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日本对华新闻活动考察
2013-03-22刘爱君
刘爱君,姜 明
(1.大连工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2.大连大学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清末日本对华新闻活动考察
刘爱君1,姜 明2
(1.大连工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2.大连大学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中国创办了大量报刊。以日俄战争为界,早期报刊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中国革命,宣传维新改革,创办初期受到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日俄战争后,伴随着日本对华军事扩张,大多数报纸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培植亲日势力,扩张日本国权为目的,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的御用报纸。考察清末日本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探讨日本早期对华新闻活动的实质,是日本侵华新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清末;日本;新闻活动;中日关系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日关系纷繁复杂,交流与摩擦并存、对立与冲突贯穿。民族矛盾的深化,最终导致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在日本策动的对华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进程中,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创办了大量报刊,其种类之多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据《支那新闻发达小史》介绍,“在支那用华文报纸进行宣传工作方面,日本是最成功的。北京的《顺天时报》巧妙地抓住了支那人的心理,从内容到形式均采取适应支那人的方式编辑,甚至支那人自身往往没有察觉到自己购阅的是外国人经营的报纸”[1]。
日本究竟在中国创办了那些中文报刊?这些报纸对中日关系作了哪些报道、宣扬了哪些论调?其经营目的何在?在日本对华政策的确立及实施过程中,日本的在华报纸与报人发挥了何种作用?这些疑问既是日本侵华新闻史研究中尚未厘清的重要问题,也是与近代中日关系研究密切相关的课题之一。本论文着重考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
该时期日本在华办报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甲午战争之前;第二阶段,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运动;第三阶段,从义和团运动到日俄战争;第四阶段,从日俄战争到辛亥革命。
一、第一阶段:甲午战争之前
甲午战争爆发前,《佛门日报》是日本人在华经营的唯一一份中文报刊。在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二月二日发行的日本《自由新闻》中有如下报道:“在上海虹口以西的东本愿寺分院内,创刊发行了以《佛门日报》为名的报刊,主笔是寺主佐野则吾先生。该报首次印刷1000份,向清朝各地广泛发行,以度济中国人为目的。”据曾虚白著《中国新闻史》记载,它是“日本人在中国创刊发行的第一份中文日报。”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原报。
二、第二阶段: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在华经营的报刊从上海扩大到汉口、天津、福州等地,在各地区的主要城市均重点性地创办了中文报刊。这一时期是日本开始在华实施新闻报刊控制政策的初期阶段,其最大特点在于创办者多是东亚同文会或东亚同文会相关人士,办报的共同点是以政治性报刊为主,几乎所有报刊都明言创刊目的是为谋取日本的在华利益,试图染指中国的改革,同时多数报纸的经营得到了日本政府或外务省的补助。主要报刊有:
(一)《汉报》
