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鹤教授从肝辨治肿瘤经验辑要
2013-01-22宋利斌沈敏鹤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杭州310006
宋利斌 沈敏鹤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 杭州 310006
沈敏鹤主任中医师从医30余载,致力于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诊治肿瘤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笔者有幸随沈老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沈老师从肝论治肿瘤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揆度奇恒
沈老师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涉及到气血津液及多个脏腑,多由于机体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司,客邪侵袭致使气滞血瘀、痰凝毒聚而成。临证当从整体观出发[1]。血瘀、痰湿是肿瘤发病的重要病因,而肝气失调,疏泄不利正是人体内产生血瘀、痰湿的根本病机,故有“疑难杂病皆从肝论治”之说。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通过气的升降出入实现。而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即肝气在生理上是肝脏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临床上所见的众多疾病皆为肝气病在先,然后演变为他病,所谓“百病皆生于气”,“肝气乃病理之一大门”。故肿瘤治疗应重在调肝气,气机调畅才是治病之本。
2 四诊合参 首重脉诊
沈老师在四诊中首重脉诊。肿瘤疾患大多属内伤杂病,脉诊在肿瘤疾患中更具有客观性,临证中常舍舌而从脉。肿瘤临证治疗中往往以弦脉多见,弦脉属于阳中之阴,在脏为肝,在经为少阳,病位为半表半里。主要依据:①但凡罹患肿瘤的患者心情大多以忧愁为主,《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谓:“心伤者,其人劳倦……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心主血脉,心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故其脉象见弦。②肿瘤患者经过手术及化、放疗治疗,以正虚多见,“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此为劳使之然。”又“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虚寒相搏,此名为革”。③弦脉主寒的论述颇多[2],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④主痰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⑤主痛,“血得寒则凝”,因寒致瘀,不通则痛。《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寸口脉弦,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同样以弦脉揭示病机,但其不仅主寒,亦主痛也[3]。脉诊为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法,也最难掌握。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故通过上述分析可认为弦脉是对机体肝气失调,痰瘀内阻的体现。
3 遣方用药 重视性味
沈老师认为,方药配伍不是单纯药物功效的叠加,而最根本是性味的配伍,遣方用药过程犹如烹饪一般,油盐酱醋恰到好处方能烹饪出一道美味,酸、苦、甘、辛、咸五味及寒、热、温、凉四气配伍恰到好处方能形成有制之师,达到治疗疾病的功效和目的。沈老师临床用药非常注重性味配伍,以甘、辛、苦味为主,药味频数最多的为甘味,其次为辛、苦味。《药性赋》云:“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汗解表、透疹散风、行气行血等功效,甘能缓能补,具有缓中止痛、调和药性、补气等功能,苦能燥湿降泻,具有燥湿祛邪、泻下利尿、导瘀血下行等作用”。同样体现以理气、行气为第一的要旨。
4 善用经方 圆机活法
