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自然”概念的哲学意味及其转用生发
——兼论“第三自然”

2013-02-09

关键词:徐复观卢卡奇自然界

张 坤

(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第二自然”曾是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概念,意大利的达·芬奇(Da Vinci,1452-1519)和德国的歌德(Goethe,1749-1832)、康德(Kant,1724-1804)都有关于“第二自然”的思想学说,笔者在《文艺美学视域中的“第二自然”概念论析》中已作阐发,此不赘述。然而“第二自然”是一个生发性极强的概念,康德将其解读为一种心灵的自然:这是人们心灵之中的自然属性与规律,有其理性规则,和在我们之外的物理自然一样有着内在的自然属性,这种“第二自然”是超感性的。[1]21-22康德的以上解读已含有较多的哲学意味,而后来的黑格尔(Hegel,1770-1831)、马克思(Markx,1818-1883)、卢卡奇(Lukacs,1885-1971)又赋予“第二自然”更深的哲学内涵。本文围绕“第二自然”概念的哲学意味展开论述。康德的学术思想已详述于拙文《文艺美学视域中的“第二自然”概念论析》之中,这里主要论述黑格尔、马克思、卢卡奇有关“第二自然”的思想,以及这一概念在国内学界的转用与生发。

康德的思想开启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先河,并较大地影响了黑格尔。黑格尔以客观精神为其哲学的立足点,他把“存在于人之外的物质世界这个第一自然,说成是一种盲目的无概念的东西”,认为“当人的世界在国家、法律、社会与经济中形成的时候,是‘第二自然’,是理性和客观精神的体现”[2]34。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法律的出发点是意志,意志又是自由的,因此,“第二自然”是相对于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是综合国家、社会、政治的一套法律体系,是实现了的自由王国。[3]10由此可见,黑格尔对“第二自然”的理解与其哲学体系息息相关,主要是指一种客观精神组成的自由王国。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与吸收,他似乎并没有明确使用“第二自然”的概念,但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明显包括“第二自然”的内涵,且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被后世广泛阐释和应用。仅就中国而言,他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影响比黑格尔更大。马克思使用的是“对象化”这一概念,他认为人在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中,经过劳动,使其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劳动对象,于是外界自然便显现了人的“类本质”,而这时的自然,便是“人化的自然”。[4]304-305这“人化的自然”亦即以后的阐释者所理解和言说的“第二自然”。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工业社会,“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4]307,这种“第二自然”便成了马克思的批判对象,他主张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来改造“第二自然”,解除人的异化、完成人的解放,最终实现人的本质。我国近百年的社会发展进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上相关思想学说在我国影响很大,有其合理的历史条件和充分的时代理由。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年被发现之前,马克思的异化学说还没有为众人所知,而卢卡奇出版于1922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得出了与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观点相类似的结论,虽然二者有不小的差别,但是卢卡奇的哲学创见可见一斑。卢卡奇在其早年的哲学论著《小说理论》中明确提出了“第二自然”,并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的“第二自然”是指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建构出来的,却与其自身异化的商品世界[5]38。卢卡奇的思想离不开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影响,其早期著作艰涩难懂,笔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力概括这一概念。卢卡奇对“第二自然”充满了批判意识,认为“第二自然”的“形式过于刻板、以致无法适应创造象征物的时刻”,“僵化和陌生、不能唤起沉睡的内心”,在他眼中“第二自然”不具有抒情性,是奴役人的外在世界,正是它使人异化[5]39-40。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更激烈地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形成的商品拜物教,以及由此产生的“物化”,“他(引者注:指工人)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6]96,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更需要从“第二自然”的奴役中抽身出来,寻求自身的解放。

西方理论对中国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对“第二自然”的借用与阐发即是明证。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徐复观借用“第二自然”这一概念熔铸中西学说,赋予其新的内涵,并用之解读中国文艺现象;大陆朱光潜、蒋孔阳两位先生对“第二自然”进行创造性地译释,关于这些笔者曾在《徐复观的“第二自然”概念新探》中论及,此不赘述。在其他一些文艺论著中,对“第二自然”未作详解而直接借用的较为普遍。比如曾庆元主编的《文艺学原理》一书中某一节的标题即为“文艺创造的是‘第二自然’”,认为,如果感性世界是“第一自然”的话,艺术世界就是“第二自然”,该节对作为“第二自然”的艺术世界进行了分析与探究[7]91。与此相类似的一些情况,都可视为“第二自然”概念不严格地灵活转用。

这里还需要谈及公木的“第三自然界”与罗门的“第三自然”。两位杰出诗人的提法立足于唯物史观中的“第一自然”“第二自然”概念,为诗歌艺术以及其所追求的永恒、超越的精神境界立法,其理论信念坚定、穿透力强。按公木的理解,“第一自然”是人类产生之前或未受人为影响的世界,“第二自然”是人为影响或改造下的世界,而罗门则在此理解的基础上将二者分别泛化为田园和都市。从其哲学根基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第二自然”概念是二者共同的理论起点。从这个意义上看,他们的学说其实就是“第二自然”概念的转用与生发,也是文艺美学园地里的两朵奇葩。

