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在人心理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

2013-02-15申桂芳常乃军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意志品质社会化情绪

申桂芳,常乃军

1 心理社会化的概念界定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体育与社会化的关系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如从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批判理论、互动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体育中的社会化进行解释:功能主义理论者关注的是参与体育活动如何使年轻人的态度、价值和技能实现社会化,如何使个人产生社会功能;冲突理论强调社会冲突对社会的巩固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他们主要关注个人的社会背景对个体在体育过程中的权利与利益的关系,以及体育过程中权利与利益的不同对个体不同的影响[1];互动理论强调人的社会化应以体育为手段、内容、中介,而体育也要以人的社会化为前提,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在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众多学者在体育与人的社会化关系研究上,提出体育是促进人社会化的载体,它使人在体育活动当中完成心理的发展,并学会遵守伦理道德原则[2]。任未多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和提高学习成绩、做事和做决定的果断、信心、情绪的稳定、独立性、智力水平、心理控制源内控倾向、记忆力、良好心境、知觉能力、交往和接受性、积极身体自我评价、工作效率等[3]。季浏认为,体育锻炼在提高唤醒水平、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增加社会联系、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影响人的健康发展[4]。虽然关于体育能够促进人的社会化功能的研究已得到了人们的共识,但是其相关的研究却不够细致、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关于体育对人心理社会化关系的研究,只有涉及,未见系统研究。多数学者认为,体育在促进人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满足人的情感发展的需求,完善人的人格,改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促进人的社会化。

心理社会化是体现人的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方面。心理社会化就是使人们用健康的心理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5]。这个过程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实现的,即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社会心理被个体接受,同化后使个体的心理具备社会人所要求的心理,同时个体反作用于社会,使个体的心理被多数社会的其他个体接受,从而使为社会需要的心理得到进一步发展。心理的社会化包括智力、情绪、意志、性格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心理水平的高低应该从性格品质的优劣、认知潜能的大小、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这些方面来衡量。对内体现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外影响行为表现的优劣。心理社会化实质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是同步的。从这一角度而言,心理社会化就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2 机制分析

2.1 角色引导机制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对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也便会有不同的要求和行为期待。体育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体育活动中的角色很多,如竞赛者、队员、教练、裁判、观众、组织人员等。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体会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大多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角色相似,但也有着诸多的不同。因此,体育活动为人们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完善角色应有的心理提供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平台。个体在由体育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中,因所处的地位不同,社会对角色的具体期待也不一样,使得个体对角色的体验不同,同时角色所具有的权利、义务、相应的行为要求和应具备的心理不同。比如,篮球比赛中,前锋进攻,后卫退防,两队队员适应“角色”而产生相互的社会关系。比赛的过程能够培养人的自我意识,加强人的自我控制,提高人的规范意识,促进人的心理社会化。

2.2 社会比较机制

社会比较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把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心理过程[6]。体育运动中,存在很强的竞争性和充分的社会评价和比较。竞争是体育的重要特点,公平竞争是体育的基本准则,而这一准则也是体育比赛存在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如果体育比赛违反了这一准则,就会失去其比赛的意义和魅力。在体育运动中,人们逐渐理解体育比赛的价值和公平竞争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竞争和合作意识,现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互相竞争的产物,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种种竞争和体育比赛中的竞争进行比较,有利于使人们明白在社会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何自我控制,正确处理对手与朋友、对手竞争和自我竞争的关系。因而体育影响了人的心理的社会化。

2.3 社会学习机制

人的行为不仅受到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因为人的行为,尤其是复杂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人的心理社会化是人们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社会学习,在受教育和潜移默化中不断内化,形成能够适应社会、保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体育活动提供的社会环境,给了人们更多的社会经历。在经历中学习“社会角色”、“社会态度”、“社会意识”、“社会情绪”、“社会性格”,用健康的心态处理其中的“社会关系”,加速实现人的心理社会化。

2.4 亚社会认同机制

体育亚社会也是一个模拟的社会,是个体心理社会化的一个直接背景。体育活动的过程就是社会交往的过程。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体育中的等级、精神、道德、潮流、服饰、标语、利益关系等,也在影响着社会的相关内容和观念。在以体育为载体所形成的亚社会中,人们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改变着人们的信仰、情绪、意志力、性格等,对人心理社会化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2.5 生理机制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也有人对体育促使人的心理社会化机制进行过研究,认为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的两种物质内啡呔和单胺类物质对人的心理社会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内啡呔,是由脑下垂体和脊椎动物的丘脑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能使人产生快乐的感觉。然而并不是所有活动都会产生内啡呔,比如一般的体力劳动。有学者指出,通过持续时间和一定负荷的运动,机体中的肌糖原和肝糖原用完,体内便会分泌内啡呔,从而使人减少痛苦,降低应激水平,给人乐趣,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单胺类物质,主要包含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是对人的情绪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有学者研究指出,运动时机体内单胺类物质的变化可能是改善人的心理状况、促进人的心理社会化的生理机制。有研究表明,抑郁病人在体育运动后,胺的代谢产物在尿中排泄增多,体内的生化环境改变,被损害了的胺类突触的传递可能会在这种变化中被修复。但这种通过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单胺类物质调节人的心理的说法还需进一步论证。

