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水积病的成因与治疗探析
2012-12-09申尚方
申尚方
(遵义市特色专科医院,贵州 遵义 564300)
中医“水积病”之名,源于《内径》,简单地说,因水积而引起的系列疾病,称为“水积病”。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余临床数十年,治疗过众多水积病患者,归纳为三大体征:一是指甲中心发白;二是中指和无名指第二指节浮肿;三是舌体肿大有齿痕。体征愈明显则水积愈重,辨证论治时,注重病因(水),针对病因施治,往往得到很好的疗效。余现将这类病的形成原因,临床辨证施治中的心得体会以及治疗效果等论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1 “水积病”形成的外因和内因
(1)水为五行之一,为阴性物质。“五行”在人体内为唯一的实体性物质,如汗水、口水、积水、泪水等。其余四行均为抽象性物质。水性凉,状湿润,善动(渗透性强,无孔不入)而多变(可变为汗、尿、痰、脓、带、津液等),喜温通(水火既济-卦象:水在上火在下,在人体为气化功能),遇寒则易滞着。水能滋生万物,地球上的物质以水的比例最大,云、雨、氷、雪、霜、雾等均为水的化生;在人体中,水能滋养脏腑、经脉、肌肤、毛发等组织器官,津液、粘膜、血液、胆汁、精液等均为水变化而成。
(2)水是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组成人体的成分绝大部分是水。人体对水的吸收、转换、运输、按需要分布、贮存和排泄,统称水液代谢。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包括器官)共同完成的。一但水液代谢失调,人体各部位所需水(包括津液)之正常値将会随之而改变,一些地方出现供水不足,另一些地方则出现水液过盛而产生潴留,这种潴留可出现于机体的各个部位,即是“水积”,因水积而引起的系列疾病,称为“水积病”。
(3)“水积”之名源于《内经·水热穴论第六十一》。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歧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此阐述肾肺主水,积水为其功能,水虽盛,却非病水。”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歧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聚水而从其类也”。王冰注云:“关闭则水积,水积则气佇,气佇则水生,水生则气溢,气水同类,故云关门不利,聚水而从其类也。”《灵枢经》曰:下焦溢为水,此之谓也。张志聪注云:“盖肾主水,水不沾流,则水亦类聚也”。
(4)人体肺、胃、肾,上焦、中焦、下焦,共同参与完成了水的代谢功能。经文中说的“积水”为水液在体内的正常分布,“聚水”为水的过盛潴留。“聚水”与“水积”实则为一,后者更强调了“水”,水因“聚”而“积”。历代医家多论及“积水”而未论及“水积”,水积泛指水在人体内过多的聚集,可以出现在肌肤、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某个或多个部位,范围较广,特别强调了“水”为病因;而“积水”系指某具体位置的水潴留,范围较小,突出的是结果,且包含在水积之内。肾何以聚水而生病,这里“肾”泛指主水的脏腑,由积水而聚水而生病的病理机制,换而言之,水液代谢功能失调可导致水积而生病,说明水为致病病因之一。《灵枢经·百病始生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贼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风雨袭虚和清湿袭虚均代表外邪“水”由体外侵袭人体,外界的水进入体内。根据临床观察和社会考查,水积病绝大多数均由接触冷水过多而致。