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者-文本-译者——从语义观审视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2013-03-27薛建华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真值语言学语义

薛建华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外军政工教研室,上海200433)

1.引言

翻译理论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讨论之前是作为语言学的分支收录于语言学的书籍和教材的,因为翻译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但是后来,随着理论的发展,它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学术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翻译学科的确立与翻译理论的构建。目前,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以哲学为基础的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本文结合语言学不同发展时期语义观,纵向审视二者的发展史,发现语言学都有其对应的哲学理论为基础,而不同的哲学理论也产生了不同的翻译观,语言观与翻译观有大致的对应关系。我们结合语言学发展不同时期的语义观来研究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2.传统语言学的语义观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2.1 指称论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密尔(J.S.Mill)和当代的维特根斯坦的前期理论都认为语言符号与其代表的事物之间是一种直接的指称关系,这是一种基于客观经验论建立起的语义观,与其直接对应的有关意义的翻译方法就是“直指法”,这也是一种最原始的、最基本的理解和解释的方法。从儿童语言到最常见的具体事物的指称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用语言解释了好久,不如看看事物本身,这也是很多学者编写图解词典的意义。比方说在解释 “desk”这一个词的时候,可能用了很多修饰语,受话者依旧搞不清楚所描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最简单最直接明了的方法就是直接将所描述的实体(桌子)指给听话人看。但是这同时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所指的这个桌子是不是可以作为全部桌子的“代表”。该理论同时也存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语言符号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生活原型的,像“龙”、“独角兽”等等。而且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一个或一系列语音究竟指什么是不好确定的。Quine所举的 “gavagai”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由此可见,不同国度的人随着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的不同,想要将传统语言学时期指称论的语义观应用于翻译中来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它也解释不了那么多的不可译现象。该观点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作为创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人这个主体认知上的差异。

2.2 观念论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观念论是在对指称论的批判上继承发展而来的。19世纪末,Frege明确提出了在符号和所指之间存在“sense”这一心理层面,并且区分了sense(系统意义)和reference(外指意义)之间的差异,提出了著名的语义三角理论。观念论主要强调了客观外物是通过这两个意义才与语言符号建立联系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观念论和指称论一样,也是一种客观主义语义观,因为concept(观念)在这里指的是对外界事物的镜像反应,而不考虑人的主观因素、想象力、创造力等,所以它存在和指称论类似的问题。但是它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其对翻译观的启示是:同样的客观外界在不同的语言社团之中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系统意义和观念结构,所以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把握好对语言系统意义的理解。

2.3 真值论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真值论包括真值对应论和真值条件论。前者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一个句子的中心意义是其真值条件:知道作为陈述说出的句子的中心意义即理解该陈述可能为真的条件”(束定芳2000:127),它认为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客观外在世界,语义是客观世界的内在表征,来自与所指的客观范畴密切对应的关系。塔尔斯基(Tarski)和戴维森(Davidson)等哲学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真值条件论,将语句命题与客观事实相符的视为“真”,不相符的视为“假”。句子的真值条件就是决定句子真假所依赖的客观事实,句子的客观意义是由该句成真或成假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若能确定所述话语赖以成真或成假的条件,也就能理解句子的意义。

通过对传统语言学语义观的审视,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语言学时期所对应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原作者的地位,认为译者是在“戴着脚镣跳舞”,丝毫没有自主性。当然其有和上述语义观一样的不足之处。

3.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义观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3.1 替代论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替代论的主要观点指的是:在保持语句原义不变的情况下,若能用一个语言单位A来替代原句中的语言单位B,则A就可以视为B的意义。这种观点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字来代替另一种语言文字。(Catford 1965:20)语码转换论也反映了这种观点,将翻译视为语码转换,认为意义是客观的、明确的,翻译就是用一种语码代替另一种语码。替代论是从语义同义的角度出发来讨论意义的,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像是人们普遍认为在语言运用中不存在绝对的同义词句和话语,这使得“替代论”失去了理论基础,而即使替代后句义相同,互相替代的词义却并不相同,有时甚至意义会相反:

