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古代文人的逆境人生

2013-02-01熊小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司马迁逆境屈原

熊小莉

【摘要】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逆境,让我們感到挫败、失落,而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等众多历史文人展示给了我們不同的逆境人生,在给我們带来不同启示的同时也让我們坚定了逆境当中的人生信念。

【关键词】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逆境;英雄;启示

一、对逆境的认识

逆境是人生中不顺利的境遇,在这种环境中,希望消失殆尽,目标渺远无期,无论是维持生存或是成就事业,总是让人感到困难重重、疑惑重重。…

古往今来,逆境成就的英雄不计其数,他們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在逆境人生中寻求自我救赎之路的同时给我們带来了不同的启示与感动。

二、古代文人四类不同的逆境人生:

1、忠君爱国、以死明志——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让令”,深得楚怀王信任。上官大夫靳尚因妒忌而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由此“怒而疏屈平”。此后,楚国一再见欺于秦国,屈原曾谏请怀王不要往秦国和秦王相会,未被采纳。楚怀王死于秦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顷襄王放逐。终投汩罗江而死。

屈原一生两次漂荡在外,第一次是遭到楚怀王疏远之后,自己主动离开郢都到了汉北;第二次是被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也始终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充满了信心与希望。他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离骚》、《九歌》、《天问》等一系列作品,都印证着他的心迹,让我們更真切的看到了他的“美政”理想和报国之志。

“和则留,不和则去”,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崇尚的自由法则,屈原也完全可以选择更好的去处,但他不管是在郢都任职还是被疏远放逐,始终对自己的国家有一份坚守。

生在乱世中的屈原,作为楚王的同姓贵族和士大夫,当国都被攻破,自己的宗庙和国家都已万劫不复之时,他选择了随这一切一同归去来作为生命的终结。投江自尽,这种方式惨烈而决绝,虽有许多的无奈和失望,但他殉国明志的激烈之举换来了流芳百世,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景仰。他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的精神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他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的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的勇气。

2、发愤著书、修史明志——司马迁

司马迁生长于史官家庭,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同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把修史作为一生神圣的使命和追求,也带给了司马迁直接的影响和启示。可惜其父壮志未酬就与世长辞,临终之前他把修史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希望他能担此重任,完成自己未竞的事业。面对历史和父亲托付下来“五百年一人”的神圣使命,司马迁表明了“小子何敢让焉”的坚定态度。

广泛的阅读、丰富的漫游经历及父亲的重托坚定了司马迁著书修史的决心,他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他认真总结书写历史,此时的司马迁也只是位普通的史官,著书修史是他一种润色鸿业的自觉行动。

但事与愿违,正当司马迁全身心投入到实现宏伟抱负之中时,李陵之祸成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面临灾难,他可以选择伏法受诛,了结一生,但这样著书修史会停止,父亲的嘱托也将成为幻影,他不能死;他还可以用钱赎命,但“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也因此,他看清了人心冷暖、世态炎凉;在绝望中,他选择了宫刑,经历了人生中最残酷粗暴的身体摧残和精神践踏。至此,他的身份转换,成了一个另类的文化人,没有人再与他为伍;他终生蒙羞,在《报任安书》里他说道:“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宫刑后的耻辱与他的生命相伴;在才命相违之下,司马迁以更冷峻的眼光审视现实、以更尖锐的笔端修史著书。“天降大任于斯人”,面对神圣的使命和重大的嘱托,他宁可受辱也决不轻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坚定了生存信念与人格理想,也超越了儒家思想中传统的殉道精神和见辱则死的消极怠世的观念,靠着坚韧不屈铸就了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同时坚守在逆境中的太史公凭借着《史记》激扬的文字获得了新生。

3、归隐山野、淡薄明志——陶渊明

历朝历代,一个特殊的群体游离于政治权力中心之外,他們与统治阶级抗争、以不合作的态度捍卫着自我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在他們身上保存了许多美好的人性和崇高的人格理想,这就是隐士,《南史·隐逸传上》谓其“行吟山泽,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当他們在人生受挫、官场失意等种种不如意的时候,他們选择了另一种人生境界——归隐山野,这也是历代文人在逆境中寻求解脱认为最好且选择最多的方式之一。

纵观历代的众多隐士,隐得最彻底、最自然的一位当属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二十九岁怀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入仕,想要实现人生的一番大作为,但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陶渊明,其理想难以化为现实。陶渊明一生,终其仕途,也只做了一些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小官,不仅壮志宏愿无法施展,还不得不苟合取舍、降志辱身与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在经历几番入仕归隐之后,最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坚定了归隐的决心,彻底结束了仕途的努力与曾经的彷徨。

