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2012-12-09陈结仪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1期
关键词:核糖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陈结仪

(佛山市南海第二人民医院 中心药房,广东 佛山 52825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antibiotics)是链霉菌产生的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效,尤其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螺旋体和立克次体有较强的作用[1]。本文通过对我院2007年4月-2009年4月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病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09年4月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病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4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9例,患者年龄3~71岁,其中3~18岁18例,19~60岁15例,60岁以上患者13例。

1.2 分析方法

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知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进行类别编制的量表,对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统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用药史、生活习惯等。各项具体内容的询问要详细回答并同时认真进行记录。以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胃肠道反应

口服红霉素偶致厌食、恶心、呕吐和腹泻。其他包括新大环内酯类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虽较红霉素低,但仍为最常见不良反应。本次研究中共有25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了胃肠反应,包括呕吐、恶心、腹泻、腹痛等。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瘙痒及黄疸,但也可能开始为严重的急性上腹部疼痛或右季肋下压痛,很似急腹症或阻塞性黄疸的临床表现。这种反应一般在开始治疗后10~24d出现;如第二次再用则出现较早,并可伴有皮疹,末梢血液中嗜酸细胞增多。血清中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氨基转移酶升高。组织学检查为典型的肝内胆汁淤滞及门脉周围炎症浸润,伴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不呈比例的嗜酸细胞增多。如立即停用,临床症状可迅速改善。

2.2 肝损害

红霉素可引起胆汁淤积性肝炎,常见发热、黄疸、转氨酶升高等。红霉素的酯化物更易引起,发生率可高达40%。肝功能不良患者禁用红霉素。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肝损害的发生率较低。本次研究中发现肝损害共发生27例,均为红霉素应用的不良反应。

2.3 耳毒性

大剂量给药或有肝、肾疾病患者、老年患者用药后可引起耳毒性,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前庭功能亦可受损,一般在用药1~2周时出现,停药后多可恢复正常。本次研究中有6例患者出现耳鸣现象,2例患者表现为耳聋。红霉素的大剂量应用,偶可引起耳鸣和听觉障碍(暂时性),一般发生于静脉给药或伴有肾功能减退和肝脏损害者以及与耳毒性药物合用之时。婴儿口服依托红霉素后,可出现增生性幽门狭窄,口服红霉素后,也有出现假膜性肠炎者。应用期间尿中儿茶酚胺、17-羟固醇和血清氨基转移酶有增高现象,血清叶酸和尿雌性醇有降低情况[2]。

2.4 过敏反应

偶可出现药热、皮疹、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过敏反应罕见,临床报告不足0.5%,主要为斑丘疹、瘙痒、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本次研究中仅出现3例,有1例儿童过敏症状较为严重。

2.5 二重感染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致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出现舌炎、口角炎、伪膜性肠炎等。本次研究中没有发现二重感染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大环内酯类具有内酯环的基本结构,环上不同位置的羟基与去氧氨基糖或6-去氧糖缩合成碱性苷。大环内酯类具有共同的化学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一般为无色碱性化合物,可与各类酸形成盐,其盐通常易溶于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有三大类,即红霉素类、麦迪霉素类和螺旋霉素类。按其内酯结构母核上含碳数目不同,可分为十四、十五和十六元环大环内酯。属于十四元大环内酯的有红霉素及其衍生物,而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和交沙霉素等属于十六元大环内酯。1952年发现的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是红霉素(erythromycin),它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酸性条件下易发生苷键的水解,碱性条件下易产生内酯环的水解开环反应[3]。以erythromycin为先导物开发了其他的大环内酯类,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发现erythromycin及衍生物对β-内酰胺抗生素无效的支原体、衣原体、弯曲菌、变形杆菌及对一些棘手的新致病源如躬形体、螺旋体有特殊的治疗效果。除抗菌作用外,还发现了许多其他的新药理活性,如抗寄生虫、抗病毒、抗肿瘤、酶抑制剂等作用,故大环内酯类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半合成的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等陆续上市,被称为第二代红霉素。抗菌谱与erythromycin相似,对酸稳定,半衰期长,而且毒性下降,已由第一代发展到第二代。大环内酯类的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其作用靶位在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的23S核糖体RNA(23rRNA)上,与这些蛋白及某种核糖体蛋白质特定的部位结合。随大环的原子数目不同,作用方式有区别。一些十四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可阻断肽酰基tRNA的移位,而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则能抑制肽酰基转移反应,在核糖体水平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1]隋玲娟.浅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J].中国热带医学,2011,09(09):223-224.

[2]郭桂芳,徐建秀,张青.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07):273-274.

[3]蔡德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发曲折[J].中国制药信息,2010(12):10-12.

猜你喜欢

核糖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临床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这些内容要清楚
核糖体成熟因子RimP、Era和RimJ的研究进展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核糖体生物合成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例析翻译过程中核糖体移动方向的判断
2012—2016年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分析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SCD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