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临床疗效观察
2013-01-22李宗树孙宏侠杜娟
李宗树 孙宏侠 杜娟
经临床研究证明, 脑梗死的发病机理, 由于各类不同的原因引起的脑血管闭塞或堵死后, 造成血液流通不畅, 供血机制降低, 使患者脑组织大量缺血、缺氧, 细胞组织活性降低, 与此相对应部位的脑组织会出现软化或坏死的脑血管疾病, 这会给患者留下终生的后遗症, 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如治疗不及时还会造成突发性死亡。如何让患者血液流动加快以及抑制血小板活性的增高, 是该病治疗的重要方法, 因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治疗, 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7月~2012年6月期间, 本院收治了100例脑梗死患者, 所有的患者经过头颅CT或者是在经过MRI检查能够得到正确的确诊, 并且都符合全国脑血管会议所制定诊断的科学标准, 排除脑出血患者, 同时能够更好的排除伴有相对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或者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本院的100例患者将会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的50例患者)和治疗组(氯吡格雷+常规治疗的50例患者)。对照组:27例男性患者, 23例女性患者, 年龄45~75岁之间, 平均53.5岁;治疗组:32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 年龄44~72岁之间, 平均52.6岁, 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为2 h~3 d不等。在经过本院的科学的进行处理统计学, 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年龄、临床特征以及病情的发展等基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值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临床的治疗方法;仔细观察并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 要给予相应的治疗;治疗组的患者,除使用普通常规治疗以外, 还使用新药氯吡格雷75mg, 患者需口服, 1次/d, 要连续使用15 d为一个疗程。在治疗的同时,患者如出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现象, 除了进行对症治疗以外, 还根据对患者临床观察, 及时调整血压, 解决脱水现象、叮嘱其口服阿司匹林, 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及清除自由基等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 经过检测的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 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比较和检验, 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效果非常好, 总有效率为91.67%,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63.89%(P<0.05), 而NDS的测评都有明显降低(P<0.05), 因此具有可比性,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治疗组的疗效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的疗效, 它不仅简单、安全、高效, 而且后遗症也低于其它药物。
2.2 不良反应 在临床治疗期间, 治疗组只有2例患者出现异常反应, 1例患者服药后出现上腹部不适, 医生命令停止使用氯吡格雷后, 患者在短时间内疼痛症状改善;另1例患者有轻度牙龈出血, 也是停药后, 症状消失。这就是氯吡格雷在临床使用中的不适反应。
3 讨论
由于血液流变学改变在患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急性脑梗死多是出现动脉粥样性硬化、血流缓慢以及血液成分有所改变。血液流变学能敏感地反映血液的粘滞性和聚集性[1]。所以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血小板凝聚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引起急性缺血事件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本组治疗的患者中, 由于用药前血小板活性及血液粘度明显增高, 所以用药后各项指标均有降低, 对比差异有显著性。重点提示氯吡格雷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的激活, 阻止GMP-140的释放, 从而减轻脑组织缺血后再灌注造成伤害,预防脑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促使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这可能是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特点之一。在本组患者中体现的治疗作用, 临床提示氯吡格雷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级及二级预防的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药物, 临床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1]郭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黑龙江医药,2012(6):1065 -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