沈老师认为,《伤寒杂病论》作为方书之祖,成为经方的源头,故临床要灵活应用经方,就要潜心研究仲景方,掌握其配伍法则和加减运用,甚至是煎服方法。沈老师依据肝气失调、痰瘀内阻病机,多采用“和法”治疗恶性肿瘤。和法指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临床常用于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恶性肿瘤患者因正气本已虚,若用活血、清热等消法则恐伤正气;体内又有邪实存在,若用补法则恐邪实复胜之,恰应和法之旨。故临床多用柴胡类、桂枝类调之,同时嘱患者煎药去渣再煎,以取和意。沈老师临证对症见口苦、纳差、胸胁苦满的患者选用小柴胡汤加减,寐差可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兼里实选用大柴胡汤加减;化疗后手足综合征可选用柴胡桂枝汤加减,以上治法都与调和肝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可据兼证进行加减,如舌质瘀滞、舌下脉络瘀滞明显者,加以红花、皂角刺、大血藤、失笑散、留行子等活血散瘀;畏寒怕冷、四肢厥逆等寒像明显者,酌情加以附子、肉桂、小茴香、乌药等温通下焦;乏力倦怠、脉象细弱等虚象明显者,加以黄芪、生晒参、当归、熟地等益气养血;少腹疼痛者,加以元胡、川楝子、天龙、全蝎等行气通络止痛;腰酸身重、大便溏烂、舌苔白腻等湿重者,加以白术、米仁、藿香、佩兰等芳香健脾,车前子、留行子、泽泻等利水渗湿。
沈老师认为要以整体观统领治疗,不仅重视从肝论治,也要通过调理肝、脾、肾治疗恶性肿瘤,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治疗时,需适时考虑患者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和患者家属沟通,争取家属理解并给予积极配合,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共同医治顽疾。
5 病案举例
胡某,男,53岁。初诊:2012年1月6日。主诉:胆囊癌肝转移。主症:神清,精神软,心中烦恼,纳差,小溲短赤,大便秘结,右上腹胀痛或隐痛,偶有腰背部放射,右上腹可扪及包块,身目黄色鲜明,口不渴,舌苔黄腻,脉弦数。辨证:湿热蕴蒸。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利湿退黄。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大黄9g,柴胡 12g,制半夏 9g,黄芩12g,炒枳实15g,车前草30g,留行子30g,桔梗10g。二诊(2012年1月13日):上方服7剂后,大便1日1行、质软,舌苔渐退,脉象同前。效不更方,继原方基础上酌情加大通导之力,拟方:大黄12g,柴胡15g,制半夏9g,黄芩12g,炒枳实15g,车前子(包)30g,茵陈30g,黑白丑10g,莱菔子15g,鸡内金12g,厚朴15g。7剂。三诊(2012年1月20日):药后诸症减,活动多时仍感头晕目胀,复查胆红素异常,舌苔仍腻,脉沉滑。用茵陈蒿汤维持疏肝利胆,清热利湿退黄,佐护肝保肝之力。拟方:茵陈45g,焦山栀12g,大黄9g,田基黄、垂盆草、金钱草、溪黄草各30g,鸡内金12g,血余炭30g,滴水珠、淡附子、炙甘草各6g,厚朴、枳实各15g,继服14剂,嘱饮食清淡以善后。之后坚持服药至今,定期复查,均无明显异常,诸症亦改善。
该病属中医“鼓胀”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朱丹溪运用阴阳升降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湿热壅滞臌胀之本在于脾虚失运,热壅气化不利而生湿,最终湿热相合,壅滞于腹,胶结难化,而成臌胀。中医认为,六腑以痛为用,患者胸胁不利,气机阻滞,故心中痞硬乃小柴胡汤证邪在少阳,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身目黄色鲜明,口不渴,舌苔黄腻,脉弦数是湿热内蕴,邪入阳明,化热成实之象。湿热内蕴浸淫肝经,肝经受湿热煎熬,上不得发越,下不得疏泄,气机郁滞,胆汁失正常的运作而横溢,随血液上行于目则出现眼睛发黄,拟疏肝利胆退黄,清湿热而抗肝癌,故方选大柴胡汤疏肝利胆,清热利湿退黄,通腹畅气机。胆红素异常可加垂盆草、鸡骨草、金钱草疏肝利胆以退黄;脘腹胀满者,系脾不健运,气机失畅,可加莱菔子、厚朴、鸡内金行气导滞消胀满以利脾机;此外,清除湿热的同时,还要活血祛瘀,故用血余炭佐之。临床用药,主次分明,既守方,又活用。
[1]刘嘉湘.中医药维护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J].中华肿瘤杂志,2002,24(3):309-310.
[2]王小荣,田旭升,姜文熙,等.弦脉主寒证辨析[J].中医杂志,2011,52(1):75.
[3]李囿松,高晋生.《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弦脉的相关证候群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