甲午战前创刊的《佛门日报》属于佛教报刊,关于该报的研究尚有诸多不明之处,一般认为1896年发刊的《汉报》是日本人在华经营中文报刊的嚆矢。该报是东亚同文会发行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人宗方小太郎是东亚同文会的创立者之一,他曾是荒尾精开设的汉口“乐善堂”的一员,负责督导日清贸易研究所的学生。1890年后,宗方倡导“急需在中国发行报刊,将其作为支那的言论指导机关。”[2]并为此积极奔走,后因日俄战争爆发而被迫中止活动。日俄战争前,宗方接受日本海军的命令,负责侦查旅顺和威海卫军港,并因其提供了重要情报而获得明治天皇的嘉奖。日俄战争后,宗方收购了《汉报》,并于1896年2月12日再度出版发行。当时,宗方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在中国办报的目的:“一国报刊之报道论说,颇具鼓动朝野人心之势力。着眼于日本日后对待清国之政略,不消说有必要像上海、汉口等地一样,于要冲之地创办二、三份机关报,更是作为国家之事业,着眼于将来而创办。总之,不在各地预先培植我们的势力,要伸手该地区是相当困难的”[3]。或许这正是当时日本人在中国发行中文报刊的真实目的,即通过报纸蛊惑人心,使报纸充当日本对华政策的宣传工具,同时报社也为在中国各地培植日本的势力充当搜集情报的据点。此后,宗方小太郎一直从事在华办报30年之久。
由于该报宣传日本的对华政策,支持提携中国的维新改革派,因而遭到当时保守派官僚的压制,却备受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高度评价“《汉报》以日本人之力,在汉口大声疾呼,其卓然名论如怒涛中之中流砥柱。”1900年8月,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发布“汉报禁严令”,使《汉报》陷入瘫痪状态。9月,《汉报》以3000两白银的价格转让给张之洞。
(二)《闽报》
继《汉报》之后,《闽报》于1897年12月经宗方小太郎提议在中国创办,是台湾总督府对岸工作的机关报。1897年,乃木大将就任台湾总督后召集宗方小太郎和井手三郎,向他们咨询对岸政策,于是在福州创办报刊这一提议被采纳。此后,井手得到受日本海军委托驻在福州的前田彪的协助,由台湾总督府出资收购了中国人经营的《福报》,以《闽报》的名字创刊发行。1898年,中岛真雄作为东亚同文会福州支部长负责《闽报》工作,他与时任台湾总督的儿玉源太郎请求并获得了补助金,用于扩大《闽报》的经营范围。之后台湾总督府设立了财团法人善邻协会以操纵中国南部的报刊,《闽报》受其监督。该报一直发行到日本战败。
(三)《上海新报》
周报《上海新报》于1897年创刊,投资人是大东新利洋行的白岩龙平(日清贸易研究所出身,东亚同文会干事长代理后任理事长)。该报的名义人是大东新利洋行的成员宫坂九郎。该报发行数期后便经营不善,宣布停刊。
(四)《亚东时报》
1898年发行的《亚东时报》由白岩龙平出资创办,是由“乙未会”①乙未会是日俄战争后宗方小太郎为推进驻华日本人的联络、和睦而成立的团体,本部设在上海。1896年时有148名会员,大约一半人数来自荒尾精的汉口乐善堂和日清贸易研究所。编辑发行的中文月报。1898年6月,在同文会成立之际,将《亚东时报》定为机关报公开发行。1901年与《同文沪报》合并。
(五)《国闻报》
《国闻报》是日本外务省在中国直接经营的第一份报纸。该报原为1897年10月由中国人创刊,王修植为投资人兼经营人,严复为投资人兼撰稿人,夏曾佑任主笔。该报因宣扬维新思想而备受瞩目,首次导入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宗旨。当时因俄国占领旅大,该报试图煽起中国知识分子的反俄情绪,甚至在社论上出现了“反俄、亲日、亲英”的字眼。俄国驻天津领事为此向清政府提出抗议,要求禁止发行该报。在俄国的压力之下,从1898年3月该报的名义发行人改为日本《朝日新闻》通讯社西村博,发行未受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公布报社查封禁令,中方人员退出该报,其经营从此一蹶不振。
郑永昌领事认为《国闻报》仍有充分的利用价值,1898年12月,他向日本外务省提出收购申请,在申请中强调了控制该报的必要性。“(1)有利于向清朝的有志之士灌输日本思想;(2)有利于日本的利益;(3)有利于扩大日本的势力范围;(4)有利于清朝的有识之士与日本取得联系。”②日本外務省.《国闻报》之部.郑永昌领事致都筑馨六外务次官书,明治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899年4月,日本外务省收购《国闻报》,由西村博任社长继续发行。由于该报站在变法派的立场上同情光绪帝,批判慈禧,最终引起了清朝总理衙门与日本公使馆的外交纠纷,清廷对所有官吏下达了禁止购买《国闻报》的禁令。1900年4月日本外务省命令郑永昌将《国闻报》转手。
(六)《同文沪报》
1900年2月3日,《同文沪报》作为东亚同文会的机关报于上海英租界创刊发行,成为上海的五大中文报刊之一。东亚同文会以“保全中国”为口号,试图主导中国舆论,通过《同文沪报》积极开展对华宣传活动。《同文沪报》成为当时对中国社会施以政治和思想影响的少数外国报刊之一,尤其是促进了南方亲日排俄的风气和改革舆论的形成。
《同文沪报》创立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是东亚同文会上海支部的井手三郎。井手在创刊构想中说:“一要左右中国十八省数百万人士之思想、支配其肝脑;二要打破全省人民之顽陋之迷梦,上使中国之教育受到震动,下则感化其庶民;三要中日相互提携,振我东洋之新风,驱逐虎视眈眈觊觎中国之外敌。”[4]
