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足球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分析

2013-02-15王志强常乃军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球场暴力

王志强,常乃军

足球暴力问题自足球产生以来就不曾间断过,而且还愈演愈烈,尤其是在现代足球起源地英国。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多角度探索英国足球暴力的发生机制,以此窥视足球暴力问题的内在发生规律。

1 英国足球暴力事件心理学致因分析

1.1 唤醒水平

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唤醒水平是一条连续线上的变化,它由低级唤醒(深睡)到中等唤醒(觉醒)再到高级唤醒(疯狂)三个阶段性变化组成。虽然分段明确,但其实它的具体发生过程是极快的。当达到极高水平时,人们会感到一种不快的心理反应,进而可能在发展到高级唤醒阶段时使人发生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

在运动竞赛中,唤醒是一种攻击的准备状态,而运动员在比赛中经常处于高度兴奋的唤醒状态。因为唤醒水平的高度与外部刺激的强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他随时可能会因为一件微小事件的发生而产生巨大的情绪反应。在1994年Swindon与曼联的比赛中,休斯掷界外球被球迷袭击,蒙库尔出其不意对埃里克·坎通纳的一记滑铲激怒了这一法国人,随即坎通纳抬脚踹到蒙库尔腹部使其受伤被迫下场,这是一场与胜负无关的具有报复性、敌意性的暴力攻击。

体育学者在对唤醒水平研究时,基本上都是基于运动员方面分析研究的,例如耶克斯·多德森提出的倒U型理论,其他学者提出的内驱力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全是针对运动员场上发挥研究得出的唤醒波动规律。而在球场观众暴力唤醒机制上的认识却出现了显著的空白。在心理学中,唤醒是一个中性生理学范畴,它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如果我们把运动员正确激发自身心理唤醒水平以促进个人能力地更好发挥是唤醒的积极作用的话,显然球场观众暴力就是心理唤醒中典型的消极表现方式了。

运动员达到中等唤醒水平时为最佳运动状态,而球场观众则是上升到高等唤醒水平时产生暴力行为,即疯狂状态。这种状态的发生与延续是极为消极的,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潜在心理唤醒。结果显示出球场观众暴力的唤醒水平与暴力发展强度绝不是倒U型的,更可能是逐渐上升到最大临界点时由量变转为质变的一种波动递增曲线,即言语层次暴力升华为具体行为层次暴力,这是一个有待论证的可能性理论。

1.2 感染、暗示、从众

暗示是人们在某一时间毫无条件地接受到某种刺激信息而迅速做出的行为反应;感染是一个犹如DNA螺旋上升式结构一般的连锁反应,上下与暗示、从众相接,它与上述唤醒水平紧密联系着。群体中有人先觉醒后逐渐向周围人群发散,使整体的唤醒水平得到提高后再反过来提升刺激先觉者更高层次的唤醒水平,如此反复即为感染过程;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处于集体当中时,在思想和行为上趋向于与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无褒贬之说,属于一种中性概念,只有将其放进具体行径中分析才会体现其好坏作用。在足球比赛中,因为场地大、人员众多,有些人可能在情难自禁时以各种可能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感情,周围人群随之很可能对这样的行为自动形成某种暗示,进而感染其做出相类似的行为。

暗示、感染、从众具有一定的相关联系性、顺序性。一部分受到暗示的观众感染大部分其他观众,由无意识支配产生从众行为。而从众行为又受情景、个性特征和个人观念影响。从众行为一般都发生在群体中,该人群中成员在某一方面形成共同信仰或追求,容易统一行动,表现出个人从众行为。而处于这样的群体中的成员一般在性格上具有趋同性,表现为判别能力差、情绪多变、敏感焦虑、缺乏主见、自信心不足等。像足球暴力这样的恶性事件,他们身处在一个群体情绪濒临爆发状况下,很容易被主体大众引领,使整体事件向严峻化发展。对于个人观念较强的人来说是不易受他人意志影响的,其自身原则性很强,对个人行为的社会责任感较深,更为理性,不会轻易出现“人云亦云”的局面。

