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规范指导下夏济安译《冬日漫步》研究
2013-03-27赵翠青
赵翠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一、夏济安的简介及其散文译作的研究综述
夏济安(1916-1965),曾任台湾大学外语系教授。1956年创办《文学杂志》兼任主编,主张“朴素的、清醒的、理智的”文学。他的译作《名家散文选读》最早出版于1958年,原名《美国散文选》。1972年被改为中英对照的两卷本出版,更名为《名家散文选读》,该书两卷共收入了富兰克林、杰弗森、欧文、爱默生等11位知名美国作家的散文作品,文章风格迥异,长短不一,曾令许多翻译家望而却步,夏先生的译作却做到了句句精美,达意又传神。该书是译界公认的译林精品,被奉为翻译秘籍,许多国内读者(也包括本文作者)一度误认为他的译作为原作。夏先生汉英两种语言皆精通,翻译的散文有着独特的文学之美,享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夏济安在散文翻译方面造诣颇深,散文译作表达地道,文笔优美,语言细腻传神,他的译作《名家散文选读》是当今译界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其翻译特点,供翻译者借鉴学习。然而关于夏济安的散文翻译研究,中国知网上仅有17篇文章,其中7篇是从美学角度对夏译散文进行分析或赏析;4篇是从翻译技巧上对夏的散文翻译风格特点进行分析研究;6篇是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研究夏的散文译作。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对夏译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没有将其放在多元系统的视角下进行分析,因此本文拟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名家散文选读》中的《冬日漫步》进行翻译批评研究。这是一篇描写自然界生活的文章,特点鲜明,本文拟将其放在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其翻译策略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翻译规范是如何影响夏先生的翻译过程的,并且分析夏先生在翻译行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翻译规范,进而运用此种翻译规范指导散文作品的翻译,达到翻译理论指导实践的真正目的。
二、描述性翻译研究及图里的翻译规范
20世纪末期,描述翻译学兴起,基于文学和文化符号学的大背景,描述性翻译学将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倡导采取动态的翻译研究策略。多元系统论、翻译规范和目标文化倾向构成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核心框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huttleworth 2004)
图里(Toury 2001:53-86)是描述性翻译学的杰出代表,基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他提出以非规范性方法来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规范”的应用,以及发现翻译的一般规律。图里主要是对目标文本进行翻译研究,以目标语和目标语文化为研究对象,有别于过去那种以原语和原语文化为出发点的规定性研究。与传统的翻译规范不同,图里强调翻译规范的动态性,规范不是一层不变的。他在描述性翻译研究中所提到的规范是指“译者在某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经常使用的选择”(芒迪2010:159),这种选择随着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同样的原作,放在不同的环境下,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同,从而翻译出的作品也大不一样。
翻译规范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在规范制约下的抉择活动。图里认为不同的翻译阶段有不同的翻译规范在起作用,他把翻译规范分为三种:初始规范 (initial norm)、预备规范 (preliminary norm)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 (李惠红 2010:133-140)
初始规范是指译者的总体选择。译者可以选择遵循原文或原语文化规范实现翻译的充分性,也可以选择遵循目的语文化规范达到译文的可接受性。预备规范涉及翻译政策和翻译的直接性。翻译政策是指某一特定语言、文化、时代里,决定翻译文本选择的因素。翻译的直接性则主要研究目的语文化对中介语翻译做法的容忍度。而操作规范主要描述译文的呈现及语言内容。操作规范包括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母体规范与译文的完整性有关,它在宏观层面制约着翻译的原则,如具体段落的划分与合并,译本内容和语言的删减或增添等;篇章语言规范制约着译文语言素材的选择,它决定了文本的微观层面的选择,如使用哪种语言、句式、语法、措辞来代替原文的表达等等。(芒迪2010)
三、夏译作《冬日漫步》的初始规范分析
抛开原文通读夏译的《冬日漫步》(夏济安1976:71-89),我们感觉仿佛是欣赏一位地道的中国优秀散文作家的创作,没有读许多散文译文时常有的那种晦涩、冗长、拖沓的翻译腔。从语言方面来看,夏在翻译这部著作时遵循的是目的语的语言规范,能被广大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但这并不是说译文没有忠实于原文,细细品之,夏的译作形相隔而神不离,译者巧妙地将原文的思想和其中蕴含的异国文化几乎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目的语读者,所以夏的译文从某种角度来说,既是充分的,又是可接受的。
A lurid brazen light in the east proclaims the approach of day,while the western landscape is dim and spectral still,and clothed in a somber Tartarean light,like the shadowy realms.
东方露出一片奇异的古铜色的光彩,表示天快要亮了;可是西边的景物,还是模模糊糊,一片幽暗,寂静无声,恍若幽灵,到处阴光闪烁,鬼影,疑非人间。
夏将这句英文长句译成许多中文小句,其中大部分是四字短语,节奏性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虽然译文将原文的许多单词都译成了小句,但原文的意思反而比直译得到了更好的保留,而且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传达出散文的美感。
All things beside seem to be called in for shelter,and what stays out must be part of the original frame of the universe,and of such valor as God himself.