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际,《同文沪报》对此大加报道,连续发行号外,赢得了大批读者,一时间其发行量猛增。1901年12月,该报由东亚同文会转为井手三郎个人所有后获得了日本外务省的补助金,在日俄战争爆发后以业务扩张费形式不断追加。外务省认为,《同文沪报》肩负着“对俄政策”和“与改革派提携”的特殊使命。日俄战争之际,它作为日本对华宣传的工具而得到了外务省的认可。但是,尽管补助金已经占到报刊总收入的40%,井手三郎的经营始终处于赤字状态。因此,日俄战争后一旦失去了扩张费和补助金,该报便陷入经营瘫痪状态。1908年2月,《同文沪报》转让给两广总督端方,并更名为《沪报》。
三、第三阶段:从义和团运动到日俄战争
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列强获得了在北京、天津和山海关驻扎军队的权利。日本通过《马关条约》曾攫取了在中国各开放口岸通商的权利,如今又获得了军事活动的特权。此后,日本人开始频繁进出中国,尤其是在华北一带日本在华人员猛增。于是,日本人办报的舞台也开始向华北一带转移。
这一阶段日本在华经营的中文报刊,其特点是形式上均由日本人个人经营,而实际上与日本政府关系密切,都获得了日本外务省或军部的补助。报刊作为日本对华政策的宣传机构,成为日本对中国进行舆论操纵的一环。同时,各报的发行目的之一在于提前为战争做准备,尤其是《顺天时报》在日俄战争之前就曾展开主战论的宣传,从最初便肩负着为战争进行宣传的使命。《山东日报》也致力于日俄战争的宣传,战后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而停刊。该期间创办的中文报刊有:
(一)《天津日日新闻》
1903年3月,《天津日日新闻》在《国闻报》的基础上重建。《国闻报》因义和团运动遭到破坏,因而获得了赔偿金。社长西村博和主笔方若与康有为等变法派交往甚密,《天津日日新闻》虽由日本人经营,亦可算作君主立宪派的报刊。起初,该报以中日两种文字发行,1902年因西村博发行《北清时报》,《天津日日新闻》实际上完全由方若经营管理,改为中文发行的日报,持续发行达26年。据1922年日本外务省的记录,外务省为其提供3600美元的补助金,占外务省给天津的报刊补助金的10%。
(二)《顺天时报》
《顺天时报》是外国人在北京经营的第一份近代意义上的日报。义和团运动后,原东亚同文会福州支部部长中岛真雄在慈禧太后逃往西安期间于1901年12月创办。
该报初期由中岛真雄个人经营。他得到顺天府尹陈璧的支持,并从友人饭塚松太郎处获得资金援助。日俄战争期间,该报主张对俄宣战,与俄国的机关报《燕都报》展开激烈论战,从而扩大了影响力。1904年3月,日本外务省将其收购为外务省直接管辖的报刊。受日本驻京公使内田康哉之邀,上野岩太郎继中岛之后任社长。1910年11月,《时事新报》驻京特派员龟井陆良被任命为社长后,业务又得以大幅度扩展,成为牵引北京各报社的焦点。尤其是1916年,国人经营的报刊遭到袁世凯的镇压,因《顺天时报》受到日本外务省的保护,作为北京唯一一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运动的报刊而备受关注,发行量一度达到35000份。1919年五四运动后,北京掀起反帝爱国运动,《顺天时报》作为日本政府的宣传刊物成为众矢之的。1929年北京反日会发出《抵制〈顺天时报>条例》,1930年该报被迫停刊。
(三)《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创刊于1904年10月17日。根据日方史料,创办人竹川藤太郎得到日本领事的援助后任命中国人卞小吾为主笔。而中方资料记载,卞小吾变卖地产筹措资金,为免于清政府的压迫而邀请日本进步人士担任社长创办本报。关于中日史料记载的出入,现已无从考证。主笔卞小吾使用白话文,站在维新派的立场上,提倡妇女解放等进步性言论,受到清政府通缉。1905年4月,患肺炎的竹川离开重庆后,一直伺机对该报予以镇压的四川官吏逮捕卞小吾,并勒令《重庆日报》停刊。1908年5月,卞小吾在成都的监狱中遭到暗杀。
(四)《山东日报》
《山东日报》由创办人中西正树在日本军部的支持下于1904年在烟台创办。烟台位于旅顺军港的对岸,不仅是日俄战争期间的军事要地,也是日本谍报工作的重点。因日俄战争而从东三省迁来的大量日本人试图再次回到东北,所以烟台一时间聚集的日本人达3000人之多。战争需要得到烟台政府和百姓的协助,中西正树通过《山东日报》与烟台的亲俄英文报刊相抗衡,以向中国人进行宣传。当时烟台东文学堂的教师仓谷箕藏在翻译方面对该报提供全方位协助。日俄战争后不久该报便停刊。
四、第四阶段:从日俄战争到辛亥革命
