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2012-12-29甄丽君陈秀楼

关键词:皖江区域旅游

甄丽君,陈秀楼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59)

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甄丽君,陈秀楼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59)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旅游深度发展的必然趋势,皖江城市带在旅游发展上既有实现区域一体化的良好基础,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此在对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相应的对策。

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

一、研究背景

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是从国际关税同盟的角度提出的,现在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全球经济中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进行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不但是实现旅游业经济效益目标需要,更是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迫切要求。皖江城市带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其旅游业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这种背景下对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进行研究,对推进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加快安徽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现状

(一)区位优势明显,通达性强

皖江城市带以长江为纽带,紧邻南京,贴近武汉,地理位置优于皖中、皖北,拥有400多公里长江岸线,是承接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第一平台。沿江共有5个水运口岸,20个对外开放码头,而马鞍山等五港均属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的一类口岸。该区域目前公路通车里程约8万余公里,高速公路有近2万公里,与长三角地区规划建设的高速接口有20多个。随着京沪高速铁路、合福高速铁路、宁安城际铁路等一批铁路项目的建成通车,加上合肥、芜湖、安庆等空港的良好通航条件,皖江地区到南京与上海的距离分别只有1个小时和3个多小时,日趋完善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将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为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奠定扎实的空间基础。

(二)区域经济较发达,一体化观念落后

社会经济发展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皖江城市带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为皖江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2011年,皖江城市带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128.6亿元,占全省15110.3亿元的67%以上,比上年增长14.4%,比全省快0.9个百分点。同期,皖江8市(不含六安部分)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129亿元(根据各市统计公报简单累加),占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约达60%。但由于受传统经济思想的限制,地方政府仍以行政区划作为经济行为的标准和界限,长期的行政区划,使各地形成了各自的本地市场,市场排斥导致旅游一体化系统要素交流渠道不畅,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难以相互融合[1]。另外缺乏统一的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整体规划,对如何自觉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都不够,尚未形成八城市间经常性的协商对话机制,而这正是推进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关键。

(三)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整合,整体旅游形象缺失

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各具特色。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以“动感山水,时尚都市”为特色资源,以“欢乐之旅,精彩皖江”为总体形象,文化特色鲜明。合肥和滁州,在安徽旅游“十二五”规划中划归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内,以“山湖泉城,都市人文”为特色资源,以“锦绣山湖,华彩皖都”为总体形象。截止2011年底整个区域共有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47家(不含六安部分)。

表1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4A级景区数量

目前皖江城市带地区虽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但各市大多受短期利益的驱遣,只注重塑造自己的旅游形象,忽略了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从而导致“八百里黄金水道”至今没有确立一个能够概括该区域旅游资源整体特色的旅游形象,而这种状况则使得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放大效应”无法实现,导致客源分流严重、区域整体竟争力降低。如何在大皖南国际旅游区的“树荫”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塑造富有吸引力、向公众推介的、鲜明的区域整体旅游形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旅游产业不够发达,周边区域竞争激烈

目前,皖江城市带各个地区的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弱、散、差”的状况,行业聚集度较低,旅游规模经济不显著,产业内部竞争过度,外部竞争乏力,缺少具有整合市场、掌控上下游资源和区域旅游整体产品的开发能力的大型旅游集团,从而导致了整个区域旅游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城市带内各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和开发程度也有着巨大差距,2011年各市旅游收入情况为合肥382.9亿元,芜湖155.3亿元,池州159.5亿元,马鞍山81.9亿元,铜陵28.27亿元,滁州40亿元,宣城65.29亿元,安庆159.5亿元,除了芜湖和池州,合肥相当其他五市之和还多。这种旅游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的过大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市的旅游业合作发展。在争夺客源方面,本区域首先面临的是安徽省的王牌区域“皖南国际旅游区”的强有力的竞争:2011年,黄山以251亿元收入、3054万人次的旅游接待规模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而稳居省会合肥之后。其次该区域还面临着周边长三角地区、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等这些城市群的激烈竞争。