比如淋雨、被水淹、常卧湿地或穿湿衣服、妇女经期特别是坐月期间接触冷水过多、汗出当风或洗冷水等,外界水分由毛孔浸入皮肤,微血管与淋巴管压力失去平衡而导致回流不畅,逐渐积聚在组织间隙或体腔或器官内。水积聚多了,影响气血的运行,造成该部位之正常功能失调(已虚),若再遇风雨、清湿袭身,则两虚相得,疾病就自然生成了。某些器脏由于功能衰退,人体体质下降,水液代谢功能减退,不能正常输布、转换和排泄,致使水在某些部位潴留,形成水肿、积水或囊肿等病兆;或者平时饮食过量膏梁厚味如白酒等食物,或者暴饮凉性的冷水和饮料,使消化道器官和肝肾的水湿不能正常运化,水液便日渐聚积。
2 水积病的临床表现
水积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人而异,错综复杂。根据水积的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
(1)水积于肌表者,常见于湿邪外感,证见头昏肿胀,肢体肌肉酸痛,困倦乏力,也可出现手脚和面部浮肿。
(2)水积于经络者,可见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影响行动。
(3)水积于脏器者,常见于胃、十二指肠、直肠水肿甚至糜烂,亦可见于肛痔水肿、胆囊水肿、、肾囊肿、肝囊肿、卵巢囊肿、肾积水、脑积水、胸腔积水、腹腔积水等等(注:囊肿为包裹型的积水)。其水积的器官及部位可单独出现,多处同时出现者居多,因此证状错综复杂。
(4)水积病的临床体征。多数人均可出现舌体增大,边缘出现齿痕,而且齿痕越多、越明显,水积的程度越重。在手背部中指和无名指第二指节处出现轻微的浮肿,皱纹减少或无皱纹(该处分别为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分支循行路线),这一点如不注意则常被忽视。甲诊在水积的诊断上更具价值,甲心发白是水积病的基本特证之一,而且白的程度俞大,水积的程度就俞重。
(5)舌体胖大有齿痕,一般人均认为是虚证。其实虚证很少,除了舌体胖嫩外,大多数均为实证。齿痕,多因舌体水肿,体积增大,被牙齿压迫所致。其舌苔多厚腻。舌大齿痕明显的人,可能出现胃肠道充血水肿,肾积水结石或囊肿,膀胱炎或前列腺炎,妇科经带病或子宫颈靡烂、卵巢囊肿,胸腹腔积水,湿疹等等疾病。
(6)水积造成水代谢失调,水道堵塞,可导致气血不畅,水湿过重,水火不能既济即不能气化,水滞则气滞,气滞则血滞,水谷之精微不能随气血敷布周身,则常见头昏神疲、面色或手色晦暗(或青或紫或黑或白交错不一),甚至脱发。身体抵抗力越来越差,经常感冒,怕摸冷水等。表现的气血不足的虚证,实际为表面现象,为标;其本为水积气血阻滞,必须标本兼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水多则溢。水积过多,常以多种形式溢出,表现为口水多、口痰多、汗水多(其汗多见于头部、胸背部、颈项部、阴部或手脚心等处,而不是全身出汗)或出现白带白浊和皮肤湿疹等。
(7)寒为水之气。水积病人常见手脚发凉,寒季为甚。病重者即使在夏天,也自觉发凉。胃部充血水肿者,还会出现胃脘和背心发凉。寒者水之气,热者火之气,水盛致三焦气化障碍,火之气不能熏蒸皮肤分肉。发凉,多系水火内外阻隔而致,水积解除后,寒热自然均衡。若概作虚寒治之,则相去甚远也。
(8)水积病在妇科中见得最多,特别是农村妇女,经常冒雨干活,尤其是下田和水上作业,最容易得水积病,月经期间和坐月期间摸冷水更易得水积病。常见月经不畅,经中夹块,色黑,经净而行,或如漏下多日不净,或黄白带下,或闭经等证。一般医家均以经黑和经血漏下多日不净作为虚寒之证,不知诸证多因水积而致,妄以温补药治之,不顾本末,常常事与愿违。
3 临床病例分析及治疗方法
水积多是日积月累形成。积在皮肤分肉及经络者,上下游走不定,且易化热,加上湿性粘滞,遽难尽化,辛开苦降乃分化湿热之法。水积造成气血不通,三焦气化受阻,最宜分利,上、中、下同治。胃为水谷之海,肾为至阴之脏主水,治疗应重在中下二焦,采用分利、疏导之法,尽量不用汗法。水积于脏腑,形成积水、囊肿或肿块,水积则气滞血瘀,治疗时,应当治水结合活血化瘀。临床上,我常以“平胃散”加味,较为得心应手。
