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用药物及介入治疗对比分析
2013-01-22杜慧锋
杜慧锋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主要是指由某种原因引起的冠状动脉出现供血不足, 而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和缺氧现象, 在出现以前, 患者的胸部会出现以压榨性疼痛为主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1]。通过给予患者及时以及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 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吉林省人民医院在2010年~2011年期间, 所接收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68例, 对其采用药物的介入治疗所呈现出的病症情况, 进行科学的回顾性分析, 经过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2011年期间, 本院共收治68例患有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 其中包括男患者36例, 年龄在41~76岁之间, 女患者32例, 年龄在43~79岁, 这些都经临床确诊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 临床表现为胸腔疼痛、呼吸困难等。作者把这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其中观察组为35例, 本院通常会采用介入性的治疗方式, 对照组的患者有33例, 都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 本院针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并且全面的跟踪进行观察, 记录所有详细的数据[1]。
1.2 治疗方法 针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对其进行严密监控, 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 临床医护人员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对症性治疗, 从而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的状态。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 给予患者硝酸酯类、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等进行治疗, 从而使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有所改善, 并且使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对此, 采用介入方法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治疗, 在手术前三天给予患者氯吡格雷治疗, 共计75 mg, 1次/d, 还要根据患者的造影结果, 采取冠状动脉内成形术或者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 要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 皮下注射6000 U, 2次/d, 持续治疗7~10 d。
1.3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对此类疗效判断的标准通常有三种:分别为显效、有效、无效。经过临床治疗, 患者的症状以及生命体征会逐渐的消失, 缺血、缺氧现象有很大程度地缓解, 患者的生命体征处在非常稳定的状态称为显效;缺血、缺氧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 称为有效;在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没有减少现象, 缺血、缺氧现象没有改善, 患者的生命安全仍然有很大的威胁, 称为无效。
2 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临床治疗, 两组患者的病情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 临床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因为在观察组的35例患者中, 显效22例, 有效10例, 无效3例, 有效率为91.4%;而对照组的33例患者中, 显效16例, 有效10例, 无效7例, 有效率仅为78.8%。了解这两组治疗结果, 对于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自信心, 让患者看到了希望。
3 讨论
针对患有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的患者, 医生要对其进行及早的治疗, 来减轻患者的痛苦, 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主要为在胸部出现急剧性的疼痛以及呼吸相当困难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如果不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就会使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在本院进行临床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整个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条件,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确保在本院治疗患者的病情都有所改善, 同时要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及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两种方法。由于药物治疗的方法比较经济、方便, 同时医疗成本很低, 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 但此种治疗方式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而介入治疗的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 基本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尽快的改善患者病情, 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 但是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创伤很大, 而且医疗成本又很高, 会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这两组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都有较为显著, 本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病情快速的改善, 但它们又有各自的负作用, 临床要择优选择。
[1]高修仁.我国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新医学,2007, 38(11):70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