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一种教育管理运用
2013-02-01谢敏
谢敏
【摘要】博客可运用教育管理,在阐述博客的特性的基础上,对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研究,试图从中发现博客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博客;教育管理;运用
博客(Blog)作为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的新媒体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博客把名人平民化,同时也推进了草根文化出现的进程。现在,人们发现博客交流的优势,已把博客用于广告服务并已逐步成为官方媒体传播信息的渠道。目前,博客的运用范围还不够宽泛,博客还可运用教育教学管理。本文在阐述博客的特性的基础上,对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研究,试图从中发现博客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实际运用。
一、博客及其特征
博客一词在英文中译为“Blog或Blogger”,是weblog的简称,是web2.0的一种代表形式。它是指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日志、照片及对一些实时热点的评论等。它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时常更新的post构成,作者张贴的文章和照片都自动按日期排列,有种“日记仿真感”,所以博客又叫做“网络日志”。由于博客的及时性优于E-mail和BBS,并且信息保存性优于ICQ等网络媒体,所以成为越来越盛行的一种沟通工具。博客的革命性就在于操作的简便、形式的多样性,超越了以往各种网络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媒体使用的平民化。其次,从博客本身来说,博客具有的个人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特点,以及它的“零门槛进入”优势(即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1)零技术。博客的架构、编辑、上传和修改内容等极度简化,具有零技术含量的特点。2)零成本。申请博客网站如同申请免费邮箱一样,不需要任何经济成本,不需要雇人开发设计。3)零编辑。在博客领域,作者就是编辑,即时写作、即时发布,完全是一种“自由状态”。4)零形式。博客提供了自动、简单、明了的形式,使得作者只需简单选择形式的模板,而无须为形式耗费时间和精力。博客“四零特点”使博客在人力成本、经济成本、技术要求、言论限制等方面具有特定的优势,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博客运用于教育管理,具有可行性。
二、博客运用于教育管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在教育管理中,主要通过面对面教育、纸质通知管理、网络交流管理、手机短息管理等途径进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随着网络普及,网络管理在教育领域中得到深度的开发和利用,在网络管理开发和利用中,对于博客的思考、开发和运用,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试验、一定的研究和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博客运用于教育管理具有可行性。
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弹性理论以及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等重要理论参数,给研究博客运用于教育管理提供了合理性。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可以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手段通过意义建构而完成学习。博客是一种公共交流的平台,便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进行合作学习,得到一个理性批判的结果。博客中这种“合作、会话、重组”恰好符合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所以,博客运用于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次、“认知弹性理论”是由美国伊里洛斯大学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斯皮罗提出的。斯皮罗指出认知弹性就是指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知识,以便在情境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能够作出适宜的反应。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若能够适应环境的改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那就完成了知识的重组。博客运用于教育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对问题的情景设置来完成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构建,从而很好的完成知识的迁移和重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运用于教育管理也具有合理性。
再次、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教授1974年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内尔纽曼教授认为“随着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异常意见的个人数量的增加,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加上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扶持日益缺乏,产生了一个沉默的螺旋”。博客运用于教育教学颠覆了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解决了“沉默多数”的话语权问题。在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模式中,学生相信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的绝对权威也压抑了学生自由的天性,出现了一种趋同模式。学生若对教育存在异议、有独到见解或碰到困难时,有可能因为与教师面对面不善于表达或人际沟通而成为沉默的团体。博客出现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使“沉默多数”不再沉默,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组建自己的群体,通过共鸣而获得教师的关注和与教师进行对话。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博客运用于教育管理,具有合理性。
三、博客:一种教育管理运用
把博客技术运用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使博客成为教育管理的辅助工具,其表现如下:
1、积累教育资源,成为学习加油站
学生可把自己搜集到的与教育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整理后发布到博客上,老师亦可以将博客作为知识、信息的积累和管理工具,将与教育相关事件、文本、教案、课件、教育科学的最新动态,教育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有益的信息资源发布上去,进行集中储存,这个结构化的知识仓库就是学生、教师学习的加油站。
2、随时随地记录,体现过程性评价
博客能很好地适用于管理信息的交流和过程的记录,可随时记录下学生的成长经历、实践经历、学习成果,及时完整地反映学生真实的成长、学习过程和结果,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博客还可随时随地记下教育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如教师与学生的谈心、交流、指导,探讨教育的疑难问题,展示课题研究成果、记录管理过程的感想等、能对教师进行绩效监测。
3、通过协作学习,推动了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在共同目标和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取最大的个人、小组学习成果进行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博客有很多共享信息与资源,学生在博客上可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笔者曾采用博客进行教育研讨,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资源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大家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途径贴于博客,还就此积极热闹的讨论,使学生眼界开阔、思路清晰,这种隐性的心理攀比机制,激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通过深度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
博客具有交互性。博客是师生交流对话的平台,学生可以与教育管理者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它区别于传统面对面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浅表性、不平等性、形式化,表现出平等、方便、快捷、深入等特点。在博客中,教师可了解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通过博客,教师可与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答疑解惑,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真正实现师生深度交流,产生思想碰撞。
5、突破时空限制,使教育随时进行
博客拓展了传统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结构,突破时空限制,使教育管理可随时、随地点进行。在博客上,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单独留言提问,而教育者则可以利用工作之时或者工作之余上网回复问题,完全不受时空限制,保证了留言回复的时效性。同时,教育者也可以根据教育的需要,在博客上发布一些德育拓展方面的内容,让教育随时随地进行。
6、打破身份界限,实现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既包括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也包括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还包括培养、提高学生的民主和参与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博客能使教师、学生能够突破身份、地域等方面的界限,教师和学生可以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或共同参与某个教育课题的研究。另外,学生通过博客,可以找到风格各异,适合自己的教师和教学内容,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水平选择教师和学习内容,这样就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