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眼中的延安
2016-10-26朱鸿召
朱鸿召
1943年5月8日,徐复观(当时用名徐佛观)、郭仲容同时受派遣担任国民党驻延安联络参谋,从重庆来到延安。
大约一周后,毛泽东在枣园会见徐复观、郭仲容两位联络参谋,“同他们恳谈国共关系问题,请他们向重庆、西安国民党方面转达共产党精诚团结的意旨”。
闲聊留下好印象
据徐复观后来回忆,他在延安期间,与毛泽东有过五次以上的长谈,并诚恳地请教很多问题,比如“应当怎样读历史”。
毛泽东的回答是:“中国史应当特别留心兴亡之际,此时容易看出问题。太平时代反不容易看出。西洋史应特别留心法国大革命。”
对此,徐复观深以为然。谈到《论语》,徐复观询问:“孔子的话,你有没有赞成的?”
毛泽东想了想答道:“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很好的话。”
徐复观补充道:“应当加上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毛泽东点头称是。徐复观记忆中,与毛泽东谈天闲聊时的印象都是好的。
时值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送给徐复观一本《整风文献》。下次见面时,毛泽东问道:“徐先生看我们那种东西里面,有没有好的?”
徐复观认真研读过这些文章,回答说:“有。”
“哪一篇?”
“刘少奇先生的一篇。”是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毛泽东听罢,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连声说:“你觉得那篇文章写得好?他在这里,我叫他明天来看你。”
第二天,刘少奇果然到招待所来看望徐复观。一个受命而来,一个关心军事政治,彼此素昧平生,也就寡淡得很。留给徐复观记忆里的这位中共领导人的形象是:“瘦瘦的个子,态度很沉默。大概彼此敷衍一顿后,没有谈什么,所以再记不起一点谈天的印象。”徐复观并不清楚刘少奇在中共党内的地位,“后来留心打听,才知道他是理论和组织的重镇,在毛泽东面前的分量,远在周恩来之上”。
希望共产党做好
在与中共领袖人物交往中,徐复观觉得“毛是雄才大略的人”,他认为“中共许多现象,只有顺着历史的巨流来加以解释,才合乎情理”。直到晚年,他还说:“我们虽然身在海外,虽然反对共产党,但是我们非常爱我们自己的国家,非常希望共产党做得好。我们的国家,现在不错,是站起来了。这个站起来,在我们的脑子里面,当然第一功劳是毛泽东。没有他的气魄,没有他的号召力,没有他的组织能力,那是不可能的。”
住在窑洞里,徐复观除了参加中共方面安排的一些公务参观活动,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研读中共方面提供的文献资料,其余时间就是“读通了克劳塞维兹所著的《战争论》”,并写下不少读书笔记。因此,又多了一个与毛泽东谈话时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毛泽东在谈论游击战术时强调说:“这不过是小规模扰乱战,若指挥大的兵团,必要时在战略上要牺牲一个兵团,然后才能保全两个兵团。那就要壮士断腕,立即决断。”
徐复观对此不敢苟同,辩论道:“这在战略上是可以行的,但在政略上恐怕行不通。譬如现在德、意、日三国结成轴心同盟,与举世为敌。假定一旦战局逆转,形势险恶,到了非牺牲不可的时候,请问润之先生,那究竟牺牲哪一国?谁来提议?谁来赞同?又有哪国甘愿牺牲?”
那次徐复观告辞时,毛泽东送出窑洞门口,再送到坡下,一直走到大道旁,方才告别。
原则问题各持立场
当然,由于双方站在完全不同的党派立场上,纵然学问见识上相互认可,但在原则问题上却针锋相对,锱铢必较。
1943年7月,抗战爆发六周年前夕,国民党利用共产国际宣布解散之际,叫嚣“解散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对此,毛泽东约见徐复观时义正词严地警告道:“蒋先生不相信天上可以同时出两个太阳,我偏要出一个给他看看。再过五年至八年,看鹿死谁手。”
7月9日,延安各界三万多人紧急集会,抗议国民党军队企图“闪击延安”,进犯陕甘宁边区的挑衅行为。“我们为了使国民党当局知道我们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决心,邀请徐复观、郭仲容参加大会。徐复观坚持其立场,中途退场。郭仲容听完了各界代表反击顽固派反共的声讨。会后,徐郭急电向重庆报告。他们从此在延安更加坐立不安了。”(金城《延安交際处回忆录》,第63页)
徐复观不依不饶,他表示不能接受吴玉章在大会发言中对于蒋介石的侮辱性言辞,要求公开道歉。遭到拒绝后,他带领郭仲容在招待所里开始抗议。“为此,总司令亲自来挽留,关心他们的生活,稳定他们的情绪,但这一切仍不能奏效,最后闹到绝食,两个人几天都不吃饭”。后来是周恩来写了一封长信解释,并且亲自到招待所来宽解一番,矛盾才算缓解。
特别推荐整风文献
在与中共领袖人物的接触交往中,徐复观认为周恩来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他在人与人之间有真正的人情味,他个人生活相当严肃。在政治生活中有真正的人情味,这是很少很少的。他不单对共产党里的同志有人情味,与非共产党的人接触时也表现一种人情味。我想这是很难得的”。这种“人情味”,具体表现为永远保持“人的立场”作为待人接物的最后底线。“和他谈问题,他总是通情达理,委曲尽致,决不侵犯到各人的基本立场”。哪怕是面对面听着反对的意见、批评的意见,也总是心平气和,耐心地给予解释。解释了还不被相信,也只是说将来会慢慢解决的。
对于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的印象,徐复观觉得这是一位宽厚的长者,有很宽厚的态度,但是在彼此交流意见时,略有不同。
1943年10月,徐复观获准先行离开延安,途经西安时看望胡宗南。一餐饭后,简单交流,徐复观就到宝鸡等候去重庆的汽车。未料胡宗南却派人追到宝鸡,一定要徐复观再回西安。数次宴请,胡宗南询问有关延安的情况,并希望把自己的做法与延安进行对比。徐复观无意于去做什么对比,以流于一般官场逢迎拍马,只是告诉他,“延安的物质困难,但他们的心气甚大,做法相当有效率;劝他万不可存轻视之心,并应虚心研究他们的长处,尤其是在领导方式上特别值得考虑”。还特别推荐延安《整风文献》中的文章,希望他切实加以研究。胡宗南表示自己没有这些文章资料,徐复观答应把毛泽东送给自己的那本转送给他。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