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龈下刮治法治疗牙周病效果评价
2012-11-25李亚静
李亚静,陆 珂
(1.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2.郑州大学 第四附属医院,郑州450052)
菌斑、牙石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和主要致病因素,清除存留在根面的龈下菌斑、牙石及病变牙骨质,降低或延缓龈下菌斑在牙周组织内的滞留和成熟是牙周病治疗的基础和核心[1]。在治疗过程中,残留的牙石及粗糙的牙面有利于细菌的黏附及菌斑的形成,根面组织的损伤所产生的牙本质小管暴露易诱发牙本质敏感[2],故理想的治疗方法既能完全有效地去除根面菌斑及牙石,又不过多地损伤牙体组织。
目前常用的龈下刮治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手用器械龈下刮治和超声龈下刮治。手用器械刮治能同时平整根面和刮除袋内壁肉芽组织,使牙周炎症得到改善,但费时费力;超声刮治比手用器械刮治省时、省力,但大功率超声刮治对根面损伤大,使根面凹凸不平。近年来有学者建议将两种方法联用,采用龈下超声结合手工刮治应用[3],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但临床上究竟是先用超声再用手工,还是先用手工刮治再用龈下超声效果好呢?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设计为超声和手用器械结合,并采用不同的顺序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行龈下刮治术,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6年9月~2007年6月郑州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确诊为慢性牙周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者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25 ~55岁,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妇女未妊娠或哺乳。②半年内未行牙周基础治疗。③三个月内未服用抗生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④口内现存牙数不少于16个,且实验牙为功能牙(担负咬合功能)。⑤同颌左右侧至少各有—颗牙PD 超过4 mm ,且探诊出血。共13 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入选,其中男8例,女5 例;年龄27 ~55 岁,平均43.14 岁;实验牙共63 颗,356个位点,PD 均达到4 ~10 mm。采用同一患者口腔内左右侧病情相似的患牙自身单盲随机对照设计,63 颗试验牙随机配对分为先手工后超声组(A组)和先超声后手工组(B组)。其中A组30颗、129个位点,其中PD 4 ~6 mm 96个,7 ~10 mm 33个。B组33 颗、127个位点,其中PD 4 ~6 mm 101个,7 ~10 mm 26个。
1.2 口腔检查和记录 所有入选者均在初诊时接受口腔卫生指导,龈上清洁治疗一周后作牙周病专科检查,测得各值作为基线,取基线时PD ≥4 mm并有探诊出血的位点作为观察位点。实验牙于基线和复诊时检查并记录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和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①PLI :根据龈缘附近菌斑和软垢的数量记录为0 、1 、2 、3 ,以各牙面的平均数计为该牙的PLI。②SBI :牙周探针轻探到牙周袋内1 mm 处轻轻划动,观察有无出血及出血程度,龈沟内出血的记录为0 ~5 级,以最重的位点计为该牙的SBI。③PD:在进行牙周探诊检查前,先在体外和口腔内练习探诊力量的掌握。以标准牙周刻度探针测量从牙周袋底到龈缘的深度,每个牙记录6个位点,包括颊侧近中、颊侧中央、颊侧远中、舌侧近中、舌侧中央、舌侧远中。
1.3 临床治疗 纳入观察的每位患者均采用半口对照,即将患者的A、D 象限区的牙为A组,B、C象限区的牙为B组。常规龈上清洁治疗后,A组先用Gracey 刮治器再用超声,B组先用超声再用Gracey 刮治器。超声采用相同功率、同等喷水量,手工组则用Gracey(11/12#、13/14#、7/8#、5/6#)刮治器。术中均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龈下冲洗,两组均用尖探针探查根面光滑为止,术后1 周、1个月、3个月复查PLI、SBI 和PD ,每次复查时均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反复进行直至患者完全掌握正确方法。
2 结果