人们在竞技比赛这种令人紧张兴奋的环境下,场上队员的每一个动作行为都直接与场外观众的情绪相关。观众一旦受到某种行为的暗示,就会不自觉地感染到周围人群,使之发展为连锁反应,最终结果就是在行为上形成从众效应,爆发球场暴力或球迷骚乱。例如,一个人喊出某一句口号时,旁边其他人就可能得到这样的暗示,然后就会如波浪般感染另一批人。尤其是一些过火举动,一人动则众人从。多数人认为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才能与其他球迷一样表示出自己对足球的同等热爱,不少暴力事件就这样荒谬地产生了。

1.3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由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最早提出。是指一种超越物质决定论又反对灵魂假定说而重新假设的“自主精神”,是一种不脱离人的肉体,但先天存在的精神本能。而集体无意识只是暴力行为中一种多心理条件下的行为意识,它的存在与发生是与其它心理行为相伴随的。集体无意识的主干上分出了原形与本能两大枝干,两者之间相互映射。生活中的原型多孕育于各种典型环境中,例如人格面具,它是展现在公共场合中迎合他人获得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足球暴力发生前的紧张氛围中,许多人都酝酿在带起面具的准备过程中,真正冲突的过程就是人格面具发挥作用的过程,与周围观众一致性是他们最迫切的渴望。与人格面具对应的原型是阴影,它是人类灵魂深处最根深蒂固的动物本性,展现出道德负价值倾向。它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被理性所压抑,但绝没有消失,只会迫使失误向物极必反的方向发展,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势“破竹而出”。暴力本源就是动物最根本的属性,就是阴影的一种爆发形式,是人本能反应的一种行为。它使人在面对相同情景时本能地朝一个方向发展并进行宣泄。

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的另一重要原型是自性,它是一切原型的起始点,对人的精神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人存在于世界上所必备的人格便是自性作用下的结果,它对人的情绪与行为产生根本性地指引。足球暴力就是人的情绪与行为有机结合的典范示例,可以充分展现自性的根源性在发生集体无意识时体现的人类精神的原始性。

比如,如果一场足球比赛骚乱发生了从众反应,那么说明集体无意识也随之发生并且正在进行了。经常在一场足球赛中,场上运动员与看台上观众都会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一旦场上发生一点纠葛,球迷之间就可能迅速产生出一种情感共鸣,这就是人格面具的本能反应。其中只要一部分人一做出具体宣泄情绪的行为,其他球迷立刻紧随其后做出同样无意识行为。2002年10月12日,英格兰客场遭遇斯洛伐克,上半场结束时,英格兰0∶1暂时落后于斯洛伐克。看台上观众随即由少变多掀起一阵混乱,警察及时制止了这场骚乱,才使整个事件不至于向更加严重的程度发展,其中英格兰球迷受到牵连的就有300人。个别观众对场上表现感到愤慨,借中场休息时间插空起哄,使得原本压抑的观众如受到鼓舞般群起而攻之,场面混乱程度由小至大至险些失控,是典型的因集体无意识而产生的从众行为。

1.4 去个性化

在任何集体无意识行为过程中,个人的破坏性行为都将会以数倍缩小化,心理压力也随之降低。这时这些人就会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一个人时并不敢做出的破坏性行为来,这就是心理上的去个性化。去个性化在足球暴力中是一个动态过程,首先是个体激动。人的心情起伏变化时需要一定环境氛围来渲染。神经系统只有在相关刺激下,人才能跟随做出相应反应。而一场足球比赛中,导致暴力事件的起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或是狭隘的地域情结,或是对裁判员的判罚不满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瞬间使整个球场陷入一片紧张、一触即发的气氛中,个体激动情绪也在悄然积蓄中,或是愤怒,或是失望,也或是羞愧;其次是集体激动,这是一种集体感染下的结果,某个体在自身情绪变化下会立即影响到身边人,继而逐层扩散而使周围人整体兴奋起来。此时的表现多为大声呼喊指责场上人员,谩骂裁判员判罚不公平,口出秽言,整个场面都处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最后是社会感染,它是言语暴力转变为行为暴力的最后阶段。人们似乎在等待一个时机,可以让所有人愤起,尽情宣泄。这种情况下的观众已趋向非理智化,煽动性极强,社会约束感下降。一得到有人揭竿而起的暗示,就会出现海一样的从众反应,大家都集体无意识化了,暴力就不可避免。若细探起原因的话,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在个人形象弱化到只能显示出集体形象时,个人行为也呈现出隐身化。就好比一个抢劫犯,当他戴上丝袜或是口罩时,胆量与心理安全度成正比上升,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行为匿名化。匿名化过程也是社会责任感薄弱,理智屈从于本能的发展过程。这种状态下的人往往存在侥幸心理,知道法不责众,即使自身做出什么严重破坏行为来,逐层追究下来,集体的罪罚再大,若一一分摊到个人时已微不足道。可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心理,才往往会使事件的后果扩大化。

