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北斗信仰对中医发展的影响*

2013-01-24刘晓辉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9期
关键词:化生天枢中医学

刘晓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北斗信仰是我国古代人民认为北斗是宇宙化生的中心,主载万物的生杀,具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古人认为北斗藏布元气、生杀万物的观念对中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医的许多理论、实践皆与此种观念有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北斗信仰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中国古代的北斗七星信仰

1.1 北斗七星与观象授时 北斗即北斗星,据《史记》引《春秋运斗枢》云“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杓),合而为斗”。即今日所称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七颗星。先民把它们联系起来想象为舀酒的器具,即斗,故称北斗星。然而,北斗在上古可能包括更多星数,位置、形状与现在不同。中医文献中就保留有北斗九星的古老说法,《素问》“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王冰注曰“上古九星悬朗,五运齐宣,中古标星藏匿,故计星之见者七焉”。竺可桢认为“距今三千六百年以迄六千年前包括左右枢为北极星时代在内,在黄河流域之纬度,此北斗九星,可以常见不隐,终年照耀地平线上”[1]。北斗在上古为九星,后因岁差,有两颗星隐匿不见,北斗七星一说遂流行。由于北斗星的斗柄随着不同的季节而转移,看起来整个天体都是围绕着它和北极星而转动的,因此先民便通过观察其位置变化来辨别季节。另外北斗在上古时代曾与天极十分靠近,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从黄河流域一带观测,北斗离北极很近,终年常显不隐,是当时人们观象授时的重要标准星,观斗杓所指以定节候,十分方便明了[2]。现存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 则记述了对初昏斗柄的观测以定时节“正月初昏……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等。《鹖冠子·环流》则记载得更为清晰明了,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3],《淮南子·天文训》云“斗杓为小岁,正月建寅,月从左行十二辰……帝张思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正是因为北斗星在“观象授时”中的重要作用,使其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才成为了古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1.2 北斗七星与元气的开闭收放 先民将北斗与北极星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称为“斗极”,化生天地之元气皆聚于北斗之中,北斗按八节布藏生气,万物生息繁衍皆与此元气相关,故又称之为“元斗”。周秦时代的宇宙论中非常注重北斗元气的生化万物的作用。斗极处于星空旋转运动的中心,群星围绕其周围而旋转不休,因此古人认为北斗是整个宇宙的主宰。“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后汉书·李固传》)。所以古人以北斗斗杓周旋四个指向来厘定季节,因此把北斗视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似乎都随北斗的指向变化而来临。这主要是古人通过北斗的运动情况判断斗中元气的开闭收放。随着阴阳学说的兴起,古人又将斗杓的运动变化解释万物的阴阳消长:“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阴气极则北至北极,下至黄泉,故不可以凿地穿井。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阳气极则南至南极,上至朱天,故不可以夷丘上屋。万物蕃息,五谷兆长,故曰德在野”(《淮南子·天文训》)。“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所以古人相信北斗的斗杓在不同节候的指向能够指示出世间阴气与阳气变化的状态,从而决定世间万物的兴衰生死。可见古人认为北斗是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而进一步将这种观念推衍为一种以北斗为中心的盖天说宇宙论,并将这种宇宙论模式运用于解释自然、政治、军事、社会甚至是人的福禄祸害、寿夭刚柔等的变化,这种以北斗为万物化生中心的宇宙论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古代的思想文化。对中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北斗信仰对中医学的影响

2.1 北斗信仰对中医“八风”概念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是导致疾病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黄帝内经》详细列述了八种可以致病之风的名称及其致病的症状,如《灵枢·九宫八风》载“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太一”现多指北极星,而在古代时,太一就是指的北斗。汉代式盘天盘中央有的写太一,而双古堆汉墓式盘,天盘中央写“招摇”(北斗)而非太一,所以汉代二者可互代[4]。况且太一(小熊座β 星)离北极太近,行动不明显,以其方位考察节候不容易,故当时人虽称太一,实以北斗代行其职务[5]。太一所居之宫,即斗杓所在之向所来之风为实风,相反方向的风是虚风。根据《灵枢·九宫八风》的记载,实风可以长养万物,而虚风则伤害万物。太一所在之八宫《灵枢》作“叶蛰”、“天留”、“仓门”、“阴洛”、“天宫”、“玄委”、“仓果”、“新洛”,双古堆式盘作“汁蛰”、“天留”、“苍门”、“阴洛”、“上天”、“玄委”、“仓果”、“新洛”。二者大致相同,文献与文物互证,说明《灵枢》所保留的“太一”至少是汉代或更早的观念[6]。太一所居之宫,即斗杓所在之向所来之风为实风,相反方向的风是虚风。实风养万物,虚风伤万物。