(五)“抱团取暖”,区域合作存在内生动力

如前所述,皖江城市带无论在经济基础规模还是在旅游规模上,与东部甚至周边地区相比都处于比较弱小的地位,全区2011年1129亿元的旅游业总收入,也就是与武汉(1054亿元)、南京(1106亿元)、杭州(1191亿元)一个城市大约相当的水平。只有整合区内资源,真正实现一体化合作经营,才可能在与区外的合作竞争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安徽省已陆续出台40项优惠政策,省旅游局也特别打造了新的旅游发展板块“皖江旅游区”,并给予一系列的政策倾斜,政府的支持与推动将为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从而有力地促进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三、实现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对策探讨

(一)弱化体制障碍,降低行政壁垒,建立皖江城市带无障碍旅游区

如前所述,行政壁垒严重阻碍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要想真正打破行政区划管理带来的弊端,必须建立城市带一体化发展的领导机制。在推进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的协调机制上,可考虑在省旅游局设立负责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综合性协调机构如示范区旅游联合发展委员会,负责处理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旅游发展的利益冲突,约束地方政府的行动。同时,制定各市共同的发展章程和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形成规范的对话与协商机制,如论坛、合作洽谈会或高层联席会议制度等。还可以建立各种区域性行业自律组织,如区域旅游联合体或跨市域性行业协会等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合作[2]。只有形成真正的利益联合体,才能最终实现区际交通、通讯、旅游线路、服务接待的无缝对接,区域内旅游一票制,建设无障碍旅游区。

(二)加强信息交流,共享信息市场,提升区域综合服务水平

信息化已成为旅游行业内部各个环节联系的纽带,为了使得区域间的旅游资源配置达到最有优状态,各区域之间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要尽可能的公开,以增加区域旅游合作的可预测性,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相互信息封锁而导致的合作风险。各地应加快建设区域信息化交流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区域间政府联合决策,为公众获得及时准确的旅游政务、经营信息提供保障。信息化服务水平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服务质量高低的体现,在做好区内信息资源互通共享的同时,还要继续扩大与长三角各个城市的集散中心网络联系,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旅游咨询系统、多语种旅游投诉系统、旅游应急系统和旅游集散系统等旅游设施体系[3],切实提高区域综合服务水平,已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打造“魅力皖江”独特的旅游形象

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质,表现为旅游资源空间优化的一种扩展,需要通过旅游精品项目的共建与打造来推动。皖江区域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互补性,有以九华山、天柱山为主的观光旅游,以芜湖、马鞍山为主的工业旅游项目,也有以合肥为主的休闲、展会旅游项目,但大多知名度不高,没有和皖江特色资源、主题资源相匹配。皖江城市带最大的一体化优势是长江黄金游线,这条游线不仅连接起皖江城市带的各个城市,而且连接起皖江城市带和长江沿线的上下游城市。在此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上,应该在形成各自特色的同时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开发成本的节约和整体旅游吸引力的提高。如围绕“黄金水道”可重点开发邮轮度假旅游、江上休闲运动和沿江诗词文化旅游,开发“采石矶——青弋江——桃花潭——太平湖——九华山——秋浦河”等水上精品线路。

城市带的另外一个特色是“滨湖文化”,安徽省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中有一个路径是“建天堂”,就是要把安徽建成泛长三角区域旅游休闲的天堂,因此将区内传统的观光产品升级换代,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河滨休闲、湖滨休闲、山地休闲、城市休闲等旅游产品,打造特色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复合型、高品质、具有江淮风情特色的国家级休闲旅游目的地,也是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的另一张“名片”。

(四)创新开发模式,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

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其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如前所述皖江城市带原有的旅游产业规模有限,难以形成合力。要整合推动区域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必须积极探索适应国际化的开发模式,实现开发模式上的创新。在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开发可以从单个吸引物项目开发进入区域开发阶段,引导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合资等方式实现横向一体化。同时,支持各类旅游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聚集度,实现纵向一体化。[4]大型企业集团能有效地配置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协作,还具有较强大的抗击风险的能力。因此,提高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竞争力,必须构建产业集群意识,加快城市带旅游产业集群建设,为推动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凝聚实力资本。

[1] 黄泓杰.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瓶颈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0(10):157-158.

[2] 周杰.济南都市圈旅游一体化研究[J].山东经济,2009(11):152-153.

[3] 林武.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80-81.

[4] 王珏.海南旅游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SWOT分析[J].特区经济,2009(9):134-135.

F592.7

A

2011高等学校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250)

甄丽君(1977-),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与旅游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皖江区域旅游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旅游
“小鲟”过皖江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旅游的最后一天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