公木根据自己对“第二自然”的理解,原创性地提出了“第三自然界”的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深受马克思关于“人化自然”观点的影响,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并阐释了三个自然界(又称三个世界)。认为“第一自然界”是人类之前之外的世界,“第二自然界”是人类通过劳动从“第一自然界”创造出来的对象世界,人类本身便是该世界的主体,并生活于其中,这是物质和精神共同组成的世界[8]138。而其富有独创性的“第三自然界”是以人类活动为核心的“第二自然界”的反映,亦是作为“第二自然界”主体的人类的表现,是影子世界和精神世界,亦是一种观念形态,由科学或理智更主要是由艺术或诗所建立起来的理念和形象的王国,当然也包括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它异于而又属于第二自然界,源于又高于第二自然界,是高超的精神空间[8]149。公木提出“第三自然界”的说法最初是想给以诗歌为中心的艺术世界立法、争取空间,并将其作为一个诗论范畴来建构,后来他又把此概念进一步完善,加入所有精神性的东西,但是诗歌和艺术仍是其主体内容。诗人积多年之功,极富热情地提出这一“假说”(公木语),这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灵活借用与合理发展,他正是想用其来说明“诗的本质”“艺术的本质”[8]149。

罗门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感悟力,他从“第二自然”进行生发,创新性地提出富有艺术意蕴的“第三自然”。他认为,对于探索和开拓人类内在丰富完美生命境界的诗人和艺术家来说,原始的“第一自然”和人为的“第二自然”只是生命存在的起点,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是一种“第三自然”,在这以美为主体的“第三自然”中,人们才能彻底理解自由、真理、完美永恒的真义,才能够拥抱生命存在的深远辽阔和无限超越的境界[9]74。由此可见作者赋予诗歌艺术所创造的精神境界以极高的价值,而“第三自然”这一提法正是诗人多年艺术创造的结晶和艺术求索的升华,诗人和艺术家必须“挣脱第一与第二自然的有限境界与种种障碍”,“进入那无限地展现的内心‘第三自然’境界”才能创造优秀的作品[10]96。这是老艺术家对诗歌艺术的美学定位,其意味独到而丰富。

“第二自然”作为哲学概念,有黑格尔、卢卡奇、马克思等人的观点,作为美学范畴,有达·芬奇、歌德、康德的学说,对这一概念的转用与生发,则有徐复观、公木、罗门。如前所述,笔者已有两篇文章涉及此论题并对诸家略有辨析,这里仅就转用与生发的三家作出对比与阐释。徐复观“第二自然”的哲学根基是德国现象学家奥德布李特(Odebrecht,1883-1945)的观点,他引用奥德布李特“第二的新的对象”的观点,又作了进一步阐释,认为“第二的新的对象可以说是新的形象、本质的形象,也可以说是把潜伏在第一对象里面的价值、意味,通过透视,实际是通过想象,而把它逗引出来”[11]70,徐复观把这一阐释带入他对“第二自然”的理解和使用之中。而公木、罗门则以唯物史观对“第一自然”、“第二自然”的基本理解为出发点,他们的哲学基础与徐复观不同,其美学观点也与后者有较大差别。徐复观的“第二自然”是一个美学概念,在他看来,“如果人的形体和自然山水是‘第一自然’,那么其展示出的‘灵’‘韵’‘神’则为‘第二自然’,这‘第二自然’离开了人的体验和感悟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更不会自现”[11]70。与此相别的是,公木、罗门眼中的“第二自然界”与“第二自然”并非审美范畴,“第三自然界”与“第三自然”才是审美范畴,即他们所理解的艺术形象的王国是一种理想的空间和精神的境界。要说明的是,公木与罗门两位诗人之于诗歌艺术境界,徐复观之于中国艺术精神,同样的富有理论热情与思辨精神,其理论学说都是以“第二自然”为根、而生长开放的同样美丽又形态不同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刘为钦.另一个自然[J].外国文学评论,1998(1):20-25.

[2] [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论[M].范 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书馆,1982.

[4]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 [匈]卢卡奇.小说理论[M]//卢卡奇早期文选.张 亮,吴勇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匈]卢卡奇.物性化和无产阶级意识[M]//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7] 曾庆元.文艺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8] 公 木.第三自然界概说[M]//公木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9] 罗 门.诗在人类世界中的永恒价值[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72-75.

[10] 罗 门.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构的创作理念[C]//罗门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 张 坤.徐复观的“第二自然”概念新探[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69-73.

猜你喜欢

徐复观卢卡奇自然界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徐复观拜师熊十力
自然界的一秒钟
熊十力骂醒陆军少将
例说“自然界的水”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布达佩斯学派与卢卡奇哲学再评价
徐复观眼中的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