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CT 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2013-01-23崔军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就诊者侧脑室脑室

崔军胜

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南阳 473058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临床少见的一种生长于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小细胞神经元肿瘤,多见于20~3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率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的0.2%左右[1]。由于中枢神经细胞瘤病理学、组织学特点和预后有别于其他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且大多数患者无定位体征,故术前诊断尤为关键。笔者收集、整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CT、MRI影像学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09-01—2012-10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学资料,1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经手术病理学和组织学证实,男10例,女9例;年龄19~39岁,平均(25.3±4.4)岁;病程1~35个月,平均(11.6±6.7)个月;因头痛、呕吐或视物模糊等颅内高压就诊者12例,因耳鸣或平衡障碍就诊者4例,因行为异常和反应迟钝就诊者2例,因癫发作就诊者1例。行影像学检查时,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视盘水肿,其中5例伴不同程度眼底渗血。

1.2检查方法(1)CT扫描:嘱咐患者取仰卧位,采用GE公司4排螺旋CT自颅底至颅顶扫描,设置电压120kv,电流210mA,FOV为(30×30)cm~(40×40)cm,层厚×层间距为10mm×10mm,矩阵512×512,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1.5~2.0mL/kg非离子造影剂,设定速率为3mL/s。(2)MRI扫描:采用 Gesigna 1.0T扫描机,以SET1WI和FSET2WI,行矢状位、轴位及冠状位多方位成像,设置参数SE序列T1WI:TR400~440ms,TE9~14ms;FSE序列T2WI:TR 2 800~4 000ms,TE98~110ms,层间距2 mm,层厚4~6mm,同时行常规剂量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CT表现本研究共9例中枢神经细胞肿瘤行CT检查,肿瘤均位于侧脑室内接近Monro孔,以侧脑室透明隔与广基底分界不清或相连,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的大体积和不规则形状的肿块,一般界限清楚。9例中枢神经细胞肿瘤患者均可见到大小不均匀的多发囊性变,其中7例见斑点状钙化灶或片状钙化灶,5例侵及单侧或双侧脑室侧壁,能见到模糊的牵拉的条索状肿瘤组织,同侧脑室扩大者5例,双侧脑室扩大者3例,表现为中度梗死性脑积水样改变。本研究7例中枢神经细胞肿瘤患者行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

2.2 MRI表现本研究1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均行MRI扫描,显示肿瘤均位于侧脑室透明隔接近Monro孔;以透明隔与宽基底相连;位于左侧脑室8例,右侧脑室11例。肿瘤侵犯到对侧脑室者8例,侵入到第三脑室者4例;肿瘤边界相对清楚,呈现不规则团块。12例肿瘤团块以实性成分为主,T1WI呈现低信号或稍低信号,而T2WI呈现不均匀的等或高信号;7例肿瘤团块以囊性成分为主,呈现更长T1、T2信号。肿瘤体内见不规则斑片状短T1出血信号4例,肿瘤体内及周边见迂曲条状血管影像5例,同侧脑室扩大明显者9例,双侧脑室扩大明显者4例。肿瘤侵犯胼胝体明显者11例,胼胝体和侧脑室顶在矢状位和冠状位呈丝条状或网状下垂的肿瘤组织征象,而在轴位肿瘤侵犯单侧或双侧脑室侧壁明显者9例,其中牵拉样条索状征象7例。增强扫描呈现轻中度强化4例,其余15例明显强化后,条索状图像更为清楚。

3 讨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由Hassoun等首次提出的少见神经元性良性肿瘤[2],发病部位常发生在侧脑室体前部,多附着于或邻近透明隔,同时与(或)室间孔关系紧密,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非特异性颅内压增高等梗死性脑积水症状,部分患者感觉异常、耳鸣或平衡障碍,电镜下肿瘤组织细胞大小不等,细胞核呈现圆形或略分叶状,染色者呈现细胞颗粒状,细胞学特征由致密纤维基质组成无细胞区,肿瘤组织本身生长缓慢,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神经元标记物突触素(SYN)阳性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为特异性诊断指标[3],临床预后多良好。

CT平扫显示肿瘤呈现混杂密度,常见等密度和稍高密度合并钙化及低密度坏死、囊变区,而增强扫描呈现轻中度增强,强化不均匀,可能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组织内部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等关系密切[4],与本研究7例见斑点状钙化灶或片状钙化灶等基本一致。MRI在检查中枢神经细胞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确定肿瘤形态、肿瘤部位和病变范围,尤其在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时,能够显示肿瘤与侧脑室壁及透明隔的关系。不规则的肿瘤形态多呈土豆状,也是特征性表现之一。肿瘤坏死或囊性部分T1、长T2信号更长,实性部分T1WI呈现不均匀等低信号和T2WI呈现不均匀等高信号;出血或钙化等有特征性信号呈现;增强扫描呈现较明显强化。因此,小体积肿瘤根据肿瘤发病部位和多发大小不等的钙化、出血或囊变等特征性表现,可高度怀疑中枢神经细胞瘤,而大体积肿瘤根据侵及部位和瘤体组织征象进行进一步确诊[5]。

综上所述,作为临床少见的小细胞神经元肿瘤,中枢神经细胞瘤经CT、MRI扫描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CT可明确肿瘤位置和显示钙化,而MRI可了解肿瘤起源、范围和囊变等情况,结合病史、发病年龄、肿瘤位置和临床经验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1]何晓鹏,欧光乾,韩福刚,等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诊断与鉴别诊断[J].重庆医学,2011,40(13):1 275-1 277.

[2]宋海乔,黄丽娜,黄咏文 .中枢神经细胞瘤CT、MRI对比分析及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54-55.

[3]祁佩红,李四保,薛鹏,等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基础[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1):42-43.

[4]刘斯平,张宗军,卢光明,等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5):343-345.

[5]祁佩红,李四保,李永丽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与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7):7-9.

猜你喜欢

就诊者侧脑室脑室
北京市社区居民持续频繁就诊现状分析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护理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研究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2017年—2019年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哨点HI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孤立性侧脑室不对称妊娠结局
胎儿不同程度侧脑室增宽的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
147例侧脑室增宽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