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诊治分析

2013-01-22祝平余耀生

浙江医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结合部胆总管乳头

祝平 余耀生

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诊治分析

祝平 余耀生

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属于胆管损伤的一种,也称之为胆总管远端损伤。如术中和术后早期未及时发现该损伤并予以正确处理,晚期可形成胆总管十二指肠瘘或腹膜后严重感染,导致灾难性后果。近年来,衢州市人民医院共收治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7例,现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1-01—2011-12共收治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7例,男2例,女5例,年龄31~65岁,平均45.8岁。原发性疾病均为胆总管结石,其中胆总管结石嵌顿3例,乳头部狭窄2例,合并胆源性胰腺炎1例。原始手术:6例行胆总管探查、取石,多有胆道金属探条探查过程,其中2例行乳头切开成形术,1例行小网膜囊引流术;1例行EST取石术。

1.2 方法及结果 1例术中经T管注水发现十二指肠降部周围水肿,即时行Kocher切口,向左翻转十二指肠及胰头,发现胆总管胰段下端穿孔,予细针修补,加腹膜后引流,术后顺利康复。2例乳头切开成形术后出现胆总管十二指肠瘘合并腹腔严重感染,1例死于胆道大出血,1例先后经5次手术经半年治愈。3例胆道探查取石术后并发腹膜后脓肿、髂窝脓肿,其中2例再次手术引流后死于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例行第3次手术后死于腹膜后血管破裂大出血。1例EST术后3d从右下腹抽出脓液,第8天行腹膜后切开引流、灌洗,历经4个多月治愈。

2 讨论

2.1 原因及风险

2.1.1 解剖结构原因 胆胰肠结合部包括胆总管第三、四段及胰头部、胰管终末端,Vater壶腹、十二指肠乳头及周缘;1/3的人胆总管第三段位于胰头后方,无胰腺包裹;胆总管第三、四段之间有钝角,该处无胰腺组织;胆总管第四段斜行穿经十二指肠内后侧壁约1.5~2cm与胰管汇合,形成Vater壶腹向十二指肠腔内突出,形成乳头;胆总管理胰管汇合有三种类型:有共同通道A、B型占46.7%,无共同通道C型占50.0%,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呈U形的占3.1%;胆胰肠结合部位于腹膜后、肾前间隙为疏松组织,一旦感染早期表现为峰窝组织,炎症可以迅速扩散,可延升结肠及其外侧沟腹膜后蔓延至髂窝,甚至可蔓延至对侧及盆腔腹膜后组织,也可向肾囊浸润,导致组织坏死,脓液积聚可引起髂窝脓肿,腹膜后脓肿,肾周围脓肿。

2.1.2 生理原因 胆胰肠结合部损伤后胆汁、十二指肠液渗出,进入腹膜后间隙,胰酶被激活,具有强烈的消化、腐蚀作用;化学性炎症合并细菌感染,炎症迅速扩散,大片组织坏死,血管破裂,大量毒素吸收;腹膜后感染、胃肠系膜水肿,胃肠功能障碍,营养不良;全身脓毒血症,高分解代谢,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术者操作方法不当:在胆总管探查取石、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形成术、EST、十二指肠胼底溃疡切除或胃癌根治术中,由于术者操作方法不当,未按胆总管走向推进探条或取石钳,遇有阻力时用力过猛导致损伤。本文结果显示,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病死率达57.14%。黎介寿等[1]报道,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晚期出现胆总管十二指肠瘘24例,发生并发症111例次,其中水电解质,酸碱失衡24例次,营养不良24例次,腹膜后严重感染19例次,腹腔内感染5例次,多器官功能障碍15例次,大出血、感染性休克各9例次,急性胰腺炎4例次,结肠瘘2例次;该院30年间收治肠瘘1 250例,病死率5.4%,而胆道手术所致的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的病死率为20.8%。

2.2 诊断

2.2.1 术中诊断 虽然术中诊断困难(本组术中发现率为14.28%,吴金术等[2]报道为37.5%,戴显伟等[3]报道为16.6%),但术中及时诊断发现尤其重要。常用方法:胆道探查时发现金属探条或取石钳穿出胆总管或十二指肠腔外;注水试验阳性:向胆总管远端注水时可见十二指肠降部周围腹部膜水肿,溢液或逸出气泡;注入美蓝后十二指肠降部周围染色;纤维胆道镜检查可见胆总管远端破裂口;术中胆道造影可见造影剂溢出胆总管/十二指肠腔外,但若假道穿过胰腺,造影剂刺激可即时出现胰腺炎。