(1)我们打败了日本队。

(2)我们打赢了日本队。

任何一个有汉语知识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一对同义句,但是“败”和“赢”却是一对反义词。由此可见,“替代论”并不是那么可行。还有,譬如汉语中的“龙”,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替代词,有人将其译为“dragon”,但是二者文化上确实是有错位的,含义上也是大相径庭。

3.2 关系论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将研究的重点从传统理论中对作者主体和语言起源的关注转向了语言文本客体,从共时角度将语言这一客体本身视为唯一的研究对象,武断地切断了文本与现实世界、文本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索绪尔过分强调了语言结构系统的内部关系,而忽视了语言形式和客观外界、思维规律的关系,以此为出发点论述了他的意义观,强调语言的“自主性”、“封闭性”和“静止性”,并认为语言的意义可以从语言内部的相互关系中得出,而无须像指称论那样,到系统外部去找所指对象,只要细读文本就可以发现它的潜在意义。这种观点反映在翻译中就是下述观点:理解被视为发现文本设定的意义,只要研读作品本身就可以获得意义并做好翻译,而不必考虑作者、读者以及其他有关信息。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忽略语言交际功能的分析,孤立静止的看语言,忽视文本与作者、社会、读者的诸多关系等等,这对于文本理解和确切翻译来说,势必要打上“局限性”的烙印,这也是难以补偿的致命要害。

在这一时期的语义观的影响下,翻译理论界的学者们将重心由原文作者转向文本上,认为意义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原文文本的内在的意义,翻译的重点主要是找到文本本身的含义。这当然也是有一定的弊端的,被随后的后结构主义学者所批判。

4.后结构主义语义观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持有后结构主义立场的学者认为,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阐释意义的产生,这一理论更加重视读者如何解释文本、理解意义、强调文本具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这样,语言就不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系统,文本的意义就不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那种被认为是“惟一的”“作者权威性”意义不再存在,文本在不同读者眼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和结果,其意义也就会因读者而异,在他们眼里就是“人言人殊”、“人读人殊”,这样,原文本的意义也就会失落于被无限制解释的可能性之中。一句话,文本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结构主义的基本原理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语言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交际需要,因此语言不可能脱离人这个主体而存在,一方面作品是由人写出来的,必然具备一定的“个体性”;另一方面,作品是为了让人读的,作者写作时心目中也有一个隐含的读者。读者在解读文本时,就以另一主体的身份来参与同作者的对话和交流,体现了一种主体间性的活动,在解读作品意义时发挥着一定的主体性,而且读者在与文本(或作者)的对话之中,常常会产生出超出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况。我们常常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隐藏着这个道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本意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主观性,会随着个人理解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还可能会产生超出作者原意,超出文本的意义。

结束语

由上述对语义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学与翻译理论的发展轨迹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语言学对翻译理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它们都以哲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并且沿着从关注作者到强调文本的本体地位,再到突出读者的主体核心地位这一发展方向(作者——文本——读者)。可以说,对这三个交际过程的不同凸现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观和翻译观。

Catford,J.C.(1965).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UP.

Chomsky,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ass:MIT Press.

Lakoff,G.&M.Johnson(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Jakobson,B.(1998).Generative-Transformational Gramma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ins,R.H.(1979).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M].New York:Longman Inc.

刘宓庆 (1999).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束定芳 (2000).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索绪尔 (2001).普通语言学教程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岳川 (1999).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 [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袁筱一 (1997).翻译的语言学情结 [J].外国语(4)。

猜你喜欢

真值语言学语义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语言与语义
10kV组合互感器误差偏真值原因分析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真值限定的语言真值直觉模糊推理
滚动轴承振动速度的乏信息真值估计
基于真值发现的冲突数据源质量评价算法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