在1985年英国布兰福特的那场足球比赛中,看台上观众由于比赛精彩异常意欲表达自己兴奋激昂的心情时,有人竟拿出烟火在观众席上公然燃放,致使其他许多观众参与效仿,最终酿成火灾,致使50多人当场死亡,60多人伤势严重。英国政府一定给予了相关参与者以法律制裁,但也绝对不会是针对某一人的单一重罚。若将整个事件的参与者都施以惩罚的话,每个人都会均等受罚,而其量刑也会相对减轻许多。在此事件中,公然纵火的观众是在去除了个性意识特征后,跟从事件的主导者进行某种气氛下的破坏性行为。

2 英国足球暴力事件生理心理学致因分析

E·Taylor这样叙述:“斗殴,危险的激动性,肾上腺素分泌时导致的身体和大脑高度兴奋,以及斗殴取胜的欲望代替了害怕。从那一天开始,只要球场有骚动,我就活跃起来并随时准备加入,我不会忘掉受伤的危险和犯罪的可能,但是已经不可能理会了。”(《卫报》1984.3.28)根据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和洛伦茨的侵犯本能论,阐释了人与动物为生存下去,暴力就成为其必要的生存手段。他从人类的起源说中剖析出人类最初天性是暴力的。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人类将这种原始的本能隐藏起来,以另一种方式来展现,那就是体育。人种、国家、风俗等存在差异的人会依据自身的喜好和传统选择体育项目。英国人必然会选择足球,球场上球员可以通过足球的争夺发泄他们人类的暴力本能,而作为观众,场上球员的激情释放更会点燃他们同样具有的人类暴力本性,于是他们会更加仔细地寻找任何一个可能成为他们恣意燃烧的燃点,这样足球暴力事件的存在就具有了必然性。

现代英国仍保持一种家长制的社会,男性本身具有一种天生的攻击性,尤其在特殊情况下,国家需要男性发动这样的攻击性去完成一定的使命。然而在以和平为主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机会无疑是少之又少的,但斗争性却不会就这样随意湮灭,斗殴、暴力展现了这种男性力量,它使人兴奋,身体通过暴力的宣泄而得到释放,内心随之也有感于一种莫名的畅快,泰勒称之为“肾上激素的竞争”。1985年5月29日,英格兰与意大利在欧洲杯决赛期间,两队球迷爆发了严重的斗殴事件。球场围墙都被挤塌,意大利不少球迷伤势严重,当场有39人死亡,300人受伤,酿成了震惊世界的“海瑟尔惨案”。英格兰球迷的足球暴力行为并不一定是出自于球赛结果的不满而引起的,很大程度上与男性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剩而意图得到发泄,与使身体保持一种自然平衡的生理状态之间有某种紧密联系。

3 英国足球暴力事件的越轨行为分析

越轨行为是个人受到比赛状况影响产生消极情绪的外现,并感染周围群体情绪环境的心理过程。有这种行为的一部分人在赛前已经给比赛定下一个心理结果,如果比赛结果与个人预期有着很大差距的话,极易导致情绪失控。他们缺乏对竞技运动的正确理解,融入了自身错误的价值认识,经常将一场单纯的球赛复杂化、政治化、利益化,忽视了体育本身兼容的和平、交流、理解的使命。加上球场管理的僵化,让场内观众感觉失去了自由,情感受到压抑,这是一种非人性化的管理。同时伴随媒体一些言语暴力的刺激,“血洗”、“复仇”、“征服”等等血腥词汇,更加加速了球场观众的暴力行为,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越轨行为。例如,在一期《体育世界》的报纸中,封面的图案是以球员因场上暴力血流满脸的惊秫场景,标题上一道血溅横飞的血迹更衬出整个版面的血腥,给读者一种暴力快感,欲现身参与其中的冲动。越轨行为就是在这样一种情景下酝酿发生的。