2.2.2 术后诊断 根据相应手术史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常见表现及检查方法:有胆道探查、乳头切开成形,或EST的手术史;术后右上腹痛伴右腰背部抬举痛;右上腹腹膜炎或有右下腹部包块;右腰背部、右侧腹壁皮肤水肿、下肢水肿;发热、寒颤,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症状;腹膜引流液含有胆汁或褐色液体,淀粉酶显著升高;T管造影可发现阳性表现;CT见十二指肠降部周围腹膜后间隙水肿,积液、积气/肾囊水肿/胰腺水肿增大/肠系膜水肿、肠管扩张/腹膜后、髂窝积液、积脓等。2.3 处理

2.3.1 术中即时处理 行Kocher切口,游离十二指肠降、横部与胰头,胆总管远端后壁破裂、穿孔,行修补+腹膜后引流;胆总管远端十二指肠破裂、穿孔,行修补+十二指肠憩室化+胆汁改道+腹膜后引流;胃造瘘+腹膜后引流;胰十二指肠切除;乳头切开成形,胆总管修补、胃造瘘、长臂T管引流、腹膜后引流。吴金术等[2]报道,充分显露切口,游离十二指肠降部、胰头,向下延长胆总管切品达胰腺上缘,经该切口插入胆道探条,纵行切开十二指肠降部,行乳头切开成形,修补胆总管破口,用输尿管导管向胆总管引出加长横臂的T管达十二指肠腔,可达到引流胆汁、十二指肠液,堵塞瘘口、支撑,防止Oddi括约肌狭窄的作用。

2.3.2 术后处理 包括及时有效的腹膜后引流,低负压持续吸引,或双套管灌洗;吴氏法仍有成功的经验;胆总管远端十二指肠瘘应行十二指肠憩室化+三造口;如胆总管远端损伤作有效引流即可。

2.3.3 一般处理 无论术中、术后发现胆胰肠结合部损伤除采取外科处理措施外,均应保持引流通畅;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营养支持:适时行肠外、肠内营养;正确使用抗生素;维护肝、肾、肺等主要器官功能;联合或序贯应用生长抑素或生长激素等。

2.4 预防 术前根据病史与影像学认真评估:包括了解胆总管走向及开口有无变异,胆总管远端有无狭窄,结石是否嵌顿;拟定手术方案及准备必要的器械;手术野应显露良好;需满意的麻醉;规范的操作。规范操作包括遇有胆管远端结石嵌顿、嵌塞,先行Kocher切口,游离十二指肠降部、胰头,术者食、中指伸入十二指肠降部、胰头后方,拇指在十二指肠降部、胰头前方,用手向上推挤结石,直至胆总管切口,便可顺利取出结石。如用手推挤结石有困难,也可用探条/取石钳顺胆总管远端走向推进,如遇到阻力不可猛力推进,应改用胆道镜套取结石;如有乳头环形狭窄或结石嵌顿,取石确有困难的可行乳头切开成形术;如因条件限制,可放置T管终止手术,有可能经T管引流一段时间,胆管壁水肿消退,结石松动上浮,再行胆道镜取石;用探条将结石推入十二指肠的经验不可取,该方法有成功的偶然性,但操作危险性高,极易造成胆胰肠结合部损伤;胆总管切口缝闭前放置T管后常规注水,应观察胆总管远端是否通畅,同时注意十二指肠降部周围腹膜是否渗漏,水肿及气泡逸出,如有此情况应及时处理,可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1]黎介寿,顾军,任建安,等.术后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瘘防治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1):39-40.

[2]吴金术,易为民,汪新天,等.医源性总胆管远端损伤原因及诊治体会(附8例报告)[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8):473-474.

[3]戴显伟,徐进,王宇令,等.医源性十二指肠后壁或胆总管下段损伤[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3,9(12):738-739.

2012-11-02)

(本文编辑:欧阳卿)

324000 衢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祝平现在龙游县妇幼保健院外科工作)

猜你喜欢

结合部胆总管乳头
浅识人乳头瘤病毒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道岔工电结合部问题的差异化描述和技术标准分析
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育的策略
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在改扩建工程的应用研究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胎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评估
浅识人乳头瘤病毒
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穿孔术中护理配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