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意理论视角下的口译预测机制
——以拜登四川大学讲话为例

2013-03-22王阿晶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拜登

王阿晶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释意理论视角下的口译预测机制
——以拜登四川大学讲话为例

王阿晶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预测能力是口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能力。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口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传达的意义。意义传达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听辨能力,也取决于听音之前与听音过程中的预测能力。以释意理论为视角,以美国副总统拜登四川大学讲话为切入点,分析了预测机制的重要性:听音前通过背景知识预测演讲大致内容,听音过程中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关键词和连词预测上下文。最后,总结出提高口译预测能力的方法策略。

预测;口译;释意理论;拜登讲话

口译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口译过程中涉及多种不同的技能。本文拟从释意理论的视角探讨口译过程中的预测能力。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口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传达的意义[1]。意义传达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听辨能力,也取决于听音之前与听音过程中的预测能力。译员在口译中常常会感觉到,说话人言未尽,而作为直接受话者——译员已明其意了。预测是口译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和技巧之一,是一个信息分析推理、加工整合的认知过程,是译员在演讲者在用原语表达某一信息(一个词或一组词)之前,以理解一定的交际场合和背景为依托,根据相关的语言知识或主题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用目标语输出相应的信息。预测并非是做毫无根据的推测,而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做出合理的推理与判断。除了语言层次的预测,译员也可在口译任务开始前对篇章的主题、内容和演讲者的目的进行有效预测。预测策略的运用对于减轻译员的信息负担,加快信息处理速度和提高口译的准确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美国副总统拜登2011年9月访问四川大学时的讲话为例,分析口译的预测机制与策略。

一、预测的类型

(一)语言知识预测

勒代雷[2]提出“基于语言推测基础上的预测”(后来被称为语言知识预测),它是译者对语言(原语和译语)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几乎涵盖了语言的形式与内容、词汇与语法、语言与语义、语言与修辞、语言与语用、语言与文化等多层次、多方位的知识。这些知识是译者在双语转换过程中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也是译者充当交际中介的工具,对这些知识的精通与否直接影响到口译中的预测。一个个句子、段落和意思之间决不是孤立毫无关联的,而是由某种特定的逻辑关系连接起来的有机整体。在给定的语境下,译员抓住了关键实意词,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就能够抓住话语的精髓,基本把握任句子的结构框架、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以及发言的大体脉络和走向,从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泽员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很好的语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预测,推断出发言人接下去要讲什么,这可以帮助译员节省一些用在听和分析上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记和译文输出上。

(二)语言外知识的预测

扎实的语言功底对译员的预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预测的质量。释意理论认为意义的形成不仅要依靠对源语语言含义的理解,即语言知识预测,更需要译者的认知补充(les complements congnitifs)[3]。(译者的认知补充,无论是概念的还是情感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认知知识库(bagage congnitif)即通常所说的百科知识储备,译员受到原语语言符号(有声的或文字的)的刺激时,就会从认知知识库中提取相关的认知知识,即通常所说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图示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不仅能帮助译员预测出发言的大体内容,而且有助于译员对具体的语言信息进行预测。因为当大脑中积累的背景知识图式与特定口译主题相匹配时,口译员就能作出积极的、快速的反应;二是认知环境(contexte congitif),即语篇环境,指话语发生时的情景语境,包括话语参加者(演讲者、译员和听众)、话题、时间、地点、讲话方式、使用语言、讲话目的等。读者对语境特征了解越多,就越有可能预测出语篇的内容[4]。

口译中的预测是一个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过程.也是先存信息和新信息加工整合的认知行为。译员激活与原语主题、语境等相关的知识,对源语信息所做出的预测进行语义筛选、推理整合等认知层面的加工,从而顺利完成任务。