别的东西都寻求隐蔽保护去了,凡能卓然独立于寒风之中者,一定是天地灵气之所钟,是自然界骨气的表现,和天神一般勇敢坚毅。
译文是地道的中文表达,短句较多,读起来铿锵有力。但原文的思想却不折不扣地传递给了目的语读者,是译作体现充分和可接受性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四、夏译作《冬日漫步》的预备规范分析
A Winter Walk是美国亨利·戴维·梭罗的著作,在他死后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一般人都把他看作一个怪物,爱默生的一个二流弟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间,梭罗的声誉逐渐提高,人们认识到了他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天才,他主张过简朴的生活,而现代人正被繁华生活搞得头昏脑胀,梭罗的话正好是一贴清凉剂。他和大自然纯真的友谊,也深深地感动了和大自然脱节、过着虚伪生活的一代。
夏济安还指出:梭罗彻头彻尾地追求浪漫的理想,他在荒野森林里面可以看出宇宙人生的真理。夏济安在其《文学杂志》的“致读者”中指出:我们虽然身处动乱的时代,我们希望我们的文章并不“动乱”。……一个认真的作家,一定是反应他的时代,表达时代精神的人。夏济安在他《名家散文选读》的“序”中写道:美国殖民时期到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作家还是会受到欧洲大作家的影响,美国人经过长期的学习,苦心研究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潜能,利用本国特有的素材,发挥本国人的才智,最后才有纯粹的受人尊敬的美国文学的产生。中国新文学现在正处在学习时期,美国人的学习和创作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很多。(夏济安1976:1)因此,夏在其《美国散文选读》中选译这篇文章。
五、夏译作《冬日漫步》的操作规范分析
《冬日漫步》之所以能受到译界人士的好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译文通顺自然,译文称得上“意美、形美、音美”。因此,夏先生在翻译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冬日漫步》这篇文章中最突出的操作规范有;译者大量使用增译,拆句,句子重组,四字短语和排比、对仗句式的手法进行翻译。
1.增译
The meadow mouse hasslept in hissnug gallery in the sod,the owl hassat in a hollow tree in the depth of the swamp,the rabbit,the squirrel,and the fox have all been housed.
田鼠已经舒舒服服的在地底下的楼房中睡着了,猫头鹰安坐在沼地深处一棵空心树里面,兔子、松鼠、狐狸都躲在家里安居不动。
译者为了使译文整个意境协调一致,获得音韵美,从而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取了增译的手法。译文中的“安坐”、“安居不动”在原文中并没有相对应的词语,虽然有很多人对夏的译文的忠实性提出了质疑,但这并不能否定他的译文最大程度的再现了原散文的美感,也传达了原作者的情感。“安坐”、“安居不动”与前面的“舒舒服服”共同营造了冬天万物宁静安详的意境。
A healthy man,indeed,is the complement of the seasons,and in winter,summer is in his heart.There is the south.Thither have all birds and insects migrated,and around the warm springs in his breast are gathered the robin and the lark.
一个健康的人,他正好补足季候的缺陷;外面是冬天,他心里就是夏天。人在北方,可是他的心就在南方。禽鸟和昆虫都会迁移到他的心头居住;他的心里就住着温泉,在他的身边知更鸟和百灵鸟一只一只飞下来栖息。
“人在北方”是译者增加的成分,从原文可看出人的确是处在北方的,所以译者为了使前后句式对仗,增加了“人在北方”。最后一句“在他的身边”、“一只只”也是译者添加的成分。原文如果直译过来就是“知更鸟和百灵鸟都飞向他的心里的温泉”。译者将原文的句子拆开,译成两个小句,更符合汉语短句居多的写作习惯。
2.拆句
Its slight occasional falls,whose precipices would not diversify the landscape,are celebrated by mist and spray,and attract the traveler from far and near.
河里偶然也有小小的瀑布,但是水虽然突然滑泄而下,整个风景却并无改变,只是水气弥漫,水花四溅,把远近游客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了。
原文是两个并列的句子,前一个是复杂句,译者将前一个句子译成了五个小分句,并且还出现了增译现象,“水汽弥漫”、“水花四溅”是对 “mist”和 “spray”的增译。将英语多枝杈的树形结构转换成汉语多小句的竹节结构,译文变得抑扬顿挫,将原文的意思生动而巧妙的表达出来。
Consider her silent economy and tidiness;...