3 路径分析

3.1 体育能够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社会化

体育能够对人的自我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自我意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的成熟是成功对自己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基础,它在人的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人心理社会化的结果,也进一步推动人的心理社会化。

而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人的自我意识。一个人要进行体育运动,必然要经历运动目标的树立、运动项目的确立、运动计划的制定、具体运动行为和行动的采取、实施、调整、控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从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到自我控制三个自我调节的阶段完成自我意识的提高;同时,体育运动也是展现自身能力、修养和魅力的良好平台,能促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进而有利于积极的自我修正和提升,以培养自身具备符合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心理。

3.2 体育能够促进人的情绪社会化

情绪社会化是心理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社会化的主要标志。几乎所有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情绪的参与,情绪对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起调节作用。在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办事效率提高的当下,人们不可避免地承受着更多的压力,给情绪社会化带来了不良影响。如果消极情绪不断出现,人们常常处在苦闷焦虑、心烦恐惧、悲伤无力的情绪当中,必将会影响人的心理社会化。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开心、兴奋、激动、生气、悲伤,既会经历成功的喜悦,也会经历失败的痛苦,在体育中体验情绪,控制情绪。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既能直接给人带来愉悦,又能降低紧张和不安,改善心理健康。

3.3 体育能够促进人的意志品质社会化

意志品质是指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意志特性和倾向,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志品质对于人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健全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有利于人意志品质社会化的正向建立。

在体育活动中,人们常会经历疲劳、伤痛,遭遇阻碍,伴随着各种强烈的情绪体验。通过自身的意志努力,忍受痛苦,克服困难,竞争向上,使得意志品质得到培养,在活动中,困难越大,越能忍受、克服,就越能促进意志品质的良性发展。参加体育比赛,得到的不仅是比赛的结果,而是磨砺了意志,增强了公平竞争意识,明白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的含义。不同的体育活动,对人的意志品质社会化的不同方面有着正向的磨炼意义。例如,参加长跑比赛,在跑的过程中经历“极点”并克服“极点”带来的痛苦感受,这就锻炼了坚韧的意志品质;再如篮球运动中,因势判断、运用技战术,锻炼了果断的意志品质。

3.4 体育能促进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化

体育能使人的社会关系健康发展。很多人是因为共同参与了某一项运动才彼此相识和感情进一步发展。无论在家庭、学校、商界、单位同事之间,体育在人们娱乐健身的同时,也成为拓展交际、增进情感交流、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重要途径。人们的交往随着感情的加深,不只局限在体育的圈子,更是发展到其它的社会活动当中,使得人的社会关系产生变化。体育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体育活动对人的交往心理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使得体育活动之后的交往变得轻松,人们敞开胸怀愿意交流,有助于亲密感的建立。体育,不受年龄的限制,没有贫贱富有的区别,只有体育活动才能成为了人们兴趣的核心。在体育活动场所,人们得到了相对公平的享受体育的机会,在一场运动对抗中,人们不用考虑年龄、家境甚至性别,轻松而愉快的公平竞争,不受社会不平等的影响,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在体育活动中,存在“对手”与“队友”这种不同的关系,由于体育的竞争性,胜负是必然存在的,这都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对立关系,相互竞争又相互欣赏,使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并能够深刻理解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能够坦然面对成功、失败,以包容的心态与他人沟通,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

3.5 体育能促进人的性格社会化

良好、积极的性格对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良好、积极的性格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引导、培植与塑造。因此在人的整个一生的社会化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就成为社会化的基本课程之一,也是一个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必备的条件。

体育可以使人的性格发生良性变化。体育运动,不但是在室外的广阔空间、而且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广泛接触与交往中进行的。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交往和人际关系环境,能使人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人们自身从事的各种身体活动、游戏、比赛能使其不同的行为、兴趣、情绪与动机在身体运动过程中得到独特的展示与发展;体育运动对人个性发展能起稳定作用,逐渐对人的个性发展发挥着作用。体育运动,不但要求人身体直接参与活动,而且总是要求对某一动作进行反复的练习。所有这些,可使身体不断得到刺激,从而对人的个性发展起稳定作用。

[1] 李树旺.体育与大学生社会化:一个体育社会学的视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2] 安雅然.现代体育与人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6):43~45.

[3] 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1997(2):75 ~81.

[4]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左臣伟.跆拳道运动与城市儿童的社会化[J].内江科技,2009(11):136~137.

[6] 邢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1):78 ~84.

[7] 李林,马召锋.浅析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作用[J].大众文艺,2010(12):258.

[8] 陶梅.毕业班大学生心理社会化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206 ~208.

[9] 周庆谊.论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6):138 ~141.

[10] 明君,孙秋菊,邹君.体育锻炼对幼儿身心影响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18(1):88~90.

[11] 李琳,李鑫,陈薇.不同运动项目对中学生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干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8):68 ~72.

猜你喜欢

意志品质社会化情绪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探究
不同运动水平男子冰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
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