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英语精读的课文与教学任务
2013-03-27孔倩
孔 倩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
引言
上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比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多(Cortazzi&Jin 1996)。英语学习一般都是从学生的小学阶段开始,并且和数学语文一样被学生们视为主科。很多重视英语家庭,父母让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在中国最重要的考试高考中,英语也是每个考生必考的科目。而进入大学之后,英语精读又是每个大学生无论是学英专业的学生还是非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学的必修的科目。有学者指出:“英语精读教学始终是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科目。”(Everett 1990)
然而,很多老师和研究者对这门课的课文和教学任务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问题。首先是语言输入量不足,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很慢(Yue 1990;Li 1990;Littlewood 1984;Everett 1990)。一些学者还提出教材中的文章并不是真实语境下使用的语句(Meyer 1990;Cortazzi&Jin 1996)。也有研究者对传统的精读教学任务提出质疑,认为翻译、背诵以及用自己的话解释句子之类的教学任务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Cortazzi&Jin 1996)。
因此,本文作者以一个英语精读教学者的身份,从课文和教学任务两个大方面来讨论一下中国高校的精读课的优点和问题。并试图提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英语精读课文语言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1.课文语言信息的数量
1)英语精读课课文语言信息量的一些问题
关于课文语言信息量的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Yue(1990)就提出,一周花8个课时上一篇三四页的课文,这样的语言信息输入量肯定不够。即使学生们可以掌握课文中的每个词、每句话、每个语法现象,这样的语言输入量也会限制他们英语水平提高的速度。Li(1990)把英语学习比喻成烧水,要想把水烧开,一定要有一定数量的热量才行。学习英语也是一样,学习者一定要有一定数量的语言输入量才能将语言系统内化。而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语言信息输入量明显不足以使语言结构内化。Everett(1990)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提出了创造性结构模式,该模式认为,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量越小,学到的内容就越少。因此,Everett(1990)认为中国的精读课的语言信息输入量绝对不够。Krashen(1982)还指出,如果精读课文的难度过大,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学懂一课,那么对于如此难以理解的课文,学生的收获也很有限。
那么究竟是否应该采纳这些研究者的观点呢?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改进精读教学中信息量不足的呢?
2)解决英语精读课文信息量问题的一些策略
针对英语精读课课文语言信息输入量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学习的材料。除了教材的内容,老师可以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比如,课文的作者是知名作家,老师就可以搜集一系列关于该作家生活经历、成就与贡献的文章,发给学生看,并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又针对性的问题。再比如课文涉及了某一些西方文化现象,老师也可以补充相关知识。或许有人会说如果语言信息量过大,学生根本不可能学会所有的单词和语法,这样囫囵吞枣地学习有什么价值呢?Li(1990)回应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语言信息输入量大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消化所学的内容并不意味着要记住每一个词,分析每一句话的语法结构。学习者通常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地同化和内化词汇以及语法。一些老师不愿意增加材料与信息量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教起来会比较容易。(Medgyes 1986)当然,我们并不完全同意这样一种批判性的观点,而且这也并不是说补充的语言信息量越多,教学效果越好。如果信息量过多过杂势必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使他们忽视重点应该掌握的词汇用法和语法,无法达到精读课教学的目的。所以,关键在于老师如何掌握这个度。既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语言信息,在教学中又能突出重点,让学生区分精读与泛读的学习方法,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针对有学者认为精读课文难于理解的问题,本文作者采访一些学生,包括学习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结果大多数人认为精读课文的难度适中。或许对于19世纪的中国大学生来说,精读课文的难度超越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但是对于20世纪的中国大学生来说,现在使用的英语精读课文的难度是适中的。因为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要能够在与西方人的交流中运用英语。如果西方人写的原版文章都读不懂,如何能实现自如交流、留学深造等目的呢?
总之,精读教材信息量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适当增加补充材料来实现,而且课文的难度也适中。
2.英语精读课文语言信息的质量
谈到课本语言信息的质量,首先要关注的是课文是不是英语使用国家的原版,是否经过了改动?
