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视角下亚洲男子篮坛归化球员现象研究

2013-02-15梁国力杜春杰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归化全球化亚洲

梁国力,杜春杰

第26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在众多议论中落下帷幕。这届亚锦赛中议论最大,最引人关注的是“归化球员”的现象。近几年亚洲篮坛出现了愈演愈烈的归化现象,在第25届天津举办的男篮亚锦赛上达到高潮,第26届男篮亚锦赛上,不少国家队又出现了大批归化球员,但在比赛前对归化球员的使用上采取了一定的限制。笔者从全球化的视角对亚洲篮坛归化球员现象进行探究,揭示出现这种归化风潮的背后原因。

1 归化球员的界定

“归化”一词在汉语中自古就有,古代意思为“归顺、归附”,现代有同化的意思。归化球员就是指自愿主动取得出生国以外国家的国籍,为该国打比赛的球员。“国籍篮联《内部规则》第3.3条款规定:参加国际篮联赛事的国家队,可以拥有一名通过移民或其他方式获得该国合法国籍,且年龄在16岁以上的外籍球员。”[1]这条内部规定是国际篮联对各国家队归化球员使用的规定。

当今世界体坛,归化运动员早已有之,国际比赛中归化运动员的使用是很普遍的现象。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原中国体操队员李东华代表瑞士出战,获得了冠军,这是瑞士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体操冠军。即使篮球强国美国在篮球比赛中也有使用归化球员的现象。牙买加的尤因曾作为“梦一队”成员代表美国参赛,尼日利亚的奥拉朱旺也是美国男篮“梦三队”的队员。在亚洲篮坛,归化球员问题也由来已久。菲律宾男篮在上世纪60年代曾靠“归化球员”打天下,被归化的美籍或美菲双国籍球员成为菲律宾在篮坛拥有一席之地的最大资本。在21世纪前十年,亚洲篮坛归化球员现象更是风云突起,归化球员数量越来越大,对比赛的影响越来越强,特别是西亚国家男篮归化球员现象更为突出,一支队伍中竟然会有五六名归化球员,在亚运会和亚锦赛的赛场上成为一种独特现象。归化球员也给予了这些国家很大的帮助,把球队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亚洲强队的水平,第25届亚锦赛中,前四名有三名都是西亚国家。

2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全球化”一词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80年代中叶被广泛地使用,至今对全球化还没有一个确切统一的认识。不少学者认为全球化指的一种经济现象,即各国市场和各地区市场的一体化。全球化更多、更早地是同经济联系在一起,即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在生产和市场上互相依赖,互相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壁垒不断消减的历史进程,是人力、资本、商品、服务、技术、信息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世界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率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趋势。”[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化的触角逐步伸向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什么叫人才?根据《美国统计摘要》的定义,人才是指专业技术和同类工作者。人才流动是“指从一种工作状态到另一种工作状态的变化,”,[3]如有工作合同的科学技术人才,知识分子、教练、运动员等专门人才工作的变更。人才合理的流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口流动的原因分析时指出:“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4]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的经济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之间的货物、服务、资金技术、市场高度融合,互动性在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不断消减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壁垒的过程,使各国开放程度提高,为人才的跨国流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降低了人才跨国流动的难度。另外经济的全球化也促进全球人才市场的形成,人才流动开始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竞争机制进行跨国流动。因此,“继商品、生产资料、资本、技术等物质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之后,人才资源也加入了生产资料的国际流动大军,呈现出全球化配置趋势。”[5]各国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了对国际人才的争夺,推动了人才资源国际化流动的趋势。

今天,全球化的触角已经伸向了体育,如世界范围内的体育运动,国际赛事,运动员的流动,体育产业等,促使了体育全球化。全球化的发展促进着运动员和教练员作为体育技能人才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流动。球员作为球类技术人才,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加入他国国籍,代表他国进行比赛,促成人才个体和人才输入国的双赢局面,也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正常合理的技能类人才流动。

3 亚洲篮坛归化球员现象分析

3.1 经济因素是归化球员现象产生的基础

人才的流动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只有经济状况运行良好,快速发展的国家,才能加大对竞技体育投入,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到优秀人才。

(1)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归化球员现象产生的前提。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趋势,促使了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全球化的这些影响推动了占亚洲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本和技术的吸纳,发挥自身优势,加速产业更新、技术革新、制度创新的步伐,使本国经济快速合理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快速增强。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亚洲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虽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在金融危机后,亚洲经济又在1999年很快复苏,进入高速增长期,亚行在2004至2010年对亚洲经济的增长率的预测分别为 7.0%、6.2%、7.2%、8.0%、7.6%、7.5%,明显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亚洲各国分别利用本国优势,促进产品出口,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西亚国家石油资源丰富,所拥有的石油资源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利用自身石油资源丰富优势,出口石油,增加了国家收入,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亚洲经济十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各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财政相对充盈,为吸引跨国高端人才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样对体育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也是一样,需要有经济做保障。“对球员的归化来说,无论是把本国国籍的队员送到竞技体育发达的美国或欧洲,还是归化其他国家的高水平运动员,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6]可见,亚洲的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各国引进归化球员提供了前提条件。

