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黏膜活检的几种染色方法比较
2013-03-03蔡正凤
蔡正凤
(青海省交通医院病理科,青海西宁810008)
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黏膜活检的几种染色方法比较
蔡正凤
(青海省交通医院病理科,青海西宁810008)
幽门螺杆菌;染色;甲苯胺蓝;胃黏膜;脱蜡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人群中Hp的感染率较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多种疾病有关,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如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及复发相关,近几年来甚至认为Hp与胃癌相关[1]。清除Hp有利于胃黏膜炎症程度的减轻,因此,检测Hp的感染对诊断、治疗及药物疗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但检测方法较多,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由于条件和技术的要求,限制了某些方法的应用[2]。在长期的工作经验中摸索出甲苯胺蓝染色效果较好,并与HE染色,W-S银染等染色方法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我科2012年6月至12月半年中胃镜活检确诊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和胃溃疡的蜡块50例,每例切片4张分别进行HE染色、Warthin starry(W-S)银染、碱性品红、甲苯胺蓝染色。
1.2 试剂W-S银染液,碱性品红,哈瑞(Harris)苏木精-伊红染液,甲苯胺蓝染液。
1.3 染色方法W-S银染色,碱性品红染色按说明书进行,HE常规染色;甲苯胺蓝染色方法:(1)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2)滴加1%甲苯胺蓝染液染色5~8min(染液配制:1g甲苯胺蓝溶于100ml蒸馏水中,滴加媒染剂2ml,置于60℃温箱2h,然后移置室温备用);(3)自来水洗1~2min;(4)95%乙醇急速分化;(5)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显微镜下观察Hp的显示情况。
2 结果
W-S银染色Hp呈黑色,背景为棕黄色,在50例慢性活动性胃炎和胃溃疡的胃黏膜活检蜡块中的阳性检出率为84%(42/50);碱性品红染色Hp与背景均呈鲜红色,阳性检出率为78%(39/50);HE染色Hp呈浅灰色,阳性检出率72%(36/50);甲苯胺蓝染色Hp呈浅蓝色或蓝色,阳性检出率92%(46/50);甲苯胺蓝染色胃黏膜活检组织的Hp的显微镜下组织图像见图1A~D,镜下显示Hp呈浅蓝色菌体形态清晰(图1A),Hp形状杆状或短弧状(图1B),位于胃小凹或胃小凹的分泌物中(图1C),亦可位于腺腔内单个散在,片状或团块状分布(图1D)。
图1 胃黏膜活检组织及HP染色结果
3 讨论
经典的W-S银染色法,Hp呈黑色,但染液配制复杂,需要一定的温度,染色时间长,常出现银颗粒沉淀物,影响观察。碱性品红染色菌体和背景均呈鲜红色,镜检时容易导致视力疲劳。HE染色时,Hp着色较浅较淡,不仅观察困难而且经常容易漏诊。HE染色是组织切片最经常和广泛应用的染色方法[3],但其手续众多,过程复杂,而甲苯胺蓝染色具有如下优点,染色步骤少,操作简便,时间短,染液配制简单,所需药品少,染液可反复使用,长期保存,成本低廉,Hp着色稳定鲜明,菌体形态清晰,在显微镜下易于观察。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染色方法,符合Hp感染的诊断标准[4]。
甲苯胺蓝是属醌亚胺噻嗪类的一种碱性染料,对Hp有一定的亲和力,经媒染作用后,对Hp染色强度增加,稳定且鲜明,甲苯胺蓝在醇中溶解度比水中低,用醇进行分化易于控制适度[5],由于甲苯胺蓝对Hp有较强的亲和力,故可采用稍过染,深分化的退行性染色法,这样胃黏膜活检组织褪色较多,Hp褪色较少,从而加大了Hp与背景的色差,使Hp更易于组织碎片、污染菌及其他杂菌鉴别。Hp的组织染色方法有多种,但均不够理想或操作繁琐,或染液使用率低成本较高,或染色效果不佳,本人在多年的工作当中不断摸索,发现甲苯胺蓝是一种染色效果好,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染色方法,值得推广,对Hp的临床诊断及研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6]。
[1]梁后杰,刘为纹.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发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7):436-437.
[2]刘天舒,王吉耀,陈世耀,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部疾病的病理变迁[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1):15-17.
[3]王伯沄,李玉松,黄高昇,等.病理学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8-129.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2):117-118.
[5]凌启波.实用病理特殊染色和组化技术[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43-45.
[6]Sepulreda AR,Graham DY.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gastric carcinogenesis[J].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2,31(2):517-535.
R361+.2,R466
B
1674-1129(2013)03-0290-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3.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