Meyer(1990)评估了《高级阅读》(Advanced Reading Book)。这本教材自1982年就被中国的各大高校用作英语精读课的教材,其中收录了西方国家的很多文章了摘要,但是做了一些改编。另外,Cortazzi&Jin(1996)对《大学英语》进行了研究。他们表明《大学英语》的课文内容全部是关于西方国家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文章。为了适应学生的水平,这些文章都做了一些改动。在《21世纪大学英语》的引言中,Qu(1999)说该教材的大多数文章都是直接引自英国和美国的报刊、杂志、以及书籍。只是做了非常少的改动。而现在全国高校最常用的精读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所有的文章都是非常经典的英文原版作品,没有经过任何改动。大量文章都出自英美文学领域颇有造诣的作家,部分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Yang 2012)。
很容易看出,现在中国高校使用的精读教材在质量上没有问题,是经过长时间推敲和改进之后使用的教材。课文值得学习者细细品味,很非常适合精读课的特点。
而且,这些经典的文章都是出自文学造诣很高的作家,了解这些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贡献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与历史,并激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因此,老师也很容易找到适合补充教材内容,带入课堂的语言材料,补充语言信息量的不足。
二、英语精读中的教学任务
1.传统英语精读教学任务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英语精读课堂上,每个单元都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首先,老师会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发音。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看看学生有没有理解课文。接着会逐个仔细地解释文章中的生词。老师会对重要的语法点进行解释。最后会让学生完成一系列翻译、改述等练习(Cortazzi&Jin 1996)。这样的教学步骤也适用于现在的英语精读教学。这些练习对于学生强化语法词汇确实非常重要,但是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可能会使学生变成被动的学习者。Yue(1990)认为这些强调语法,通过强化语言结构而实现英语习得的教学任务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语言的形式而非内容上。持相同的观点的还有Everett(1990),他还说这种教学违背了技巧理论模式(Littlewood 1984),尽管精读教学中包括了大量的练习,但是像翻译和改述(paraphrase)这类的练习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事实上,要提高英语交流能力有两种形式:第一是强化形式;第二是弱化形式(Howatt 1987;Richards&Rodgers 2001)。强化形式是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别的东西,最终达到提高交流能力的目的;弱化形式是通过练习用英语来提高交流能力。比如:课堂讨论和做演讲、演示就属于强化形式,因为学生在讨论和演讲的时候更多的注意力不是在提高英语,而是在学习其他的知识,英语只是他使用的工具;而翻译和改述属于弱化形式。所以,传统英语精读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和练习大多属于弱化形式,因此过去有西方研究者认为在中国英语精读课堂里,要想让学生通过用英语学习别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Larsen-Freeman 2000)。
2.提高精读教学任务的策略
尽管过去使用强化形式提高英语交际技能不容易实现,但是现在的英语精读教学已经渐渐更多地利用强化形式来实现教学目的。
首先,现在的英语精读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口语 练习和自由讨论的题目(Yang 2012)。在前一节的讨论中说到了现在英语精读教材的质量有所提高,课文都是经典的作品,并且于当今的社会热点紧密相关。比如,课文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可后练习中有会用一系列关于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的思考题。在上完课文之后,老师可以留一些时间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者可以组织课堂辩论等等口语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环保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交流水平。
另外,老师在补充语言信息量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课堂讨论。甚至,如果学生的水平允许,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课文的背景知识,包括文化背景、作者背景或文章的情节背景。让学生用做演讲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在利用强化形式提高英语水平了。
最后,即使与教材无关的内容,只要对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有帮助就可以适当地引入精读课堂。比如:每天让一个学生做新闻播报,这样的形式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兴趣,让他们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在学习社会人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换句话说,用强化形式提高英语。当然,老师必须要对内容进行筛选,时间进行控制,不能浪费课堂时间。
一些研究者曾经指出,中国的英语精读课太强调语法和词汇学习,关于这一点,本文认为精读课强调语法和词汇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众所周知,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学生除了上精读课以外还要上:听力、写作、口语、翻译课。每种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尽管:“精读通过‘读’带动了‘听说写译’的训练”。(Yang 2012)但是它的主要目标是语法和词汇,是语言基础教学。或许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这些强化不必要,但是对于在中国环境下长大的中国大学生,对语法词汇知识的理性认识有助于他们英语能力的提高。Yang(2012)指出,如果不朗读,不背诵,不查字典,不学语法,不充分预习,不反复熟悉课文,不做练习,也就是说,不把精读当精读,囫囵吞枣地上这门课,那么精读课的核心价值就没有了。因此,强调语法词汇是精读课必不可少地一个方面。
因此,英语精读课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把提高英语的强化形式和弱化形式相结合。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是老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把关,不能只是一带而过。比如说:学生自己找了精读课文作者的生活经历介绍,一定要在课前先给老师看,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关键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在课堂上做演示的时候帮助学生在演讲前把词汇和语法的问题解决了。
三、结语
英语精读课作为中国高校最重要的一门课应该在课文和教学任务上下功夫。首先,课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关键。数量要保证在学生有足够的语言信息输入量,但也要适中。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增加的信息量。根据调查,现在的精读课本的课文都是原版作品,并且很多是知名作家的作品。同时,要解决现阶段英语精读教学任务的问题,就要在提高英语时把强化形式与弱化形式结合起来。既有翻译和改述等弱化形式的练习;也有辩论和演讲等强化形式的练习。总之,如果英语精读的课文和教学任务中的问题解决好了,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Cortazzi,M.&L.Jin (1996).State of the Art Article: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 [J].Language Teaching 29(2).
Everett,R.(1990).English in China [M].Hong Kong:API Press Ltd.
Howatt,A.P.R.(1987).From structural to communicative [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Krashen,S.P.(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New York:Pergamon Press.
Larsen-Freedom,D.(2000)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M].(2nd 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td.
Li Xiaoju(1990).In Defence of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In Y.F.Dzau(ed.)(1990)English in China[M].Hong Kong:API Press Ltd.
Littlewood,W.(1984).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yer,C.(1990).Intensive Reading: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In Y.F.Dzau(ed.)(1990)English in China [M].Hong Kong:APIPress Ltd.
Medgyes,P.(1986).Queries from a communicative teacher [J].ELT Journal 40(2).
Richards,J.C.&T.S.Rodgers(2001).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ang Limin(2012).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Yue Mei-yun (1990).A skill-based Approach to Freshman English—An Experimental Report.In Y.F.Dzau(ed.)(1990)English in China [M].Hong Kong:API Pres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