胃居人体正中,属土,土可制水。平胃散为治胃的主方,汪昂评为“除湿利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苍白二术均有健脾利湿之功,而水积之水非温燥的苍术莫除,故作为本方主药。对证加入防己、薏苡仁、茯苓、土茯苓、白藓皮、猪苓、泽泻、木通、萹蓄、车前草、水灯草、金钱草、马鞭草、仙鹤草、火炭母、藿香、佩兰、石菖蒲、郁金等化湿利湿行水药和黄柏、黄芩、十大功劳、苦参、川楝子、知母等苦降药,再结合各兼证加入对证药物。病因排除了,不管多么复杂的病,自然逐渐康复。
病例分析:
(1)证见面目浮肿。高 某 ,女,53岁,眼睑浮肿年余,时肿时消,肿甚时遍及脸部,视物不清,鼻下常现红疹,舌前边部有齿痕,舌苔长期黄厚微腻,脉寸关滑微数。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陈皮6g、甘草6g、茯苓15g、泽泻12g、十大功劳15g、马鞭草15g、郁金12g、石菖蒲15g、仙鹤草15g、佩兰12g、知母12g、淮牛夕9g,三剂。3天后复诊,今晨眼睑始觉不肿,原方加三叶木通12g,续服三剂巩固疗效。
(2)证见胸口跳动。唐 某,男 ,73岁,胸口常见跳动已近五年,心电图正常。经常感冒,头昏重,疲乏无力,周身肌肉酸痛,散在性红疹。胃脘胀满,食少,大便不成形,便而不爽。小便初时尿道口微痛,尿濒不尽。舌大有齿痕,甲心白,脉寸滑。胸口跳动为水气所致,水积使水道堵塞,气血不畅故头昏乏力,水积肌表则身酸痛,胃肠水肿充血则胃胀便不爽,胃热则皮疹。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陈皮9g、甘草9g、茯苓15g、土茯苓15g、泽泻12g、马鞭草15g、仙鹤草15g、防己12g、葛根12g、薏苡仁15g、木通9g、十大功劳15g、丹皮12g、三剂,加服胃肠舒(秘方)。
服药后头身渐轻松,食量增加,大便较爽还不成形,小便稍畅,舌不太大。原方续服。一周后复诊:大便已爽,小便已畅,红疹已消,舌体缩小,苔心微黄腻,胸口仍觉胀满,原方加莱菔子12g,三剂。以后用胃肠舒巩固疗效,以增强胃蠕动功能和恢复胃肠粘膜。
(3)证见风湿水肿,寒热交错。屈 某 ,女 ,50岁,左小腿前侧红肿一周,面积逐渐扩大,发亮,水欲溢出。膝下内侧有多个结节,胀痛。腰连右腿冷痛,早上痛甚,不能行走。手肿,头昏,颧部发亮。甲白,脉关滑数。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陈皮9g、甘草9g、防己12g、淮牛夕12g、赤芍12g、丹皮12g、生地12g、土茯苓15g、仙鹤草15g、马鞭草15g、十大功劳15g、苦参9g、石菖蒲12g、桑寄生12g。两天后,左脚红肿大减,已不发亮,手指及手背已现多数皱纹,右脚痛减轻。尽三剂,左脚红色渐散,水肿已微,手由肿大变小,右腿及腰痛减轻。原方去赤芍、土苓、生地、苦参,加薏苡仁、独活、秦艽、平地木、黄芪。数剂后,面手皮肤光泽,头身轻松。
本例病人左脚热而右脚凉,病因均为水。水利而寒热自调,莫因表面现象而乱了方寸。
(4)水积杂症。陈 某,男,70岁,长期胃脘胀满,嗳气,冒酸,口水多,连续四年胃检均为胃窦充血水肿,大便不成形(曾作肠息肉切除术),小便频数,余沥不尽,面手浮肿,汗水多,经常感冒,咽部常有粘痰。甲心白,舌肿大光滑少苔,近中心的两旁各隆起1cm2紫块,脉左关滑数,尺弦滑。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陈皮9g、甘草9g、泽泻12g、大贝12g、胆南星9g、石菖蒲12g、仙鹤草15、g薏苡仁15g、马鞭草15g、十大功劳15g、苦参9g、玄参12g、佩兰12g、莱菔子15g。三剂,加服秘方胃肠舒。