日俄战争后,日本通过与俄国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以及与清朝缔结的《关于东三省事宜的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俄国让给日本在南满的各项权利,日本的在华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东北地区。这一阶段日本在华创刊的中文报纸,其总数的2/3集中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由此可见,日本人在华发行的报刊紧紧追随着日本的“满洲经营”国策,与日本在中国的军事扩张亦步亦趋。
(一)《盛京时报》
1906年由中岛真雄在奉天创办,是该地区发行最早的中文日报。此前,中岛在北京发行的《顺天时报》因在日俄战争期间主张对俄开战“贡献”卓著,成为外务省的机关报。同年7月中岛来到营口,为日本驻营口军政署创办了机关报《满州日报》。1906年10月,在营口军政署即将撤出前,中岛便移至奉天,开始筹备创办中文报刊。当时,奉天是东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城市人口密集,具备了发行报刊的有利条件。
《盛京时报》创刊初期,报馆设在当时的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内。外务省驻奉天总领事的萩原守一认为“为向满洲清国官民宣传我国策,以便于我势力畅通发展,我方创办中文报刊大有必要”③日本外務省,盛京時報補助ニ関スル件,1907.1.10。,于是向外务省提出对《盛京时报》给予资金援助。自报社成立次年起,外务省提供的补助金一直持续了20年。辛亥革命时期,军阀张作霖强制取缔了奉天13家报馆,《盛京时报》因享有治外法权的保护而得以存续和壮大,发行量曾一度达到3万5千份。进入大正时期后,外务省提供的资助逐年增加,《盛京时报》在东北的影响不断扩大。1925年,报社由个人经营改为满铁运营下的株式会社,直至1944年9月停刊。《盛京时报》在中国发行38年,是日本在华创办的报纸中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在宣传日本的对华政策方面影响巨大。
(二)《芝罘日报》
1907年8月创刊于芝罘,是平石五郎得到中国人投资发行的,聘用七八名中国记者,发行量约500份。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日本的在华报纸受到沉重打击,1922年《芝罘日报》陷入经营困境,将报社转让与中国人王宗儒、张心切二人。
(三)《全闽新日报》
1907年8月创刊于厦门,是台湾籍日本人江保生得到中国人出资发行的,发行量为1500份左右。日本外务省为与当地的反日报纸《厦门日报》对抗,自1914年10月起对《全闽新日报》提供资金补助,但社长江保生并非完全服从外务省的指示。1916年,《厦门日报》因反日内容获罪被勒令停刊,当年8月,外务省便取消了对《全闽新日报》的补助。
1917年末,台湾总督府为加强华南一带的政策宣传成立了善邻协会,1920年,由台湾总督府和善邻协会合资收购了《全闽新日报》,1921年起该报成为日本政府直辖的报纸,主笔为宫川次郎。
(四)《东边时报》
1908年9月,由金村长在安东创办,创刊目的在于“谋求日清两国政治经济上的调和”。1912年停刊。
(五)《泰东日报》
1908年11月创刊于大连,是由金子平吉得到大连华商公议会出资发行的。金子平吉曾在关东都督府的机关报《辽东新报》担任中文栏目编辑。《泰东日报》创刊后颇受欢迎,发行量由3500份上升为8000份。1911年,金子平吉与几名中国人一道收购了《泰东日报》。该报坚持中日民间立场,其观点和主张独树一帜,广为关注。1935年,该报在体制上改为日满合资的株式会社,1937年与《满洲报》、《关东报》合并,同年9月加盟满洲弘报协会。
(六)《江苏旬报》
1908年11月创刊于苏州,由白井勘助编辑发行。1909年由旬报改为日报,每期两版。该报是以传播市井花边新闻、小道消息和花柳街巷传闻为主要内容的典型的小报,1911年辛亥革命时停刊。
(七)《江南日报》
1909年由白井勘助创刊于镇江,以报道镇江及周边地区的商业情况为主要内容。1910年改称《江南商务日报》,由中国人刘廉轩主持编辑,报社名义人由白井充当。
结 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日本的在华新闻事业逐渐兴起。从创刊地区来看,首先由汉口、福建起步,随之在华北、华中地区逐步展开,进而在日本的势力范围东北地区迅速扩大。汉口一带是辛亥革命的发祥地,福建是日本继台湾之后瞄准的下一个殖民地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华办报活动与日本的大陆政策是息息相关,步调一致的。与英美的在华报刊以商业性报纸居多相比,日本的在华报刊则是以外交政略性的报纸为主。
从创办人员来看,日本在华办报组织既有外务省、陆海军、台湾总督府等政府系列的团体,也有以军人和政客为后盾的复杂的民间团体(如东亚同文会等),还有大量的私人团体。其中,与政界、军界和财界联系紧密的“大陆浪人”的活动尤为显著。
从经营方式来看,日本政府的对华新闻活动,在外务省被称为“支那新闻杂志操纵”。操纵的手段多种多样,有采取针对个别报社的方式,包括收购中国人创办的报社、为中方报社的注册做名义人、收买中国记者以及为中国报社投资和进行其他各种援助措施等;也有规模性的控制方式,例如向中国发行的各种报刊无偿提供日本的消息、通过新闻政策的调整进行报社的收编和整合,等等。
