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卵巢卵黄囊瘤病理临床分析

2012-12-10凌惠媛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2期
关键词:囊瘤生殖细胞性腺

凌惠媛

(百色市人民医院 病理科,广西 百色 533000)

临床分析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威胁最大的疾患,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严重危害妇女健康。而卵黄囊瘤(YST)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于生殖细胞起源,原始生殖细胞肿瘤中大约占1/5,病因尚不明了。最常发生在儿童和青春期,常发生于性腺部位,主要在性腺及性腺以外发生卵黄囊瘤,如前骶纵隔、鞍区、尾部、腹腔[1]等与中线靠近的部位。下面就我院确诊的40例患者,结合其病理特点及临床预后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990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和手术后病理确诊为卵巢癌患者40例,其中病理检测均为卵黄囊瘤患者。年龄7~30岁,平均18.5岁;其中临床I期18例,Ⅱ期15例,Ⅲ期6例,Ⅳ期1例。单纯型20例,混合型7例。术前血清AFP检测6例升高,其余未检。实施手术者20例,联合化疗20例。

1.2 临床表现

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包块腹胀、腹痛,部分有体温升高、发热症状及血性腹水。

1.3 临床诊断

卵巢卵黄囊瘤早期临床诊断很困难,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本病特异性诊断方法为血清AFP的测定。在卵黄囊及肝细胞部位胚胎产生AFP。腹水和脑脊液中也可检出。

1.4 病理检测

1.4.1 基本方法

经10%福尔马林固定切片,石蜡包埋,4μm切片,常规脱水,HE染色,行S-P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法光镜观察。

1.4.2 镜检

40例卵黄囊瘤可见到疏松的空网状结构,内胚窦结构,管泡状结构及玻璃样小体。

1.5 治疗与预后

对于部分单侧性肿瘤,根据临床分期选择恰当的手术范围(包括卵巢原发肿瘤、大网膜及盆腔内种植瘤切除)。所有患者术后均应辅以化疗,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和环磷酰胺)及PVB(顺铂、长春花碱、博来霉素)联合化疗方案,改善存活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对40例卵黄囊瘤跟踪调查随访20年,12例为临床I期,8例为临床Ⅱ期(单纯型),经2~21年随访患者均健在;6例临床I期(混合型),术后3年死亡6例,3例临床Ⅱ期(内有混合型1例)术后1年内死亡,术后3年死亡4例;临床Ⅲ期术后1年及2年死亡各3例,临床Ⅳ期1例术后1个月死亡。

3 讨论

卵黄囊瘤是卵巢恶性生殖细胞瘤(OGCT)中最常见的一种肿瘤,为一种由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体积一般较大,结节分叶状,边界不清。切面灰黄色,呈实体状,局部可见囊腔形成,可有局部出血坏死。之所以命名为卵黄囊瘤是因为空网状结构和原始卵黄囊壁结构——胚外中胚层的粘液样网状组织相似;特征性血管周围结构和胚外中胚层向卵黄囊腔内的乳头状突起相似;上皮性囊腔与卵黄囊类似;原始卵黄囊结构在以上结构中均重现和模拟在胚胎发育过程。卵黄囊瘤主要在性腺发生,也可在性腺以外的部位发生,如骶尾部、前纵隔、鞍区、腹腔等靠近中线的部位,其机理可能是生殖细胞从卵黄囊移行到生殖嵴过程中脱落而造成的[2]。

卵巢卵黄囊瘤确诊需手术后经病理切片检查进行。因卵黄囊瘤组织形态学有一定的特征,病理诊断较易,疏松的空网状结构是主要依据。本次研究中40例病人全部有这种结构。特征性S-D小体结构和透明小球也是诊断本病的依据之一。部分卵黄囊瘤可向肝样分化,宫内膜样分化或有向生殖细胞方向分化及其他肿瘤成分混杂于肿瘤中。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上常采取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和环磷酰胺)及PVB(顺铂、长春花碱、博来霉素)联合化疗方案。实践中我们发现,化疗药物的使用无明确的统一标准,但是对于Ⅰ期癌或有转移但瘤灶可全部切净的病例,以3~4个疗程为宜。如手术后残存癌较大,则可能需要5~6个疗程。但是也应看到带有顺铂、博来霉素的化疗有一定的毒性。从本组结果来看,卵巢卵黄囊瘤在临床上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其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VAC或PVB化疗并行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1] 张新华,周志韶,黄进.原发性颅内生殖细胞肿瘤32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4,23(3):184.

[2]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81.

猜你喜欢

囊瘤生殖细胞性腺
男性腰太粗 性腺功能差
卵黄囊瘤中肝细胞核因子1β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颅内生殖细胞瘤放疗的研究进展
具有卵黄囊瘤样组织学形态或免疫表型的子宫内膜肿瘤
儿童及青少年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原发性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提示生殖细胞瘤为原始生殖细胞起源
基于MonoTrap捕集法检测中华绒螯蟹性腺和肝胰腺中的香气成分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附97例报告)
干细胞向女性生殖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