(2)球员个人对丰厚的经济报酬的追求是归化球员现象产生的直接动因。每个人才对自己的价值都会有主观评判,都想达到其工作状态效用的最大化。对优厚的工资待遇和光明发展前景的渴望是人才国际范围内流动的直接动机。“薪金意味着价格,他们隐含着市场规律,对于特殊的高技术薪金市场会扩展到国际范围内。作为对该市场上薪金的一种反映,人们会在国际之间进行流动。”[7]球员作为高技能人才,作为劳动力可以到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去流动,可以为他国服务,满足他国的需求。篮球运动员运动寿命一般只有十几年,作为劳动力,他们的工作寿命比较短暂,那么在有限的工作期间对高报酬的追求非常强烈,同时高报酬也是对他们价值的肯定。因此,只要有国家有此需求并愿意为此提供丰厚的回报,就会有球员愿意加入其国籍,代表该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归化球员现象是球员对丰厚经济回报追求的结果。

3.2 政治因素是亚洲归化球员现象的动力

全球化的今天,体育运动正以其宏大的规模、众多国家的参与、广泛的影响力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体育不仅在传统方式上直接对政治产生影响,还在新的作用方式和途径上强化了体育的政治功能。

(1)竞技体育的影响力在快速增强和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平年代,全世界更多的国家、区域、民族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跨越国界和区域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各种体育赛事吸引着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就拿竞技体育最具代表性的奥运会和洲际体育赛事亚运会来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上参赛国只有14个,参赛运动员331名,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204个会员国参加,1.6万名运动员参赛。亚运会:第一届有11个国家的500名运动员参与6个项目的竞赛,到第16届亚运会有46个国家的144 454名运动员参与42个项目的竞赛。从这个两个竞技体育代表赛事的发展规模来看,竞技体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着各国媒体和人民的关注。

(2)竞技体育强大的政治功能是亚洲各国男篮归化球员的根本动机。作为竞技体育的代表奥运会和洲际运动会及各种国际单项赛事大多是以国家为参赛成员。亚洲男篮锦标赛就是如此,而且锦标赛的名次决定着能否参加奥运会的篮球比赛。另外“亚运会的结构是基于国家身份,即亚运会联合会的成员必须是国家体育组织的官员,并往往代表着他们的国家。亚运会筹备委员会由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或者由政府主管的国际体育联合会成员组成。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国家以运动组织的形式在运动会中扮演着主要角色。”[8]在众多以国家为成员参加的大型赛事上,各国运动员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组委会为获胜者颁发奖牌,并升起该国国旗,奏响国歌,这些体育仪式通过全球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大型运动会成为各国展示国力的另一个舞台,重树国家信心的方式。可见通过奥运会和亚运会,政府和运动员双方可以利用这种时机树立他们国家的形象,并且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意识,增加民族和国家认同。正如“hobeman认为,运动员是不穿盔甲的武士,在整个20世纪,无论民族主义者处于何种情境与独特背景,体育已成为他们手中最有价值的武器之一。”[9]各个国家都看到了竞技体育在提升国家地位,激发人民爱国,巩固执政者地位的强大政治功能。执政者都会把握这种机会,非常重视这些运动会,为运动会取得好的成绩积极备战。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是奥运会男子篮球赛的名额赛,冠军可以直接参加奥运会。各个国家都会十分重视,特别是一直希望在亚洲篮坛崭露头角的国家,他们在本国篮球人才贫乏的情况下,又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名次,就要引进人才。这些因素就是各国归化篮球人才的重要动机之一,政治动机推动了球员归化现象的发展。归化球员的加入可以短时间内,提高本国男篮的竞技水平,在比赛中获得比较好的名次,振奋国民。卡塔尔等西亚国家为了提升国家的影响,不断承办亚运会和单项锦标赛;为了在篮球比赛中取得好名次,花去重金归化多名高水平篮球队员,这些归化队员也不负重托,使西亚篮球迅速崛起,改变了亚洲篮球格局。使亚洲传统篮球强队日本和韩国在近几年举办的亚运会篮球赛和亚洲男篮锦标赛中两国都无缘决赛,往日中日韩三国争霸现象不再重现。为了保持亚洲篮球强队的形象,提振民族气势,韩国和日本也开始使用归化球员,两国的男篮国家队中也开始出现了归化球员的身影。

