猴子管理”解决问题的方案来开展教学活动
这并不是说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或忽视学生的 “猴子”。在管理者描述和指派 “猴子”之后,Blanchard et al(1990)推荐了“先建议后行动”和“先行动后汇报”两种方案来帮助下属顺利地解决问题。方案一是管理者先给下属建议或指导,后放手让下属去执行任务;方案二是下属解决问题后,再向管理者汇报的方式,两者互为补充,并建议管理者只有在最必要的情况下,如下属非需要指导不可时才用前者。其余情况应多采用后者,管理者尽量授权给下属去解决问题。
大学英语教师把“猴子”指派给学生之后,要考虑使用哪种方案来让“猴子”一直待在学生身上。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那些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要就采用“先建议后行动”。例如,教师让学生初次实施任务型或者项目型课堂活动,教师把任务安排给学生后,先要建议和指导学生怎么做,帮助学生了解计划和步骤,待学生提出具体方案后,教师再给学生一些具体建议,这样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实施和完成活动。又如,教师初次把分析文章结构的任务安排给学生,应在课堂上先示范和引导,比如告诉学生文章结构一般有总分总、总分,或者是按照时序、因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再告诉学生寻找整篇文章的主题句、段落的主题句、提示词等,待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后,再鼓励他们独立地去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先建议后行动”方案的具体实施。
当学生多次接触某个教学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比较丰富后,教师便采用“先行动后汇报”方式。比如开展汇报展示、角色扮演、辩论、新闻播报等课堂活动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制定计划,相互配合,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演示汇报,最后教师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整体情况来评估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师要采用“猴子”管理方式,授权给学生去解决问题,才可能把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3.3 “猴子管理”有助平衡教师实施“控制型”和“辅助型”行为
Littlewood(1999)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把课堂管理者的行为分为两种:控制型行为(directing behavior)和辅助型行为(supportive behavior)。控制型行为是告诉学生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怎么做,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直接和严密地监控的行为,如“以教师为中心”课堂的教师管理行为属于控制型行为。实施辅助型行为的教师,会在学生解决问题和决策时,提供及时和必要的帮助和鼓励,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建议(Blanchard et al 1990)。
最佳的课堂管理行为是这两类行为达到平衡和统一 (Hersey&Blanchard 1993),以满足课堂管理三方面需要:课堂活动的需要、班级需要和学生个体需要 (Adair 2003)。教师在课堂接手学生递过来的“猴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也会忽视满足班级需要或课堂活动的需要。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问,若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是否马上会提供答案。这样,教师就忽视了班级的需要;教师讲解文章时,会把每一个难点、要点都分析透彻,而不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这样就忽视了课堂活动的需要。在一些师生看来,这些有问必答、亲力亲为的行为是认真负责的表现,可是借用“猴子管理”理念来衡量,却是管理者失职的表现。
4.结语
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表现,决定着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只有教师和学生扮演了正确的角色,教学才能取得了双赢的结果,教学改革才会成功。“猴子管理”理念一方面帮助教师减少教学管理的负担和压力,克制自己内心需要,多考虑课堂活动的需要、班级需要和学生个体需要,避免被动或主动地成为“背猴者”。另一方面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承担学习责任。教师在课堂实施“猴子管理”的两大管理行为,采用“先行动后建议”方案去开展课堂活动,其控制型行为便会大大减少,辅助型行为便会增加。教师实现从传统角色到课堂管理者角色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Adair,J.E.(2003).Not Bosses but Leaders:How to Lead the Way to Success[M].London:Kogan Page.
Blanchard,K.,Oncken, W.&Burrows, H.(1990).The One Minute Manager Meets the Monkey[M].London:Harper Collins.
Hersey,P.&Blanchard,K.(1993).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6th edition)[M].New York: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Littlewood,W.(1999).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J].Applied Linguistics.
Waters,A.(1998).Managing Monkeys in the ELTClassroom ELT[J]V.52/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守仁 (2008).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