二诊,舌肿大减轻,手指已现皱纹,汗已少,粘痰减少。睡眠不好,原方去佩兰加夜交藤12g。三诊,舌体缩小,已现薄苔,紫块颜色变淡,感冒改善,手已不甚浮肿,小便频,仍冒酸,前方去玄参加山药15g、水蛭9g,三剂。四诊,舌中右侧紫块已消失,左侧紫块紫色已不明显,舌已遍佈薄苔,大便稍成形,仍冒酸,小便余沥。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陈皮9g、甘草9g、泽泻12g、石菖蒲12g、仙鹤草15g、马鞭草15g、薏苡仁15g、十大功劳15g、山药15g、黄芪24g、萹蓄12g,加服秘方胃肠舒以善后。
患者年轻时为驾驶员,经常洗冷水,后来又开餐馆,冷水接触更多,水积日久,正虚邪实,镜面胖大舌,面手浮肿,常感冒,他医多断为脾肾阳虚,实际上虚为水积所致,胃酸、汗水、口痰均为水生。水积则血瘀,肠息肉、舌紫块因之而成。苍术、仙鹤草、马鞭草合用可分利三焦水湿,仙鹤草能补虚治头昏,马鞭草可活血化瘀清热治淋,水蛭化瘀而不伤正。重点治胃,加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症相符,是以药到病除。
田 某 ,女 ,21岁,近几月来失眠,头顶掉发,越来越重,疲乏,肤色晦暗,面部及手脚时浮肿,汗多,白带量多而色黄,经黑夹块,经前腹痛,全身散佈皮疹,内含少量白色液体,脉关滑尺涩,苔黄滑腻。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陈皮9g、甘草9g、黄柏12g、十大功劳12g、土茯苓15g、仙鹤草15g、石菖蒲12g、薏苡仁15g、马鞭草15g、大血藤15g、马兰15g、川芎12g、葛根12g,二剂,加服秘方淋带净。
四天后复诊,面色已见光泽,皮疹减少且不含水液,其它证状均已减轻。脉已缓,苔不厚。原方续服三剂。随访,诸证尽除。水积则气血阻滞,故经黑夹块、肤色不华、疲乏,水血同源,发为血之余,故脱发。水多则浮肿、带下、多汗、湿疹。药症相符,故效。
王 某,女,35岁,患靡烂性胃炎,胃腕胀满热痛,大便不爽、泻前腹痛,经常感冒,头昏重,身酸乏力,小便时时不畅,经黑、量多,十数日始尽,带黄,舌大有齿痕,多年来舌裂,舌苔大面积剥落,指节浮肿,脉关滑。舌裂剥苔均为胃肠功能低下所致,诸多证状均与水积有关。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陈皮9g、甘草9g、泽泻12g、薏苡仁15g、土茯苓15g、玄参12g、知母12g、十大功劳15g、苦参9g、大贝12g、大血藤12g、平地木12g、防杞12g、仙鹤草15g、马鞭草15g,两天一剂,加服秘方胃肠舒。
十天后:胃肠证状减轻,舌裂痕减少,剥苔面积缩小很多,黄带减少,指节皱纹多。前方继续服。
又十天:舌裂痕明显减少、变浅,经已行,量不多,色稍红,头昏轻,腰不痛。善后方:太子参12g、苍术12g、厚朴9g、陈皮6g、甘草6g、茯苓12g、苡仁12g、山药12g、大血藤9g、仙鹤草15g、马鞭草15g,加服秘方胃肠舒。
(5)前列腺炎。李 某,男,42岁,患前列腺炎并轻微增生已两年,反复不愈,尿频尿急,余沥不尽,会阴部潮湿、发胀,背心发热,面部多数红诊,唇红,舌大苔厚腻微黄,脉关数。前列腺炎属于中医之淋病范围,增生为瘀阻,水积则水道不畅通,积久则增生成。胃热则唇红面红。治宜清热利湿兼活血化瘀,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陈皮9g、甘草9g、泽泻12g、木通9g、萹蓄12g、马鞭草15g、仙鹤草15g、桃仁9g、红花9g、赤芍药12g、十大功劳15g、生地黄18g、丹皮12g、知母12g,三剂,加服秘方淋带净。
二诊,面唇红减,苔薄腻,红疹已少,小便稍畅,次数减少。原方续服。十天后复诊,小便已畅,会阴不湿不胀,舌苔正常。继续服用淋带净巩固疗效。共治疗两月,诸证消失。随访未见复发。
高某,男,31岁,患前列腺炎近五年,尿频尿急,余沥不尽,阴囊潮湿,手指凉手心出汗,面色晦黯,舌大有齿痕,苔黄腻,脉关滑数。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陈皮9g、甘草9g、薏苡仁15g、防杞12g、知母12g、十大功劳15g、土茯苓15g、泽泻12g、苦参9g、牡丹皮12g、赤芍12g、生地黄15g、仙鹤草15g、马鞭草15g,加服秘方淋带净。十天后复诊,尿频急减轻,阴囊不潮湿,手心无汗,面色不黯,苔不黄腻,原方加路路通9g,三剂,以后服秘方淋带净巩固疗效。