(3)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对政治功能产生的间接影响力推动着归化球员现象。在当今社会,竞技体育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带动当地饮食、交通旅游等各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巩固了执政者的地位。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获得了2.5亿美元的收益,1988年汉城奥运会盈利3.0亿美元。美国NBA年产值40亿美元,体育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达到了1 520亿美元,是美国的第11大产业。可见竞技体育对体育产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女排获得了五连冠的历史性的好成绩后,国内掀起了向女排学习的高潮,全国各地排球氛围浓厚,排球运动迅速风靡全国。很多单位经常组织排球赛,当时排球的群众基础非常好,即促进了消费,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亚洲国家希望通过归化球员在国际篮球赛事中获得好的名次,激发国内人民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培养国内篮球运动氛围,打造国内职业联赛,提高本国篮球竞技水平,推动本国篮球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最终实现巩固国家执政者的地位目的。各国执政者重视培养国内篮球运动氛围,发展篮球产业,促进经济发展,间接巩固执政地位也是推动亚洲篮球归化球员现象的重要因素。

(4)球员个人的社会价值目标追求是亚洲出现大量归化球员的催化剂。人才在流动过程中不仅受经济利益的影响,也会考虑到发展前景和自身社会价值因素。篮球运动员作为技能类人才,在选择进行跨国流动时一样会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考虑社会地位和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因素。“在美国,体育被作为是向社会上层流动的途径之一,Sohi和Yusuff的研究也证明了尼日利亚相当多的精英运动员经历了向上的社会流动。”。[10]竞技运动员经过多年的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能,不仅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同时也有追求自己的政治地位的目的。作为运动员,他们都希望能披上国家队的战袍与各国国家队的队员进行同台竞技,展示自我,实现自己的运动生涯梦想。代表国家参赛既是国家对运动员专业技能的认可,又可以为运动员增加一定的社会政治影响,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若有机会代表国家出现在国际赛事舞台上,运动员都会十分珍惜。

北京师范大学黄永军博士在其提出的人才流动的饱和度趋衡定律中指出“当组织人才饱和度在组织系统中相对较高时,该组织总体表现出人才的外流倾向,相反则表现为人才的流入倾向。”。[11]我们可以看到亚洲篮坛近几届出现的归化球员,大多来自篮球人才丰富的欧美,例如菲律宾的马库斯·多希特有美国国籍,叙利亚的埃德尔·乔治拥有美国国籍,还有约旦的拉塞姆·怀特等。这些球员由于本国篮球运动水平较高,篮球人才济济,无法入选国家队。对他们来说,不能穿上国家队的战袍在国际赛场进行比赛是莫大的遗憾,觉得自己的价值未得到认可。当被篮球人才贫乏的国家邀请时,他们为了亮相世界篮球赛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就会加入他国国籍,代表他国参赛,成为归化球员。这种体育人才的流动在我国也经常出现,比如我国的优势项目乒乓球、羽毛球。国家队人才济济,新老队员更新快,有些队员在当打之年,就从国家队退役,流入他国。例如原乒乓球国手何智丽,前羽毛球国手黄麦穗等。在我国不同省份也会因为某些项目人才饱和和缺失出现竞技人才的流动。篮球运动员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这一因素也加速了亚洲篮坛归化球员大量出现,是亚洲篮坛归化球员现象愈演愈烈的催化剂。

4 结束语

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球各地进行优化配置,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渐消减了人才流动的障碍,形成了全球人力资源市场,使劳动力在全球得到合理的配置。人才在全球流动过程中会出现“马太效应”,但是人才在流动过程中也会遵循人才流动的饱和度趋衡定律,体育人才流动也会如此。归化球员这种典型的技能类人才跨国流动就是人才流动饱和度趋衡定律的体现,在流动过程中主要受人才引进国的政治、经济因素和球员个人对经济报酬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追逐因素的影响。这种典型的人才流动现象即达到了人才输入国的目的,又满足了球员个人的需要,同时增加了亚运会男子篮球赛和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的精彩程度,间接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篮球的发展。国际篮联和亚洲篮联应顺应全球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修改组织规定,消除篮球人才流动的障碍,合理促进归化球员的使用。

[1] 王猛.“规则解析”[N].体坛周报,2011-09-19.

[2] 艾一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跨国流动的成因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3] 王福波.国内外人才流动理论研究综述[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4(108):118 ~122.

[4] 唐任伍,赵莉.论人才资源管理的全球化趋势[J].经济管理,2002(17):45.

[5] 李一新,戴志鹏.西亚男子篮球球员“归化”现象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51~53.

[6] 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论[M].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1990.

[7] 凡红.民族主义、东方主义、全球化:亚运会[J].体育学刊,2007,14(9):39 ~40.

[8] 王润斌.体育、民族主义:论述与争议[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1 ~4.

[9] 李留东.体育竞技人才社会流动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6(1):17 ~23.

[10] 刘光涛.全球化与体育政治功能转变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48 ~449.

[11] 刘晓东.人才流动的经济学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4):89 ~90.

猜你喜欢

归化全球化亚洲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全球化陷阱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亚洲足球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