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课本素材引导作文教学

2013-01-31

中学语文 2013年9期
关键词:郑伯秦伯秦师

张 宇

写作教学中我们主要围绕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体裁结构三方面进行训练。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选材组材的问题。高考作文基础等级要求包括中心明确、结构完整、符合文体要求等,发展等级要求作文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作文教学想取得成功,基础等级是必须具备的,如何实现发展等级?就是依靠选材组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立意再独特,结构再新颖,没有素材同样难以成功。当然素材的积累有很多方面,如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当下的焦点、热点事件等等,但我们恰恰忽略了最有价值的素材来源,即教材。以下我将就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中第二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具体谈一谈如何活用课本素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属于古代记叙散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首先我们按照人物的身份地位把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划分为两类,1.为人君:郑伯、秦伯、晋侯;2.为人臣:烛之武、佚之狐、子犯。为人君的都礼贤下士,为人臣的都忠君爱国,这是共性。因此礼贤下士的人君素材就是郑伯、秦伯、晋侯,同样忠君爱国的人臣素材就有烛之武、佚之狐、子犯。

其次从个人角度说,作为人君的郑伯正因为听取了佚之狐的进谏,面对烛之武的拒绝,不惜放下君王的脸面与威严,当面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才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机。因此郑伯适用立意于下面几个角度:

角度一、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的作文

秦、晋围郑,郑伯在如此强大的两国面前感到了亡国的危机。大夫佚之狐向郑伯进言说:“其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郑伯听从了他的意见,并很快和秦军达成共识,解了燃眉之急。如果郑伯在那危急时刻没有听取并采纳佚之狐的意见,那么也就不可能让秦国退兵,郑国的危机也就不会解除。因此要成为一个明智的君主,就必须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角度二、以“知错能改”为话题的作文

秦晋围郑,郑国存亡旦夕之间。佚之狐向郑王推荐烛之武。郑伯立即召见烛之武,当烛之武拒绝出使的时候,郑伯没有大发雷霆,而是深情地道歉,说“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如果没有这样深情地道歉,怎能没有郑国的灭亡?一个为国者需要的是大度,更需要知错能改的品德,这样才能造福于人民。

角度三、以“屈和伸”为话题的作文

秦晋围郑,郑无力招架。郑伯紧急召见大臣,佚之狐推荐了烛之武,但烛之武以年龄太大为由推脱了。但郑伯为了郑国的利益,不惜放下君王的脸面与威严,在烛之武面前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言辞恳切。烛之武被他的诚心打动了,最终出使,郑国化解了危机。

课文记叙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事情,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军,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质、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因此烛之武适用立意更多:

角度一、以“责任”为话题的作文

国危矣,烛之武带着“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的责任夜缒而出,在秦伯面前慷慨陈词,最终使秦伯退师。这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弱小的烛之武敢去见秦伯呢?这就是责任的力量。正是责任,才使他放下了与郑伯之间的怨恨;正是责任,才使他敢于冒着危险夜缒而出;也正是责任,才使他敢于去面对并说服强大的秦王。

角度二、以“换个角度看问题”为话题的作文

国危矣,烛之武在说服秦伯时,以退为进,他不去陈说郑国的安危,而是替秦国考虑,从秦国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一切,他的陈述让秦王不得不接受。换个角度看问题,不仅显示了烛之武机智的外交才华,也使之凭三寸不烂之舌保存了郑国。如果他当时不换个角度去劝说秦王,他能成功吗?秦王能派杞子、逢孙等帮助郑国守卫吗?晋师又何以能退?换个角度看问题,有如黑暗中的明灯,有如迷雾中的灯塔。

角度三、以“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为话题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角度四、以“才华与自信”为话题

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烛之武不劳一兵一卒,以一己之力退秦晋大军。他的潇洒来自他的自信,他的自信源于他的才华。当郑国被围之际,佚之狐显然缺乏自信,他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在关键时刻能被人记起,这说明烛之武虽然身居“圉正”,但他的才华应该是声明远播,得到大家的承认的。被郑伯召见时,他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话绝不是他的自谦,当然也不是他存心拒绝,他如果无意为之,是大可以不应召的,况且年岁也大了,正可以谎称病了什么的,何必要不辞辛劳呢?他应召而来了,说明他早已打定主意了。但他当然知道趁机发发牢骚,摆摆架子,一来无碍大局,二来也可以发泄心中多年的怨恨,说不定还能赢得郑伯的愧疚和自责。艺高人胆大,聪明的他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但这机会只属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徒有虚名不够自信的人是不敢这么“放肆”的。出使到秦军,见到秦穆公,烛之武面无惧色,娓娓道来,回顾历史,指出晋军言而无信,贪得无厌,对秦国忘恩负义;展望未来,若灭了郑,则肥了晋国,而无益于秦,而且晋壮大之后,必定会成为秦国的最大威胁。烛之武可谓是个口悬河汉、舌摇山岳的人,他的一番话可真是:说时石汉皆开眼,道破泥人也点头。红日朝升能夜出,黄河东逝可西流。烛之武的成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除了从人物角度找立意,还可以从立意方面说故事。如今的高考作文辨证思维成为了我们的终极追求,这一点恰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以2010年辽宁省高考语文作文“舍与得”为题,还是《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写作素材。这个故事可以这样说:秦晋两个大国联军,攻打小国郑国,兵临城下,情势危急。面对国家危难,烛之武放下少壮时没有受到重用的恩怨,夜缒而出,劝退秦师,瓦解了秦晋联军。正因为烛之武在危难时刻,能够舍弃个人的私仇,通过外交途径,运用智慧采用策略,才最终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维护了祖国的安全,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烛之武一味的追究郑伯用人的失误,不肯为郑伯所用,郑国会灭亡,烛之武又怎么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他的人生也就随之毁灭了。因此,人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学会舍与得。

同样也可以从郑伯等人的角度去论说舍与得,这就是辨证思维。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就《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谈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也就是活用课本素材问题,其中可能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其实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努力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郑伯秦伯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浅探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郑伯农文选》座谈会在京举行
反映今天的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在《郑伯农文选》座谈会上的即席讲话
浅谈中华诗词改革——致郑伯农名誉会长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顾中风主人 还会健身陪练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