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2013-01-22夏光欣
夏光欣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选取在2012年3月~2013年10月的80例患者, 对因其他疾病而引起的肾脏病变已进行了排除并且都已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 在此8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45例和35例, 其病程为6~12年, 且其年龄在36~66岁, 其平均年龄为51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排除标准 继发性高血压;排除其他微血管病变;伴有其他泌尿系感染。
1.2.2 纳入标准 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的病史6~12年;辨证属气阴两虚和阳虚水泛以及阴阳两虚还有肝肾阴虚证型;同意本组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1.3.1 分型辨证的治疗方法即采用中医辨证论将糖尿病肾病分为湿浊瘀血型和脾肾两虚型以及气阴两虚型三种类型。
1.3.1.1 湿浊瘀血型多见于糖尿病肾病晚期即尿毒症期 此时患者神疲乏力、面色灰滞、口中秽臭、纳呆呕吐、尿少而浊, 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尿闭、胸闷憋气、浮肿加重、脉沉弦涩、消瘦、舌淡胖苔黄腻、脾肾多已虚衰。对于这种情况治疗时应当注意降浊化瘀和滋肾助阳。当归、砂仁、白茅根、车前子、连翘、猪苓、藿香、枳实、苍耳、山茱萸、益母草和丹参以及柴胡还有金银花等都可作为医治本病的有效药物,糖尿病肾病末期病情通常会变得严重多变, 故需在必要时对其进行腹膜透析治疗或血液透析[1]。
1.3.1.2 脾肾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肾病临床期即持续蛋白尿期 神疲乏力, 畏寒肢冷, 舌黯淡胖大有齿痕, 四肢浮肿, 面色萎黄, 尿少而浊和脉沉而涩以及纳少便溏还有腰膝酸软或腰痛等都是脾肾两虚型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对于此病在治疗时应该注意要温肾健脾。菟丝子、甘草、金樱子、山药、枸杞子、木香、熟地黄、黄芪、陈皮、泽泻、茯苓、肉桂、干姜、木瓜、白术、附子、芡实等都可作为有效药物。
1.3.1.3 气阴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肾病早期即微量蛋白尿期 烦渴多饮、脉细数、口干舌燥、小便频数、头晕目眩、尿浊且甜、消瘦乏力、五心烦热、精神不振等都是患者经常出现的症状。 其中气虚以脾气虚为主, 阴虚则以肾阴亏虚为主。治疗时应当注意活血化瘀和益气养阴。药用:山药、生黄芪、山萸肉、太子参、白术、木瓜和枸杞子以及生地还有黄精等, 对于视物不清的患者应该加入石斛, 而对于瘀血严重的患者则需加如丹参和川芎。
1.3.2 煎服方法及疗程 分别开出三种病型的药方, 煎药时对每种病型所开出的药方都加入水600 ml, 一直煎到其浓缩至300 ml, 早上和晚上均服150 ml。一个月即为一个疗程,患者情况的不同自然用药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通常是服用3~4个疗程。
1.3.3 检查指标 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的尿蛋白排泄率和尿素氮以及肌酐指标。如若尿蛋白排泄率下降30%以下抑或是尿素氮和肌酐下降10%以下, 那么则为无效;如若尿蛋白排泄率下降50%~30%抑或是尿素氮和肌酐下降30%~10%则称其为有效;如若其尿蛋白排泄率下降 50%以上抑或是尿素氮和肌酐下降30%以上则为显效。如果发现患者尿蛋白排泄率和尿素氮以及肌酐升高则可表明病情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和尿素氮以及肌酐检测结 果 分 别 为 (1.28±0.22)g/24 h和 (17.05±2.23)mmol/L以及(145.01±43.41)μmol/L;患者在治疗后的尿蛋白排泄率和尿素氮以及肌酐检测结果分别为(0.53±0.16)g/24 h和(7.84±1.17)mmol/L以及 (79.49±26.32)μmol/L。由此可见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和尿素氮以及肌酐指标在治疗后均明显比治疗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消渴症。消渴症日久渐深和肾体损伤以及肾功能失调是引起湿浊瘀血型糖尿病肾病的原因。中医辨证治疗法对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十分有效, 并且有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和控制疾病的恶化, 其优势十分显著,并且其效果深得患者与患者家属的满意支持[1]。通过这次的研究可以看出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和尿素氮以及肌酐的指标在经过治疗后明显降低, 这就表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改善并且其医治效果明显。利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与西医相比其疗效更具有独特性, 但是如若能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其前景更为广阔。因此, 攻克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手段是早期诊断和结合辨证治疗。
[1]王晓蕴,王元松,韩中千,等.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探讨.现代中医药, 2012 (4):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