陶渊明在“兼济天下”的人生路上失意后,最终走上了“独善其身”的坦途,在找准人生最准确的定位后发出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慨。他在无人事缠身、无竞逐、无虚伪的环境中过着一种自耕自足、恬淡平和的生活。我們从他创作的众多田园诗中看到了他的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以及极力追求的真诚淳朴、冲淡平和的人生理想状态,陶渊明也成为我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仕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会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借以安慰自己,并寻求新的人生价值。白居易、苏轼、欧阳修、陆游等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土大夫的一个精神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当然,较之风风光光出相入仕的执政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隐士毕竟是无奈的人生选择——虽然这无奈是一种退避软弱,但也是一种境界,一种苍凉自得、清凉静寂、柔中带刚的境界,一种心止如水、悲凉萧疏其实又超脱有为的境界,一种宁为另类、不做败类的境界,一种沽身自好、难得糊涂甚至可说大智若愚的境界。

4、不屈己、不干人——李白

盛唐时期,富庶繁荣的社会景象和文化氛围孕育了李白这位天才诗人壮阔的胸襟和不羁的气质,他在诗歌中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自信独立的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同时,盛唐士人大多还具有积极入仕、进取的人生态度,李白也怀揣着“济苍生”、“安社稷”的强烈愿望在求仕路上孜孜以求。但他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也不愿从军边塞博取功名;他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期望通过君臣际会、求仙访道、结交豪雄、干谒州郡长官而平步青云,以谋臣策士的身份位登宰辅。但这种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导致了他在现实人生中的不断失败。

天宝元年,玄宗诏令:“前资官及自身有儒学博通,文辞英秀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京。”李白以极高的诗情令他“名动京师”,顺理成章也在被征召之例。玄宗的征召,让李白以为终于盼来了“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一天,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发出了“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慨叹,自以为此次入京可以一展“辅弼天下”的宏愿,但实质上是“假其名而无所职”,以一些应景之作、酬唱之诗来“歌圣德、颂太平”以博得玄宗的欢心,此时的李白郁郁不得志。而此时的玄宗早已从之前励精图治、任贤选能的明君变成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馈君王,对于这样的君王,李白希望在政治上得到重用的理想不免落空,身欲退而功未成的尴尬将他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与苦痛之中。同时在尔虞我诈、权贵倾轧的宫庭生活中,李白因其率真个性备受排挤与谗毁,他也“自知不为亲近所容”,在经历了三年的宫庭生活后,弃官而去,再度四处漂流,过着一种无拘的生活。

“可怜一生负才华,白头到老未功名”,仕途上的一次次受挫没有改变李白追求自由、超脱潇洒的初衷与理想,“不屈己、不干人”的率真个性使得李白在政治上失意后仍然能安然自处。丰富的漫游经历、压抑的宫庭生活给李白提供了不同的生存求道空间,政治上一次次的失意没有磨灭他的才气、仙气、傲气,在追求——受挫——继续追求的人生历程中,在一次次的历练与蜕变中,诗人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穷而后工”,富贵权利只是暂时的辉煌,而不朽的才华才具长久的生命,政治上的一次次的窘困激发了诗人把“不屈己、不干人”的率真个性融入到了诗歌创作中,他以更高的创作热情写出了大量想像神奇、境界壮阔、情感炽烈、风格昂扬的优秀诗篇,节奏和旋律或激烈铿锵、或飘逸洒脱,这是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仿的节奏音调。诗人“不屈己、不干人”的率真个性在诗歌创作中得到了新的诠释。

三、对逆境英雄的再认识及带给我們的启示

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是众多历史文人的代表,他們在逆境中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或人生转向、或以悲壮决绝的方式明志。而纵观古今中外,逆境确实成就了众多伟人巨子,向我們展示了不同于顺境的英雄情结,他們在完成自我救赎与蜕变的过程中加深了人們对英雄的认识,也给我們应对逆境提供了种种借鉴。

逆境中的英雄情结,早已积淀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支,它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段段艰难的历程,也奠定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基石。

不可避免的人生逆境,让我們或彷徨、或失意、或悲伤、或消沉,但如果能正确认知逆境、坦然面对逆境、冷静分析逆境,在对逆境英雄的讴歌和传承中培养自己博大的胸怀,必能百炼成钢。

猜你喜欢

司马迁逆境屈原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端午思屈原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完形填空Ⅳ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