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2013-02-01刘彩云王漫雪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语文课堂教学

刘彩云 王漫雪

【摘要】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们在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困难,有时心里明白也说不出来,甚至有些学生害怕在课堂上开口讲话,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与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就是其中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知识、思维、性格、人文精神、组织才干等多方面,是一个人学习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做了以下的尝试,效果十分显著。

【关键词】课堂教学;口语交际:语文

一、巧用插图,激发“交际欲望”

新教材编排新颖,每一课都配有一幅或几幅彩色插图,那绚丽的色彩、生动的构图,极易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引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唤醒学生表达的热情。如《北风和小鱼》一课中的插图,就把北风那种凶恶的样子画得栩栩如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时机,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开放的交际空间,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正因如此,孩子们才有了许多精彩的表现:“我看到北风生气了,它使劲地吹气,吹的小鸟都缩到了窝里,吹的树叶都落了,吹的小草都倒在了一边,吹的人们都躲到了家里,啊,好冷呀!”孩子们的思维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令人赞叹不已。

二、识字教学,延展“交际途径”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所以口语交际也可以贯穿于识字教学中进行。可以让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交流,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学习“午”时有的学生就用编谜语的方法来记字:“远看像头牛,近看不出头,要看是什么,太阳正当头。”这样学生不仅在交流识字方法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也让其他学生共享了识字方法。也可以把识字放在词语中学习,让学生进行词语的扩句说话训练,如:在学习了“五光十色”这个词后,让学生把词语先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再让学生用这个词说一句话,这样学生不仅兴致很高,而且组织语言的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在说话过程中又加深了对这个词的理解,可谓一举三得。

三、情境渲染,激发“交际情感”

低年级小学生天真无瑕,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能在教学时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浪,触动情感的深处,他们就一定在口语交际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如在阅读课中,我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了《丑小鸭》的故事后,孩子们都沉浸在了故事中,我趁热打铁:“你觉得丑小鸭的遭遇怎样?把你想象到的的说一说。”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接着,我又进一步启示大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和丑小鸭的生活相比,你想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发言精彩纷呈。他们有的和同学交流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听到这个故事,我很同情丑小鸭,她悲惨的遭遇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有的想和丑小鸭在一起生活,“如果我看见丑小鸭,一定会把它领回家,照顾它,让它和我一起幸福地生活。”还有的同学深深地沉浸在了丑小鸭的悲惨遭遇中,“老师,为什么会那么多人欺负丑小鸭呢,它实在是太可怜了!”孩子们感情的闸门被打开了,孩子们动了真情,教室里一片寂静。

四、借助联想,拓展“交际思维”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常常有许多意境优美、朗朗上口的文章,特别适合孩子们在想象中发展口语交际的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语文《家》这篇文章时,孩子们很快就能有感情地进行背诵。我相机引导孩子们走进了想象的空间:“谁还是谁的家?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吗?”孩子思考后,都纷纷举起了手,没想到他们竟然编出了美丽的儿歌:小草是露珠的家,花朵是蜜蜂的家,鞋子是脚的家,地底是石油的家……我还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打印了出来,出品了我们班的第一份作品,更激励了孩子们说话的兴趣。

正是通过这样的拓展练习,才让语文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我们不仅训练了学生说话的技巧和能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开始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了观察、想象、思维、实践和说话等多方面的能力训练,让孩子们敢说,想说,乐说。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从低年级开始,从每堂课着手,努力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连贯,学生愿意说了,有话说了,懂得怎样说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日新月异,到中高年级进行习作训练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无从下笔了。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就应该从小处着手,努力从多种途径打开孩子们感情的闸门,让学生在自然流露中表达,在愉快中进行口语交际。唯此,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入口语交际的迷人殿堂。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