2.2 北斗信仰对中医“门户”概念的影响 开、合、枢是以门户为背景的三个相关概念,是对门户运动的完整描述[7]。门户概念引人中医学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灵枢·根结篇》载“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所以开、合、枢是中医学的门户概念,关系到人体本身及其与天地的协调,影响着阴阳之气的出入升降。中医学认为开、合、枢发生障碍必然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升降出入紊乱,从而成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所以,调理所谓“生长之门”的开、合、枢使其作用恢复正常,就成为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但是这个与“四时阴阳”密切相关的“生长之门”具体所指究竟是何物? 有学者认为[4]《老子》 所言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解读它们的一个重点就是以天心北斗为化生中心的周秦两汉宇宙观。万物皆从北斗所布散的生气中化生出来,它是宇宙秩序之根本、天下群生之渊源。究其根本,这种观念源自北斗藏布生气,化生万物的古老宇宙观,后来被老子描绘为“众妙之门”、“玄牝之门”。笔者认为,《黄帝内经》所说的“生长之门”,与《道德经》所称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相同,应该就是指的北斗。在北斗布发生气、化生万物的观念中,北斗处于万事万物化生的中心,是天下万物之本,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象思维的影响下,古人把北斗想象成一个大门,大门有枢机(门轴)、有开合,而门的开合影响着生气的收放,这种开合是有节律的,主载万物的生杀;在天人相应的观念下,北斗信仰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医学领域,人们利用相关的知识,对人体的健康维护与疾病的治疗开始抽象出开、合、枢的概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2.3 北斗信仰对北斗配穴的影响 元·窦汉卿所著《标幽赋》载“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论及北斗七星配穴在毫针针法中的奥微之处。有学者[8]认为,北斗配穴即仿北斗七星中天璇、天枢星之连线指向北天极北极星之天象来取穴:先取人体前胸任脉的璇玑穴、腹部胃经的天枢穴,最后取足底肾经之涌泉穴。由璇玑、一侧天枢组成的连线可直指同侧涌泉穴。若仅取单侧,先取璇玑,再取同侧天枢,最后取同侧涌泉;若取双侧,先取璇玑,再取双侧天枢、双侧涌泉。若针刺时恰逢春三月,又仅针刺左半身单侧,可加配腹左侧脾经之大横穴,夏三月配脐上任脉之下脘、中脘穴,秋三月配腹右侧天枢、大横穴,冬三月配脐下任脉之气海、关元穴,以此为斗柄;若针刺双侧,因双侧天枢已针刺,春或秋三月则仅配加左右侧之大横穴,夏冬两季所配穴位则和针刺单侧时相同。并认为而腹脐两侧之天枢、大横穴,脐上之下脘、中脘穴,脐下之气海、关元穴,虽难以直接比附北斗七星斗柄中的玉衡、开阳、摇光之星,但却暗藏有斗柄之象,操作者可参照斗柄四季指向规律,在腹部按季节循五行生克来补泻配用。以上北斗配穴可用于治疗气短气喘、消化不良所致失眠及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诸多疾患。

3 结论

综上所述,古代的北斗信仰以北斗为化生中心,主宰万物生杀的古老观念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医学之所以受到北斗信仰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古代“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的观念。《素问·宝命全形论》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柜·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认为人体和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整体的、统一的规律。《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指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认为观察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不能仅仅孤立地着眼于机体本身,而应看到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有机联系。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北斗信仰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就自然发生了。

[1]竺可桢.竺可桢文集·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34.

[2]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四册第五编《天文测算》[M].台湾:台湾明文书局,1987:3.

[3]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76.

[4]韦兵.道教与北斗生杀观念[J].宗教学研究,2005,24(2):135-139.

[5]钱宝琮.太一考[J].燕京学报,1932,(12):35.

[6]李学勤.《九宫八风》及九宫式盘[M].古文献论丛,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35-243.

[7]刘力红.论开合枢机理在《伤寒论》中的运用[J].广西中医药,1992,15(1):29-31.

[8]向谊.北斗配穴应用[J].中国针灸,2012,32(9):836-836.

猜你喜欢

化生天枢中医学
胃黏膜肠化生的处理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尊敬
尊 敬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长寿名穴保健康
西洋参防护放疗旁效应损伤的中医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