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P 11.0 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用配对t 检验比较观察位点治疗前后各临床指标的变化,用成组t 检验横向比较A、B 2组间患牙各项指标有无差异,见表1。
结果显示,龈下刮治术前后A、B 2组的PLI 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2;A组SBI 低于B组(P <0.01)见表3;A组PD 小于B组(P <0.01)见表4。
表1 2组基线指标比较(±s)
表1 2组基线指标比较(±s)
位点组别 PLI SBI PD 4 ~6mm PD 7 ~10mm A组2.13 ±0.69 3.60 ±0.81 5.04 ±0.68 7.41 ±0.60 B组1.85 ±0.74 3.73 ±0.52 4.96 ±0.69 7.50 ±0.91
表2 龈下刮治术前后PLI 变化(±s)
表2 龈下刮治术前后PLI 变化(±s)
组别牙数 基线 1 周 1个月 3个月A组30 2.04 ±0.69 1.22 ±0.89 0.95 ±0.71 0.93 ±0.81 B组33 1.88 ±0.74 1.13 ±0.71 1.00 ±0.40 1.03 ±0.17
表3 龈下刮治术前后SBI 变化(±s)
表3 龈下刮治术前后SBI 变化(±s)
组别牙数 基线 1 周 1月 3月A组30 3.60 ±0.81 2.59 ±0.82 1.37 ±0.96 1.33 ±0.90 B组33 3.73 ±0.52 2.55 ±0.93 1.91 ±1.06 2.33 ±0.85
表4 龈下刮治术前后观察位点PD 变化(±s)
表4 龈下刮治术前后观察位点PD 变化(±s)
组别 位点 基线 1 周 1月 3月A组 PD 4 ~6 mm 95 5.04 ±0.68 3.65 ±1.09 3.60 ±1.06 3.44 ±1.19 PD 7 ~10 mm 34 7.41 ±0.60 5.10 ±0.72 5.47 ±1.50 5.29 ±1.45 B组 PD 4 ~6 mm 101 4.96 ±0.69 3.63 ±1.01 3.29 ±0.88 3.41 ±0.97 PD 7 ~10 mm 26 7.55 ±0.91 5.06 ±1.14 4.88 ±0.93 4.90 ±1.15
3 讨论
传统意义上清除根面菌斑、结石的工作是以手用器械通过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的方式完成,尽管其在清除菌斑,牙石,治疗牙周病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使用手用器械刮治根面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即有可能损伤牙龈,也容易造成术者疲劳和病人不适。
而若单独使用超声进行龈下刮治,会造成根面不同深度的刻痕,使根面变得粗糙。这种根面粗糙并非妨碍牙周病的预后和组织的愈合,但多数学者认为较为平滑的根面可防止细菌的聚集,对牙周病愈合有利。
本实验将二者结合起来,并且采用不同顺序进行慢性牙周炎龈下治疗,结果显示,治疗之后1 周,1月,3个月的SBI 以及PD,先手工后超声的A组疗效好于B组。
有学者曾对手工器械与超声器械深入牙周袋深度做过比较,结果显示手工器械可探入牙周袋的平均深度明显小于超声器械[4],本研究中A组先手工刮治,去除龈下菌斑、牙石,平整根面和刮除袋内壁肉芽组织,此过程也使牙周袋空间得到了扩张,随后采取逐步深入法,使用龈下超声,利用已经扩张的空间,此时牙周袋对超声工作尖的阻力也减小很多,通过其空穴作用和声学微流,可去除更远处的菌斑和其他根面刺激物,破坏龈下的微生态系统。所以先手工后超声对牙周袋内的菌斑结石清除更彻底。
B组先用龈下超声,超声工作尖在牙周袋阻力下,很难深入到袋底处的结石位置,只能去除大块的龈下结石,往往遗留一些细小的薄层结石,探诊难以感知,也成为随后使用手工器械刮治的死角,因此B组术后还会有些炎症存在,临床效果与A组相比较差。
所以,本研究支持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龈下刮治时先用手用器械再用超声器械能更有效地除去牙根表面的菌斑,结石。
[1]NewmanMG,TakeiHH,Carranza FA. Carranzas’clinicalp odontology[M]. 9th Edition,W.B. SaundersCom,2002:60.
[2]张 雄,范卫华.龈下超声波和手工刮治效果评价[J]. 广东牙病防治,1997,5(1):9 -11.
[3]李伟力,徐菁玲.超声结合手用器械进行龈下刮治效果的扫描电镜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8,18(1):24 -27.
[4]陈 晶,吴亚菲.超声和手工龈下刮治对龈下微生物影响的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3,13(11):635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