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化浊”入手浅述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

2013-01-24胡晓洁宗寿健王兴臣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9期
关键词:血脉津液先兆

胡晓洁 宗寿健 王兴臣△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缺血性中风是复发率、致残率、致死率均高的常见疾病,一旦罹患,防残、防复发、防致死就成为主要矛盾。“血浊”作为贯穿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是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1 中风先兆是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临床切入点

中风先兆是未发生中风而临床出现一些需要引起中风警觉的症状。刘完素指出,出现中风先兆后“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0%的缺血性中风患者有中风先兆史,约1/3的中风先兆患者将发展为中风[1]。缺血性中风存活者6个月内复发率为8.8%,5年内为25%,且预后比首次中风更差,是病死、致残、痴呆的主要原因[2]。可见,对已表现出了中风先兆和有中风经历的患者,若能见微知著,通过寻找中风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预防中风发生与复发,是二级预防的临床切入点。

2 中风成因是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理论依据

中风之证,《内经》谓之“薄厥、偏枯”,至《金匮要略》,“内虚邪中”的“外风”理论正式确立。唐宋至明清,“内风”致病的观点日趋形成[4]。近年来,随着对中风研究的不断深入,血浊“作为病理现象,已成共识”[4],并被认为“是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5],“是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基础”[4]。“血浊是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基础”理论的形成,为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精神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血浊的产生”[5-6]理论,指出了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必求之“本”。

2.1 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受到污染是血浊形成的外在因素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水谷之精,伴随现代化生活,水谷受污染的程度相当严重,农药、化肥及食品中超标使用添加剂,重金属、放射物等残留在饮食水谷中,弥漫空气中,受到污染的“水谷之精”和“清气”,已不是生理意义上的水谷之精和清气,里面掺杂了诸多有害污染物,如此“水谷之精”为血浊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天之清气吸入肺中的污浊邪气,扰乱脏腑气机,则直接参与血浊生成。

2.2 肾阴肾阳失调、升清降浊功能失司是血浊形成的内在因素 肾为水脏,主人体水液。肾阴阳平衡,则分别清浊、升清降浊。津血同源,津液渗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则化生为津液。肾阴肾阳失调,肾气难以生发,其分别清浊、升清降浊的功能失司,津液中的“浊”可与津液一同渗入血脉之中,诚如《脉因证治·痈疽》所云“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之为浊”,血液中的“浊”也可渗入津液之中。若肾阴肾阳协调平衡,肾主升清降浊的功能正常,化去津液中的“浊”,也就化去了血液中的“浊”,可谓一清俱清,一浊俱浊。

2.3 血浊导致的气机逆乱血脉败伤是缺血性中风与复中的重要因素 中风患者发病与复中,与其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直接相关,“血浊”所致气机逆乱血脉败伤则是缺血性中风与复中的重要原始病因。生理状态下,血循脉而周流全身,以营养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若“失却其正常的清纯状态”[7],则在体内产生痰、瘀、毒等诸多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反过来影响气机,使人体气机更加紊乱,及心则伤脉伤神,经脉受伤壅塞,运血失常;在肝则疏泄异常,不能调节全身气机,《素问·调经论》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及肺,则治节不主难朝百脉,肺气壅塞,不能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和助心行血,导致心血运行不畅,血脉瘀滞;及脾则运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水液内停,产生痰饮。

血因浊而伤,失其正常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扰乱脏腑气机,而含“浊”血液营养缺失,濡养困难,代谢维艰,细弱络脉失养毒浸,犹工业废水浇树,细根先痿,络脉活性逐渐变差,功能渐弱,脉随浊伤。浊邪客于血中,血脉败伤,虽能引起阴阳气血不调而出现脏腑功能异常及四肢百骸的渐进性损伤,然脑为清灵高贵的奇恒之腑,真气之所聚,元神之府,乃诸神理事之所,最敏感、最脆弱之处。浊邪稍犯,则元神受扰,可见心神不宁,失眠多梦,易惊易恐,记忆力减退。浊邪加重,血脉稍伤,脑浊不清,元神紊乱,可见记忆力减退加剧,思维迟钝,甚至痴呆,或注意力不集中、语言不利、行动不稳、头痛头晕、四肢无力,耳鸣目眩。浊重客久,血脉败伤,血败形伤,府损神惊,神府皆乱,脑络不通,机关失灵,可见偏身麻木、口眼歪斜、一过性性失明,或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中风之症。经过治疗,病情虽趋稳定,但血中残浊、残瘀、痰浊、毒邪未净,留于脑髓络脉,则脑气欲复未复,留于脏腑络脉,则脏气欲平未平,气血虽顺而未畅,浊血虽化而未清,上下气化及水谷精微代谢受阻,脑之血液循环不畅,血脉败伤的状况继续存在,中风随时有复起之势,如遇情志刺激、劳倦过甚、跌扑外伤或受风寒刺激、暑湿困扰,皆可引致复中[8]。

3 化浊行血与强肾并举是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之有效方法

“血浊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及时效地防治血浊是提高缺血性卒中疗效的重要途径”[5]。可采用清化通利之法,使用扶正、化痰、活血、解毒之品,除去血中之浊以通畅经脉。其基本治疗方剂选化浊行血汤(路路通、虎杖、荷叶、焦山楂、决明子、赤芍、酒大黄、何首乌、制水蛭)加减。对有缺血性卒中经历的患者进行预防当化浊兼顾强肾。缺血性中风发生后,通过治疗,病情虽有所好转,正气大虚,但血浊仍是主要矛盾,当通过辨证,在采用清化通利之法的同时补益正气,可予以化浊行血汤加地黄、枸杞之类填补真阴,化浊固本。对有中风先兆的患者以化浊与强肾并重。从中风先兆至中风发病这段时间人体正气尚足,此时血浊的矛盾尚不突出,当化浊与强肾并重,予化浊行血汤加熟地黄、杜仲、菟丝子等强肾之品,在清化血中现有之浊的同时,通过强肾使机体恢复化浊功能。

另外,加强锻炼、注意饮食、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对化浊强肾也十分重要。

4 结语

血浊的产生,是机体不能化解由环境、精神、生活习惯等造成的致病因素的结果[9],不仅催生了痰、瘀、毒等新的致病因素,同时导致了气血逆乱,使血脉俱伤,脉伤犹如河道底淤堤危,血浊犹如河水杂物相夹,易堵易溃,河堵则下游水缺,脉堵则血不濡养,堤溃则水泛成灾,脉裂则血溢为病,准确地辨知血浊,从清化血浊入手,辨证用药,可以有效阻断缺血性中风的进一步恶化,逆转缺血性中风的进程。

[1]Wiebers DO,Valery LF,Robert DJ.脑卒中手册[M].李海峰,张勇,潘旭东,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7.

[2]陈子睿,万沁清.“治未病”思想是防治缺血性卒中的精髓[J].长存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244-246.

[3]孟志富.辨治与预防中风先兆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0,13(9):33-34.

[4]王兴臣.论血浊与缺血性卒中[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373-374.

[5]王新陆.论“血浊”与“治未病”[J].天津中医药,2008,25(3):177-180.

[6]王新陆.论血浊与脑病[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9):579-582.

[7]于丽红,王兴臣.构架中医血浊理论体系以早期有效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J].天津中医药,2011,28(6):472-474.

[8]任继学.伏邪探微[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1):4-7.

[9]韩萍,周永红.血浊致病理论初探[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457-459.

猜你喜欢

血脉津液先兆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松龄血脉康胶囊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张家界: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新的篇章
警惕!这8种梦境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先兆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先兆流产,别害怕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