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观察
2013-01-23刘飞
刘飞
T2DM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发病机制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肠促胰素分泌异常等。治疗除安全降糖外,减轻胰岛素抵抗及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尤为重要。利拉鲁肽可显著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进程,其促胰岛素分泌呈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避免了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疗效确切、降糖持久,同时具有减轻体重等多种降糖外效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01~2013.04于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超重T2DM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6.5±5.5)岁,病程(4.5±1.5)年,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BMI(32.5 ±2.6)kg/m2,腰围(110 ±10.3)cm,予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干预,其中6例单纯应用二甲双胍(2.0 g/d)、14例应用二甲双胍(2.0 g/d)同时配合不同剂量胰岛素,但血糖控制不佳,HbA1c(10.2±1.5)%。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损害,无感染,无电解质紊乱及胰腺炎,无糖尿病肾病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原有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起始剂量0.6 mg/d,若无胃肠道反应,1周后加量至1.2 mg/d,疗程3个月。应用罗氏Advantage血糖仪测定指尖血糖。并记录有无不良反应和低血糖的发生。3个月后复查HbA1c及C肽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效果分析 患者治疗后 FPG、2hPG、HbA1c、BMI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C肽水平有所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14例应用胰岛素的患者胰岛素用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有8例停用胰岛素。
2.2 安全性 9例患者初始用药时出现轻微恶心症状,随着时间延长,恶心症状均有所改善,无严重低血糖发生,出现轻微低血糖2例(血糖3.5~3.9 mmol/L),均发生于同时应用胰岛素的患者,进食后症状缓解,血糖恢复正常,分析低血糖原因可能与胰岛素减量不及时相关。
3 讨论
GLP-1是一种内源性肠促胰岛素激素,能促进胰腺β细胞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地分泌胰岛素。利拉鲁肽是一种人GLP-1长效类似物,与人GLP-1具有97%的序列同源性[1],其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及控制体重等降糖外效应,具体机制如下:①降糖机制:a.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b.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抑制糖原异生,减少肝糖输出,有效降低空腹高血糖;c.增强中枢性饱食感及延迟胃排空,导致主动进食量减少而降低血糖。②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直接激活胰岛β细胞膜上的GLP21受体,通过信号转导提高β细胞质量,促进β细胞增殖分化,减少β细胞凋亡。③抑制食欲,减轻体重:激活下丘脑食欲中枢的GLP21受体,减少饥饿感,增加饱食感,减少进食量。激活胃壁GLP21受体,调节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作用,延长胃排空,减少食欲和主动进食[2]。
低血糖事件:GLP-1降血糖呈葡萄糖浓度依赖模式,即在高血糖环境中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发挥作用,而在低血糖环境中并不起效;故GLP-1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
利拉鲁肽与其他降糖药不同,不仅能通过多种途径控制血糖,还能促进β细胞增殖,抑制β细胞凋亡。在糖尿病前期及早期应用,不仅能有效的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发生,还可逆转β细胞功能衰退,降低T2DM的发生率[3]。本研究显示:胰岛功能轻度受损的肥胖T2DM患者应用利拉鲁肽既降糖又降低体重,减少胰岛素用量,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1] 胡仁明,李洪超.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复合终点评价.中华糖尿病杂志,2010(8):303-305.
[2] 杜燕京,封宇飞,傅得兴.利拉鲁肽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10,10(23):2115-2119.
[3] 蔡德海,宋光明.利拉鲁肽人GLP-1类似物2型糖尿病的新疗法.河北医学,2010,2(2):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