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肝着”、“肾着”二病的证治浅析
2013-01-24王松耀
王松耀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漯河 462002)
“肝着”、“肾着”二病均出《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仲师对其证治都作了精辟的论述。根据家父王箴三主任中医师多年的临床与教学,结合临床辨证施治。本方试就仲景组方的辨证思想略述管见,以益于经方的临床应用。
1 肝 着
1.1 证治浅析 原文: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旋复花汤方: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旋覆花汤中新绛,有医家认为是绯,将已染成大赤色丝织品的大红帽帏作新绛使用(有谓以苏木、红花汁或茜草染成者)。而陶弘景则称绛茜草,新绛则为新之茜草,以上新绛用法可作参考。尤在泾指出“肝脏气血瘀滞着而不行,故名肝着”。因此,“肝着”既是病名,也提示出其病名和症状。由于肝性喜调达主疏泄,肝脉布胁络胸,因肝经受邪疏泄无权,其经脉瘀滞着而不行,初起必见胸胁痞满不舒,甚则胀痛、刺痛,严重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能使气机舒畅、气畅血行,郁滞可消缓,则痞满诸证也觉减轻,所以仲师“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一句,非常逼真地描绘了经脉气血郁滞所致的症状。盖气血得热则行,遇寒则滞,本病初起尚属轻浅,在气分之时,饮热可使气机通行,故仲师又用先未苦时,但欲饮热以描述之,及其既成,则经脉凝滞,纵然饮热己无济于事,当以旋复花汤主之。方中:旋覆花重用为主,下气散结,善通肝经而行滞;葱量轻为辅,功通阳气而散结;新绛少许,协调诸药,可活血化瘀通络力更强。以上三味合用,共奏行气活血通阳化瘀散结之功,肝着之病,焉有不愈之理。旋覆花汤为治络瘀肝着要方。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愈“胸任重物”、陶葆荪用通窍活血汤治愈“常欲人足蹈其胸”的验案,叶天士治胁痛擅长用辛温通络,温柔通补,辛泄通瘀诸法取效,都是在本方用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1]。
1.2 医案举例 李某,女性,62岁,退休,胃及右上腹窜痛6年。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2],身瘦体弱,善太气,饮食减少求治。初诊:其胸上闷跳,两胸胁作窜痛,以手捶其胸,则稍舒,遇气加重,善太气,喜按,有时喜热饮。肝着之候也。旋覆花20 g(布包),新绛(茜草)15 g,葱6(葱白)根。初次煎服,早晚分2次服之。二诊:服上方胸上闷跳,两胸胁作窜痛,手捶其胸之证减轻,仍有时喜热饮,大便曾畅解数次肾区部微冷湿,照前方加味治之。旋覆花15 g(布包),新绛(茜草)15 g,葱6(葱白)根,干姜12 g,炒枳实10 g,龙胆草13 g,青皮10 g。3 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之。以后据病情始终以旋覆花汤为主,或配合枳术丸、栝蒌薤白汤等,计十二诊,肝着痊愈。
2 肾 着
2.1 证治浅析 原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姜苓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金匮要略心典》指出“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者”。因腰为肾之外府,腰部感受寒湿,寒湿痹着于腰部,留着而不去所导致的病证,故称之谓肾着。据原文已提示出肾着的成因和证治。如“其人身体重,腰中冷”,指出了其症状,由于腰部感受寒湿,阳气痹着而不行。“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腹重如带五千钱”等,此形容腰部既冷且重。“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乃为辨证说明内脏无其他病变。“病属下焦”是说寒湿畄着躯体下部,肾之外府腰部。在治法上,因病不在肾之本脏,所以仲师不投温肾之品,而只使其在经之寒去湿除,则肾着可愈。方中:重用干姜配甘草(应当炙甘草)温中散寒,重用茯苓伍白术健脾除湿,故本方又名肾着汤。故后世医家用甘姜苓术汤治疗呕吐腹泻,妊娠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病证,属于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为本方临床的发展应用。
2.2 医案举例 李某,女性,50岁,许昌县农场工人,2010年9月26日初诊。该患于2009年因夏季雨淋后,出现腰腿冷痛,白带多,经治症状减轻。近因每遇天气多雨潮湿,而身体沉重,腰部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如带五千钱”,口不渴,二便正常,脉沉,舌质淡红苔白滑。此肾着证也。即:类似西医诊为断腰肌纤维炎[1]。寒湿痹着腰部,阳气不行。治宜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为治,拟用肾着汤。白术30 g,茯苓30 g,甘草10 g,干姜30 g,清水3 碗煎至1 碗温服,连服3 剂。此证经6 诊后,服药19 剂。后方中,尚加有杜仲、狗脊、桂枝等,病情转好。
总之,肝着病为肝经气郁血滞、阳气痹结所致,故用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后世通络逐瘀的许多治法即源出本方;肾着病为阳气不行,寒湿留着肾之外府所致,故用甘姜苓术汤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综上所述,可见《金匮要略》中肝着病、肾着病,张仲景辨证准确,立法严谨,以常达变。而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基本点,从而有效地指导着一切杂病的临床实践。故被誉为医方之祖,治疗杂病的典籍。千年前的《金匮要略》,仍对我们有这么大的指导作用,说明我们还应不断加强对中医经典的刻苦学习。特别应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地学习、不停地思考,便能不断地提高。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7-258,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