(6)乳腺囊性增生。杜 某 ,女 ,33岁,乳腺囊性增生已两年,于月经将行前十天,肿块即疼痛,经量少,头昏重,全身酸软乏力,眼周围发青,舌胖大有齿痕,脉关数。囊肿为包裹型水积而致血瘀,积而成块。水积则血行不畅,肝气郁结,故头昏眼青、经行量少而胸乳痛。宜利水兼疏肝理气、行血化瘀。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青皮6g、陈皮6g、甘草9g、香橼12g、郁金12g、八月扎12g、白芍药15g、橘核12g、仙鹤草15g、马鞭草15g、水蛭9g、大血藤12g、十大功劳15g、薏苡仁15g,加服秘方淋带净。一月后复诊,肿块已小,舌不大,齿痕消失,眼不青。原方续服四剂,诸证悉除。
(7)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杨 某 ,男,38岁,患胃底、胃体粘膜充血水肿,胃窦粘膜充血水肿并重度胆汁返流;食道裂孔疝并返流性食管炎(1级)。半年前胆囊因长息肉而切除,胃脘经常胀满隐痛,火热感,腹痛则大便,便稀而不爽,咽红,常有粘痰,唇红,舌边尖红,苔厚腻,甲心白,脉滑数。胆汁为水生成,过盛则溢,胃充血水肿,幽门、贲门松弛,胆汁乘虚而入,伤及胃和食管的粘膜;水积则便稀痛泻,蒸而为痰。治疗应着重治水,加以舒肝利胆健胃止泻。一方面控制胆汁分泌,抑制其上溢之势;另一方面消除胃部充血水肿,使幽门贲门括约肌收缩,使胆汁不能返流。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陈皮9g、甘草9g、知母12g、牡丹皮12g、大贝12g、山药15g、苡仁15g、马鞭草15g、仙鹤草15g、藿香12g、川楝子9g、煅瓦楞子12g、苦参9g、十大功劳15g、郁金12g,四剂,加服秘方胃肠舒。十天后复诊,火热疼痛感渐轻,咽炎好转,前方加败酱草12g继续服用。再过十天,胃脘已不痛,腹泻已止,咽不红,面色光华,苔不腻,继续服胃肠舒恢复胃及食管壁已伤之粘膜。两个月后随访,基本痊愈。
(8)胆汁返流性胃炎、肾积水。田 某 ,女,47岁,胃窦、胃体充血水肿,胆汁附壁,胃口疼痛已一月,逐渐加重,食少,食后痛甚,大便干而不爽,腰胀,肾积水有很小结石,经黒带黄,面色黯,舌有齿痕,脉关数。水积形成肾积水,水不清、积久渐渐生成结石,加之胃水肿、胆汁返流、经黒带下均与水积有关,治水为主,水得以清利,肾结石自然不会增大增多,胃水肿、胆汁返流、月经、白带也会逐渐康复。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陈皮9g、甘草9g、郁金12g、川楝子9g、瓦楞子12g、鸡内金12g、薏苡仁15g、十大功劳15g、苦参9g、丹皮12g、大血藤12g、马鞭草15g、仙鹤草15g,四剂加服秘方胃肠舒、淋带净。一周后胃已不痛,大便不干、已爽,黄带减少,十天后饮食正常。原方继续服用。
(9)停经。王 某 ,女,19岁,经闭四月,曾赴某中医专家处就诊,投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无效,假期回家前来就诊,知其经期常洗冷水,手指和颧部微见浮肿,舌边有浅齿痕,脉尺涩。因水积而停经。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陈皮9g、甘草9g、石菖蒲12g、大血藤12g、益母草9g、马鞭草15g、仙鹤草15g、十大功劳12g,二剂。药未尽而经已行,微黑,夹少量小血块。续服二剂,次月,月经如期而至,一切正常。
