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在耳鼻喉科的临床应用举隅
2012-12-10刘秀萍
刘秀萍
(汪清县中医院,吉林 汪清 133200)
笔者在耳鼻喉科运用阳和汤加减治疗一些慢性疾患,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系中耳黏膜,黏膜下层甚至骨膜,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属中医“脓耳”范畴。
病案:李某,女,54岁,2008年9月12日就诊,双耳流脓浊液7年余。症见:流脓浊液,质稀,色淡黄,味腥臭,伴头痛,听力明显下降,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各种抗菌素都用过,病情时好时坏。诊断:脓耳(阳虚寒凝)。治宜温阳通络。药用:熟地30g、鹿角胶15g、麻黄6g、肉桂10g、炮姜10g、白芥子12g、黄芪30g、当归12g、乳香12g、没药12g、露蜂房15g、甘草10g,共10剂,水煎服。9月23日复诊:耳内流脓明显减少,其他症状亦减轻,患者自述除耳部好转外,全身比以前舒服,效不更方,以此方加减服用40剂,诸症皆除,随访2年未复发。
按:脓耳日久,清解无效,就要另辟蹊径,且患者见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乃肾阳不足之表现,且《备急千金要方》中即有“治耳聋鸣汁出,皆有肾寒”之说。今用阳和汤温阳补肾,散寒化浊,令阳气复而阴霾自散,寒浊得化,耳窍得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得以康复。
2 治疗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中医称“鼻渊”,以头痛、流涕为主要表现,多由急性炎症迁延不愈,或慢性鼻炎并发而来。
病案:刘某,男,38岁,2009年10月27日来诊。诉头痛反复发作5年余,感冒或受凉后发作,发作时头痛剧烈,甚至以头撞墙,有时吃镇痛药得以缓解,但易反复,曾按神经痛治疗无效。查体:双侧前额部压痛,鼻镜见中鼻道额窦开口处有黏液性分泌物。X线片显示:双侧额窦腔壁环形增厚,窦腔变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为:双侧慢性额窦炎,中医诊为:鼻渊头痛。证属肾阳不足,寒邪袭窍;治宜温阳散寒,通窍止痛;方用阳和汤加减,药用:熟地30g、鹿角胶15g、肉桂10g、干姜12g、白芥子12g、附子12g、麻黄5g、细辛8g、白芷12g、川芎6g、甘草10g,共5剂,水煎服,5日后复诊时患者喜笑颜开,自述头已基本不痛,为防复发,来巩固一下,效果实出意料。用阳和汤原方加附子12g,去辛散之白芷、细辛、川芎,嘱无热象可连服10余剂。1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张景岳《景岳全书》所云:“凡鼻渊脑漏者,新病多由于热,久病者未必尽为热证,七有漏泄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痛及眩晕不宁等症,此非补阳不可。”故宗其意而用阳和汤加减治疗之。
3 治疗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吸入外界过敏性抗原或冷空气而引起的以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而查过敏原,或避免接触过敏原,是一种理论可行,而临床实际不可行的被动疗法,而提高人体的耐受能力,也就是中医所云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才是治本方法。
病案:张某,女,42岁,2007年10月23日就诊。诉鼻塞流涕2年余,晨起或受凉后加重,多次到耳鼻喉科就诊,诊为过敏性鼻炎。曾服用抗过敏药及市售成药,当时或有暂效,但过期则疗效不显,曾到大医院查过敏原,多种抗原过敏。曾用增强免疫疗法,疗效依然不显。现诊:鼻塞不通,喷嚏连连,流清涕,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阳气不足,肺窍失宣;治宜扶阳固表,宣通鼻窍。方用阳和汤加味;药用:熟地30g、鹿角胶15g、附子12g、干姜15g、麻黄5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甘草10g、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2g、龙骨20g、牡蛎20g,共7剂,水煎服。复诊,症状明显减轻,晨起基本不再发作,再方阳和汤加仙灵脾15g、黄芪20g、白术12g,嘱每月可服5付,连服3~5次以扶助其体质之阳气不足。
按:鼻属肺窍,“清阳出上窍,浊阴归下窍”,“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之阳气不足则肌表失去固护,窍道失其宣通,故鼻塞不通,嚏泪连连。如果见鼻治鼻,见嚏止嚏,不顾其本,自然不会有好的疗效。也失去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
4 治疗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多由感冒或急性咽炎失治误治而来,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病因有风寒,风热,肾虚,痰湿等。但现今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不管是何病因,皆以苦寒消炎之品,风热尚可,其他则雪上加霜,滥用药或医之过也。
病案:刘某,女,42岁,2008年9月8日就诊。诉慢性咽炎5年余,反复发作,咽痛不适,时有微咳,口干喜热饮,舌体胖大而润,有齿痕,脉沉迟无力。因慢性咽炎常发作,故常自服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之品,近期一服用清解之品,即感觉腹痛不舒,甚至腹泻。此患显系阳虚咽痛,且口干喜热饮,舌体胖大而润,有齿痕,脉沉迟无力,明显阳虚体征;故应扶阳化饮,使阳生阴化,自然可以康复;方用阳和汤加减,药用:熟地30g、鹿角胶15g、炮姜15g、肉桂10g、麻黄5g、白芥子12g、甘草10g、桔梗10g、茯苓15g、半夏15g、陈皮15g,共7剂,水煎服。复诊,明显好转,阳虚日久,浊阴非一时能化,续进之。并嘱平时可服理中丸或金匮肾气丸以调节偏颇之体质。
按:现今由于抗生素及清热解毒的滥用,不解病情,不知辨证,受西医思维影响,已成一大社会通病。很典型的阳虚证,辨证并不复杂,却走了许多弯路。
5 讨论
阳和汤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麻黄、姜炭、生甘草组成。方中重用熟地温补营血,填精益髓;鹿角胶养血助阳,强筋壮骨,两药相伍,益精血,助阳气,补肝肾之功著,共为君药。所以阳虚证可用之。肉桂、姜炭温阳散寒,通利血脉,共为臣药。佐以少量麻黄辛温宣散,发越阳气,开泄腠理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所以由于凉药使用不当,闭塞腠理,局部微循环障碍者可用之。白芥子消皮里膜外之痰,有祛病理产物之效。甘草解毒和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效,所以,针对阳虚体质及局部微循环障碍,皆可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应用。为什么阳和汤有广泛的应用,除了本方自身配伍有关外,与当今社会寒凉药物、寒凉饮食、寒凉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应深入研究本方,扩大其在耳鼻喉科的应用,从而为更多患者解决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