二、拜登川大演讲预测分析

(一)口译前的预测

此阶段的预测过程是语言外知识的预测。众所周知,口译活动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现场言语交际活动,每次活动大多围绕给定的主题进行,这意味着语境中的许多因素是确定的。拜登2011年访华时的行程及相关信息是当时各大媒体的头版新闻,四川之行是拜登访华的最后一站,因此译员在口译前已经可以获得相当的背景知识。如释意理论所诠释,给定的认知语境因素帮助译员调动认知补充中的百科知识储备中的背景知识,它是译员领会讲话人所要表达意义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图式信息,如拜登与我国领导人的会谈、出席中美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会见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及在成都和附近地区参观等,译员便能够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的大致脉络,从而进行进行有效的译前预测。所以在四川大学讲话的特定的语境中,译员在拜登讲话前就可预测到以下内容:(1)表达感谢与此次访华之感受。;(2)对四川及四川大学的印象,有可能谈到汶川地震和出自川大的名人。(3)中美关系等问题。如果谈到与中国密切关系的人士,骆家辉可能被提及。对这篇演讲的内容有了大概的预测推断之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有的放矢地做出准备,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口译活动。这种预测的基础是我们对讲话人、时间、地点、话题、体材和语境的熟悉程度[5],因为译员和演讲者在认知层面上越接近,就越容易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二)口译中的预测

塞莱斯科维奇等提出:在口译过程中译员“根据话语成分进行感知,根据译出语知识进行语义预测,根据认识进行意思预测”[6]。释意理论认为,口译译员需要记忆的不是词句,而是意义。所以口译过程中预测的是实质的内容,而不是表面的词句。在特定的语境下,通过对关键词的串联、分析,加上认知补充,译员能够预测尽可能多的信息。口译过程中的预测是语言外知识和语言内知识两部分的结合。

在拜登的演讲中,当译员听到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的内容时,储存在大脑子的语言外知识,即认知补充中的相关背景知识马上被激活,”Two years ago,Sichuan Province suf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s recent history.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were inspired-were inspired by the way you all came together to help one another during the crisis.And I am absolutely amazed as I drive around the city,…I am amazed at how quickly you have rebuilt and you have recovered.此段在语言知识层面,只要抓住特殊的语境中的几个关键词,在背景知识的关照下,整个段落就如“纲举目张”。当听到关于对成都人民的评价时,译员会联想到礼仪祝辞类演讲的语类结构特征的内容,其中两点便是:表示美好感情(欢迎、感谢、祝贺、荣幸、愉快等);表示善意(恭维、幽默、轶事等),所以此语境下的评价一定是善意正面的,“…your hospitality has more than lived up to your reputation as the‘land of abundance',so again,thank you so very much for that hospitality.”在此语境下,语言知识层面上的逻辑关系词的准确把握是关键:译员听到”hospitality”和之后的“more than”比较级时,马上就能预测出是赞誉人民好客,且好客与另一赞誉相比是更重要或是印象更深刻等,那么之后的“so”这表示重要逻辑关系的关键词加上”thank…”,则迅速帮助译员预测出“对成都人民的热情好客表示感谢”之类的内容。那么,另一赞誉“天府之国”作为被激活的背景知识则根本不是任何理解难点,而语境中的”live up to the reputation”即使没有听懂也根本不影响整个口译内容的表达。认知语境为译员提供了大量可帮助其预测下文的信息。塞莱斯科维奇和勒德雷尔[7]226。

谈到四川大学,当听到“alumni“时,认知补充百科知识加上译员的提前准备很容易就帮助译员预测出出自川大的名人:巴金、朱德等,至于他们的重要地位,对于每一位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即使因为拜登发音的问题,没有听准两位名人的名字,通过语言内分析预测内容也不是难事,后面的同位语补充解释了前面的内容,“–one is a literary icon, the other,one of the most illustrious fgures,and a founding father of the republic.”至于数次出现的单词”illustrious”则根本不必任何纠结,明确清晰的语境与上下文都能直接帮助译员预测出“著名、杰出”之意。同样,“icon”也是如此。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谈到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时,通过激活的百科知识储备,只需借助寥寥几个词,“governor,ambassador,his grandfather”等,译员即可以预测到他先后担任华盛顿州州长,美国商务部长以及关于他祖父作为移民的经历等内容。此时的理解完全不是对单个词语、词组及句子机械的听音辨音的过程,所以推理预测过程中把握的关键是整体意思,而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单词词组。好的译员都是从表达当中去理解意思,而不是直接从词到词[6]。