(10)糜烂性胃炎。赵 某 ,女,63岁,患糜烂性胃炎多年,胃腕热胀,经常隐痛,泛酸,欲吐,口干苦,咽红,常有粘痰,大便干燥,睡眠不好,舌大有齿痕,苔白滑腻,甲心白,脉关数。水积胃腕,水肿时久则糜烂,胃湿过重则泛酸,胃湿热则痰粘、睡眠不好。处方:苍术15g、厚朴12g、陈皮9g、甘草9g、藿香12g、竹茹9g、法半夏12g、大贝12g、薏苡仁15g、泽泻12g、土茯苓15g、苦参9g、玄参12g、仙鹤草15g、马鞭草15g、莱菔子15g,三剂,加服秘方胃肠舒。二诊:胃胀、泛酸减轻,不痛,原方加知母12g续服三剂及加服秘方胃肠舒。三诊:胃热胀已不明显,口不干苦,不上逆,口痰已少,大便不干燥,前方去藿香、竹茹、法半夏,加太子参12g、石菖蒲12g、臭梧桐12g三剂及秘方胃肠舒。四诊:已无痰,睡眠好,精神好,前方巩固调理,共治一月,一切正常。
4 结语
4.1 民间对水积病的认识
黔北民间不少的土医生和老百姓都知道水积病,他们所说的水积病实际上是水激病,激是刺激的意思,指被暴雨淋,特别是妇女正逢经期被淋或掉入冷水中被淹。轻者手脚心发热,全身乏力。重者出现五心潮热(指结核病),女的停经为干烧病,男的为弱症。这种水积病范围很局限。草医治疗时多选用水生植物如水泽兰、水红花、水菖蒲、水杨柳、水薭子等。水积病严格说来是一个综合证候群,主证常常有几种,兼证也不少,按一般的分类方法,很难用一个洽当的病名来表示,由于各主证与兼证均与水有关联,只有用水积病名之比较确切。这是以病因为主的分类方法,即是以水为纲,将主兼证有关的各脏腑及机体各部串通起来,起到提纲挈要的作用。
水积病是多发病常见病的一种,是“两虚相得”的急性发病或慢性发病,症状多虚实兼杂。至于肝硬化、酒精肝、肾功能衰竭等病引起的积水,为脏腑过度虚衰所致,非本病讨论的内容。
4.2 对中医发展的几点建议
几千年来,中医学从创建到逐步发展,为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中医药学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从古到今,气候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物质条件都有所不同,中医药学的内容也随之而不尽相同。由伤寒发展到温病,有些疾病如天花、霍乱、麻疹、虐疾、鼠疫、钩体病、血丝虫病等,已经消灭或者已很少。看病服药的人已由上层社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也不断介入了一些现代科学的概念,逐步走向中医现代化。尤其是借助于现代医学技术的透视影像和生化检验技术,使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更具体、更准确。辨证准确了,针对性地论治,疗效自然提高了。很多疾病如脑血栓、脑积水、脑肿瘤、肝炎分型及其生化指标、肾结石、肾囊肿、胆结石、胆息肉、卵巢囊肿、胃溃疡、胆汁返流、胃肠糜烂等等,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技术作出准确诊断。比如胸胁痛可因肝炎、胆囊炎、胆息肉、胆结石、胃病、乳腺增生等引起,不能概作肝气不舒论;消化道的食管炎、返流型胃炎、隆起糜烂型胃炎、胃溃疡、直肠充血水肿、直肠溃疡、阑尾炎等多种疾病,不能概作脾胃虚论之。腰痛可因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肾积水、肾囊肿、月经病等引起,治疗时采用的方法就大有区别。中医要向现代科学方向发展,提高中医的科学性,不能墨守成规。
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药也不断发展,中草药使用的品种和数量都不断增加。医生对某些草药的药性、功能有了共识,使用的人多了,那些草药就被列入了中药的行列。解放以前数千年,服用中药治病的人并不多,一是缺钱、二是缺药,人们称中药为官药,很多人都靠草药治病。我国药物资源相当丰富,有很多确有特殊疗效的草药和专方、秘方还掌握在民间少数人手中,有待开发。中医应当循着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方法,沿着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