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乳腺癌的CT诊断分析
2013-01-25王东
王 东
(山东费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 临沂 273499)
56例乳腺癌的CT诊断分析
王 东
(山东费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 临沂 273499)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16层螺旋CT机。对56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病灶较小者加作薄层扫描。结果 ①CT诊断率:42例乳腺癌CT诊断正确54例,诊断率为96%,误诊2例。②CT表现:乳腺肿块,显示肿块者41例,实性肿块36例,囊性肿块5例。肿块分叶有毛刺征者25例,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者31例;4例未显示肿块者表现为乳腺实质结构紊乱,乳管扩张;显示乳腺钙化者15例;皮肤增厚及收缩10例;腋窝或(和)内乳淋巴结肿大11例。结论 CT检查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乳腺癌;CT征象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通过各种检查手段早期及时正确的诊断乳腺癌已成为影像学工作者关注问题。而CT灌注成像能反映乳腺病变的血流特点,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为了提高乳腺癌的CT诊断水平,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5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56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本组56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41岁。肿瘤位于左乳34例、右乳22例,直径0.6~7cm。②病理检验结果:浸润性导管癌37例,浸润性小叶癌14例,导管内癌3例,髓样癌1例,小叶原位癌1例;腋窝淋巴结转移21例。本组56例均经手术治疗。③诊断标准:肿块边缘不规整,有分叶和毛刺;强化后CT 值平均升高45Hu 以上,无包膜;肿块内有沙砾状钙化;腋窝淋巴结境界欠光整,可有融合;肿块侵犯胸壁等。
1.2 方法
①检查使用检查设备为美国GE公司16层螺旋CT。技术条件为120kV层厚,120MA,1.8s。厚层10mm,层间距10mm。乳腺区为层厚5mm,层间距为5mm。②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上举置于头两侧,双侧乳房自然下垂,平静呼吸时扫描。在作胸部CT扫描的同时,行乳腺区薄扫,扫描范围自锁骨上区至乳房下缘。必要时薄层扫描。利用MPR多方位观察病变并测量CT值。③先平扫后增强,层厚、间距5mm,螺距1.375∶l。增强扫描时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碘对比剂80~100mL,注射速率3mL/s,于注射后35、60、150s扫描,每次扫描时间5~8s。
2 结 果
2.1 CT征象
①肿块:肿块最大径≥2cm 42例(71%)肿块最小径<2cm 6例,边界不清楚,密度高于周围正常组织,动态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影48例,86%),肿块形态边缘毛刺征32例57%。CT值达30~50Hu,强化后,肿块明显强化,CT值达70~105Hu,平均升高45Hu以上。钙化灶13例,为砂粒样钙化。皮肤局部受累31例55%,为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模糊。乳头内陷。粘连破坏2例,导管牵拉征3例,2例误诊为乳腺纤维瘤,肿块影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6例。病变部位:乳腺的外上象限32例,内上象限10例,乳晕区7例,外下象限4例,内下象限3例。②腋窝淋巴结CT表现:本组腋窝淋巴结转移31例,其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1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28例,彗星尾征9例。合并胸骨旁淋巴结转移9例。③肺部CT表现:本组发现肺部转移结节3例,予以辅助化疗后CT复查显示转移灶消失。④29例行增强扫描,其中明显均匀强化26例。病灶血运增加12例,表现为肿块边缘血管增多、增粗、迂曲,病变侧静脉直径与对侧比>1。⑤本组CT误诊为乳腺癌的2例小叶增生,CT平扫均表现为边缘显示不清晰,分叶和毛刺均不明显,增强后未见明显异常强化。
2.2 术后病理诊断
浸润性导管癌29例,腺癌24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多发性腺癌1例。
3 讨 论
乳腺癌的发病率已居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影像学检查在乳腺癌的检出、定性诊断和临床分期以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非常快的扫描速度和极高的时间分辨率,并且可以进行横断面扫描,空间定位准确,在疾病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T增强扫描后对隐性或细小的乳腺癌提高检出率,还可以鉴别肿块的良性与恶性,又能进行详细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研究,特别是直接征象的分析已广泛用于临床[1-5]。
3.1 乳腺癌CT征象
①直接征象: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锐利,肿块密度均匀致密,或者边缘凹凸不平或出现深浅不同的陷沟,密度不均匀,也可呈刺状,以肿瘤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出根粗尖细的毛刺状致密影,毛刺的长、短、粗、细、多、少有所不同。称为“星形病变”。②间接征象:恶性钙化、乳头回缩、厚皮征、非对称性静脉影增粗增多、非对称性局限性密度增高影、非对称性导管增粗影、淋巴管塔尖征及腋部淋巴结的估计。
3.2 钙化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CT显示钙化敏感度高,癌细胞的坏死、癌细胞本身的代谢、乳腺内组织坏死后引起的钙盐沉着等因素可出现钙化的现象。尤其是薄层扫描和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钙化灶的形态和分布特征。乳腺癌钙化发生率较高,分布较为集中,本组病例钙化灶13例,为砂粒样钙化,CT表现为针尖样、条索状或混合型钙化。特别是小钙化,无论钙化群中有无肿块都应高度重视,以免漏诊。
3.3 CT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①CT扫描易于发现乳腺肿块,扫描的范围较宽,接收信息容量也多,既能清楚地显示解剖的结构,也可将周边邻近胸壁侧深部的肿块和淋巴结也能显示出,特别是对毛刺征,皮肤浸润及胸壁粘连与否的观察更清晰。因此乳腺癌术前应作常规检查。②乳腺癌多为富血管肿瘤,CT增强扫描能显示癌肿血供分布特征。③乳腺癌分期:通过CT扫描可根据有无腋窝及内乳淋巴结转移、肿块侵犯的范围、有无肺内转移灶,作为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④手术定位:近年来在临床针对其他检查未能发现的隐匿性病灶患者,常采用CT定位,指导手术的病例越来越多。
3.4 误诊分析
误诊原因首先是病灶缺乏特征性CT 表现;也与医生对乳腺癌的CT诊断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常见肿块形乳癌应与纤维瘤鉴别,纤维瘤CT征象为密度均匀,边缘光整,无毛刺,皮肤增厚,乳头凹陷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特点是强化后CT值平均升高30Hu,一般不超过40Hu,而乳腺癌CT值平均升高45Hu。值得重视的是遇到乳腺呈囊性肿块或CT表现实质结构紊乱、乳管扩张者不能轻易排除乳腺癌的可能。必要时可结合超声检查和穿刺或活检,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本组术前CT诊断正确率为96%,2例误诊,其中1例CT表现为囊性肿块;另1例CT未显示肿块,仅表现为乳腺实结构紊乱。
总之,CT在乳腺癌诊断中能够很好的显示出癌灶,还可以比较准确地检测判断出癌灶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一次检查中,能够同时检查和观测出前哨淋巴结及肺部的情况。从而对乳腺癌手术方式提供更加有意义的指导。
[1] 李坤成,孙泽民.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75.
[2]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626.
[3] 钱民,黄淑馨,段承祥.乳腺肿块的动态-.扫描[J].临床放射学杂志,1977,16(4):217.
[4] 张立萍,张红,马艳红,等.CT对乳腺癌诊断的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6):439-440.
[5] 韩鸿宾,刘兴弟,谢敬霞.乳腺疾病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27-31.
R737.9
B
1671-8194(2013)21-02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