三、预测能力培养策略

(一)语言知识层面

丰富的词汇量,扎实的主题知识,过硬的听辨能力等深厚的语言功底是口译预测重要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做到把握关键词,理顺结构脉络。塞莱斯科维奇与勒代雷曾指出口译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思考”[7]278,也就是培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口译作为一种语际转换的交际活动,自然也摆脱不了与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扎实深厚的语言知识是预测的基础,而逻辑思维则是预测的航标。在语言的表面层面上,演讲者的话语是字、词、词组、句子、段落或篇章组成的,但这些字、词、词组、句子、段落或篇章之间不是机械随意的罗列,而是靠一种内在本质的联系组合在一起。译员需要根据其所掌握的语法概念去理解、判断这种关系,从而完成对已知信息的理解与未知内容的预测。译员在掌握扎实的听辩能力外,在语言词句层面的基础上,还要通过逻辑思维即分析、判断、推理、总结归纳等思维方式来把握演讲者整体的思维框架与脉络,培养在诸如因果、时空、条件、让步等逻辑关系中把握关键词的敏感意识。有了过硬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捕捉特定语境下相关逻辑关键词和对上下文语篇环境的分析,加上认知补充中的百科知识,源语言的精髓内容就能够被宏观地预测与理解。

(二)语言外知识层面

丰富认知补充,培养学生的百科知识能力,不断加强百科知识储备,协调均衡知识结构的构建。仲伟合明确指出百科知识的重要性[8],他提出译员的知识结构由三大板块构成:语言知识版块、百科知识版块、技能版块,并提出公式KI=KL+EK+S(P+AP)在此公式中,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KL=Knowledge for Language(双语知识版块);EK=Encyclopedic Knowledge(百科知识),百科知识版块也包括译员必须掌握的专题知识;S(P+AP);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即技能版块=职业口译技能。百科知识储备得越多,在口译预测中给定的语境下背景知识图示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口译的准确率就越高,这在拜登关于川大名人及驻华大使骆家辉的演讲内容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论证。有了过硬的百科知识储备,经验丰富的译员即使在只给定几个关键词的情况下,也能做出流利准确的口译表达就不足为奇了。此外,口译任务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查阅相关资料也是成功预测不可缺少的工作。

预测是一种认知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它与人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分析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效地预测是译员语言内知识与语言外知识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预测在口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对信息的预先把握方面,它使得提前翻译成为可能,减轻了译员的记忆负担,同时增强了口译的准确性。

[1]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9.

[2]Lederer,M.(1978).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Unitsof Meaning and Other Features.In D.Gerver and H.W. Sinaiko(Eds.),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New York/London,Plenum Press,323-333.

[3]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2.

[4]于万锁.英语语篇交际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4.

[5]Brown G,Yule G, Teaching the Spoken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6]D.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口译训练指南[M].闫素伟,邵炜,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177.

[7]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玛丽娅娜-勒德雷尔口笔译概论[M].孙慧双,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8]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专业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3).

Anticipation Mechanism i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Sense–Based on Joe Biden's Speech at Sichuan University

WANG A-jing
(College of English,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nticipation ability is importa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ense,interpretation is a communicative act,and the object of which is not parole but the meaning conveyed via parole.The success of the meaning conveying not only depends on listening ability,but also on anticipation ability before and in the process of listening.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of anticip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example of U.S.Vice President Biden's Speech at Sichuan Universit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Sense:the anticipation of the content based o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before listening and the anticipation of the context based on logical analysis with the help of key words and link words.Finally,methods are to be generalized to enhance anticipation ability in interpretation.

Anticipation;Interpretation;the Theory of Sense;Biden's speech

H059

:A

:1008-2395(2013)04-0146-04

2013-03-21

王阿晶(1972-),女,大连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口译教学与研究。

基金课题: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立项(L12DYY013);辽宁省“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WYYB12092)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拜登
普通人拜登
拜登就职
“拜登”献吻拜登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拜登.你的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