总之,以日俄战争为界,日本早期在华创办的中文报纸,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中国革命,多与清末改良派关系密切,具有开启民智、宣传维新改革的一面,创办初期受到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日俄战争后,伴随着日本对华军事扩张的步伐,大多数报纸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大力培植亲日势力,扩张日本的国权为目的,实质上已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的御用报纸。
[1]满铁东亚经济调查局.支那新闻发展简史[M].大连:满铁东亚经济调查局发行,1927:47.
[2]东亚同文会编.对支回顾录[M].东京:原书房,1968:714.
[3]中下正治.新聞に見る日中関係史――中国の日本人経営紙[M].东京:研文社,1996:74.
[4]翟新.东亚同文会与中国[M].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1:136-137.
An Investigation on Japanese Journalism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LIU Ai-jun1,JIANG Ming2
(1.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Dalian 116034,China;2.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 lot of newspapers were published by Japanese in China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f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Before the Russo-Japanese War(1904–1905),early Japanese newspapers published in China,to a certain extent,showed sympathy for Chinese revolution and propagated on reform,which were favored by the Chinese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s.After the Russo-Japanese War,with the Japanese military expansion in China,most of these newspapers changed their attitude to protect Japan's interests in China, cultivated pro-Japanese forces and focused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Japanese national sovereignty,becoming a tool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o propagate its colonial control policy.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newspapers published by Japanese in China and on the essence of Japanese journalism within China in early tim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es of Japanese aggression in journalism in China.
Late Qing dynasty;Japan;Journalism;Sino-Japanese relations
K313.41
:A
:1008-2395(2013)04-0012-05
2013-03-11
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CXW002)
刘爱君(1968-),女,大连工业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日本文化研究;姜明(1966-),男,大连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本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