球场观众暴力在社会学、心理学中的角色当属一种集群的激情犯罪行为。这是一种短暂的、无组织的、爆发性强的、不受日常行为规则约束的难以预测的自发式群体行为。足球场上最终的结局往往是跌宕起伏的,而球迷面对与自己预想一致或差异比较大的结果时,都会表现出各自的行为或是发泄方式,其中最糟糕的当属球场骚乱了。因为这样的结果最大的可能就是发生无法预期的行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诠释,这就是一种“越轨行为”,骚乱就属于其中的一种犯罪行为。这种行为通常都是带有强烈情绪、带有某种失去理性思考的冲动、极易造成无法预料的恶劣结果。

4 英国足球暴力事件的文化心理学分析

4.1 民族心理特征对足球暴力的影响

英国人的祖先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早期属于日耳曼一支,所以天性中带有一种扩张的野心和强烈的征服欲、占有欲。据记载,现代足球的诞生就源自于日耳曼人赢得了战争胜利后,为庆祝胜利而将敌人的头颅砍下来扔在地上被人传接滚动。这充分说明了足球本身从其诞生就是野蛮的,具有强烈暴力性质的。

今天的英国人在世人的眼里是稳重含蓄的民族。这是历史加盖在这个民族身上的文明痕迹。中国古语云“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在此有其一定的诠释性,不带任何贬义色彩。如上述描述的大不列颠祖先征服占有的民族性不会因为人类文明理性的外表而消失殆尽。这显然不符合人类属于地球上一种特殊生物的发展规律。从英国频繁发生的足球暴力事件中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出来,这个民族的原始民族性的存在,强悍而不容忽视。它是大不列颠民族一种特殊的原始激情,是对虚伪的稳重的严重抗议,也算追寻自然民族特性的一种不算恰当的表达方式。

绅士风度是英国人所追求的文化风格,表现为如贵族般的翩翩风度。也正是如此造就了英国人的保守自负,尤其是近现代英国工业率先崛起,让其发展在世界文明的前端,其愈显傲慢。这样的强烈自豪感又怎能忍受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正如1988年的欧锦赛,英国队屡战屡败,他们作为足球故乡人的骄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于是乎足球暴力事件的出现就显得更为顺理成章了。

4.2 经济文化心理对足球暴力的影响

英国曾经走过辉煌的“日不落”时代,显然是有其不可多得的原因的。其中之一便是英国人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精力充沛的优秀传统精神。平时的英国人在工作、生活中是较为拘束严谨的,他们时刻保持着他们特有的贵族绅士风度,但同时他们又是精力旺盛、好动、征服欲强的民族,这两种性格显然是一对矛盾体的存在。既然存在就是事实,这样的事实被压抑久了,反噬的力量也就愈强。足球运动作为英国的传统体育项目首当其冲地成为最佳的发泄场所。

5 结语

通过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英国足球暴力事件的致因,试图从心理、生理、社会、文化多维度呈现英国足球暴力的原真性,更多的是借鉴一种成熟的经验和更具哲理性的深刻反思。足球暴力频繁发生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一种典型形态,外在的浮华更突显了内在的空无。这是一种心理匮乏症,是对人们内心缺乏一种生活幸福感的恐慌表现,对自身深层关注不够,外在的炫丽遮掩了内心的丰满需求,才导致了许多不安,及无法预测的暴力行为。无论从哪一方面的探索,英国足球暴力都让我们为之警醒,也为减少甚至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足球暴力留下更多思考。

[1] 陈娜娜,韦宏浩.体育暴力的心理学致因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0,31(2):64.

[2] 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胡帆.对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浅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90~93.

[4] 丘志勇.从众行为与体育运动[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88(3):51~52.

[5] 石岩.球场观众暴力的理论阐释和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2 ~4.

[6] 刘志民,丁燕华.对英格兰足球流氓暴力行为产生原因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 技,2002,38(8):24 ~26.

[7] 包·达古拉.浅谈运动员的生理唤醒激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6):179 ~180.

[8] 朱江,武传钟.心理唤醒对体育运动状态影响的综述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0,31(1):63 ~75.

[9] 石岩,高进,张凯飞.欧洲球场观众暴力问题的研究进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7 ~13.

[10] 陈丽琼.略论大不列颠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特色[J].文学教育,2011(4):32~34.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球场暴力
岛上球场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暴力”女
球场之外
被清理球场全名单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