别看她一声不作,可是她多节俭,又多么爱整洁……
原文使用了移就、拟人的修辞格,译者将原文的三个单词译成三个小句,既回避了“silent economy and tidiness”翻译起来的困难,译文又通顺简练地将原文情感传达给了目标语读者。
3.句子重组
在夏的译文中,很多时候,句子的拆分和句子重组同时发生在一个句子里。
The wind has gently murmured through the blinds,or puffed with the feathery softness against the windows,and occasionally sighed like a summer zephyr lifting the leavesalong,the livelong night.
风轻轻的低声吹着,吹过百叶窗,吹在窗上,轻轻的好像羽毛一般;有时候数声叹息,几乎叫人想起夏季长夜漫漫和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这是文章的第一句,开头译者便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译文读起来一点都不像是译文,倒像是地道的中文原作。而译者就是采用了拆分句子和重组句子的方法才使译文有了这种效果。为了做到与前文的连贯和句式对仗,“puffed with the feathery softness against the windows”译成了 “吹在窗上,轻轻的好像羽毛一般”。 “occasionally sighed like a summer zephyr lifting the leaves along,the livelong night”,对于这部分,译者更是大刀阔斧的改动,拆成两个小句,后一个的句子顺序还和原文的不同。“like”译者译成“几乎叫人想起”,乍一看似乎与原文离得太远,细细琢磨,便体会得到其中的妙处,读起来既不晦涩,又不曲解原文的意思。
The earth itself has slept,as it were its first,not its last sleep,save when some street sign or woodhouse door has faintly creaked upon its hinge,cheering forlorn nature at her midnight work— the only sound awake‘twixt Venus and Mars—advertising us of a remote inward warmth,a divine cheer and fellowship,where gods are together,but where it isvery bleak for men to stand.
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然入睡。时虽半夜,大自然还是不断的忙着,只有街上商店招牌或是木屋的门轴上,偶然轻轻的发出吱咯的声音,给寂寥的大自然添一些慰藉。茫茫宇宙,在金星和火星之间,只有这些声音表示天地万物还没有全体入睡——我们想起了远处(就在心里头吧?)还有温暖,还有神圣的欢欣和友朋相聚之乐,可是这种境界是天神们互相往来时才能领略,凡人呢是不胜其荒凉的。
这个拥有69个单词的英文长句句式结构很复杂,读起来也费解,由于原文句子破碎凌乱,译者在翻译时不得不将原文句子拆开进行重组,译者不受原文的语序和结构的约束,而是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重新调整语序,同时译者又增加了些成分,使文章意思不变的同时显得更为通顺,显得散而不乱,潇洒自然。译者几乎完全抛开了原文的句式,但内容语气又几乎与原文完全吻合。这样的例子在原文中举不胜举。
总体来说,夏的译文是靠近目的语规范的,但又没有遗漏原文的任何信息,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差异,夏尽量使译文符合中文的语言特点,因而,他能把原始朴真的大自然展现得令现代城市人心驰神往,读起来就是一种精神享受。
4.四字短语和对仗、排比句式的使用
In this glade covered with bushes of a year’s growth,see how the silvery dust lies on every seared leaf and twig,deposited in such infinite and luxurious forms as by their very variety atone for the absence of color.
森林里的空地上,长满了有一年左右历史的灌木;叶都焦了,枝就枯了,但请看树上的雪是多么美丽!雪像银粉似的堆在上面,姿态万千,形状无穷;冬天是看不见色彩的,但是银株玉叶无穷的形态似乎正可以补救色彩的缺乏。
The ground is sonorous,like seasoned wood,and even the ordinary rural sounds are melodious,and the jingling of the ice on the treesissweet and liquid.
脚上的土地,铿锵有声,如扣击坚硬的古木;一切乡间平凡的声音,此刻听来都美妙悦耳;树上的冰条,互相撞击,其声琤琮,如流水,如雅乐。
对偶句、排比句式的使用使译文同时具备音美和形美。
与英语不同,汉语是一个重节奏,讲韵律的语言。夏的译文就很好的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色。原文的一个长句在夏的译文中变成了十个小句,四字短语出现的句子有四个,有长有短,交替出现,读起来舒缓有致,这样的句子是夏译文的一大特色。
六、结论
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夏先生的译作《冬日漫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夏先生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侧重目的语规范,而在表达内容上却是侧重原语规范的。其译文句子长短错落有致,读起来铿锵有力,韵律性强;句式灵活,形相隔而神不离。夏在散文翻译方面的造诣颇深,本文就其译作《冬日漫步》进行翻译规范论指导下的分析,旨在对夏所遵循的翻译规范,以及其在翻译过程中所形成的自己的翻译规范做以总结,从而在读夏先生的其他散文译作时可以检验这些规范,在欣赏夏先生译作的美感同时,学习其造诣颇深的翻译技巧,进而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Shuttleworth,M.&M.Cowie(2004).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Toury,G.(2001).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杰里米·芒迪(2010).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惠红 (2010).翻译学方法论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夏济安 (1976).名家散文选读(卷1)[M].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夏济安 (1976).名家散文选读(卷2)[M].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