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探析“翻龙泉”活动的民族传统体育属性
2012-11-14方哲红占叶俊桂春燕
方哲红,占叶俊,桂春燕
(丽水学院 体育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探析“翻龙泉”活动的民族传统体育属性
方哲红,占叶俊,桂春燕
(丽水学院 体育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学生参加“翻龙泉”活动训练前后身体成分的变化,来进一步确认该项目具有增进体质健康的体育的本质属性。结果表明:“翻龙泉”活动对学生的身体形态、骨骼肌量(SMM)、身体脂肪(BF)、基础代谢率(BMR)等各项指标在训练前后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参加该活动训练能改善学生身体形态,促进骨骼肌生长,有效减少体脂肪和肥胖程度,使身体质量指数(BMI)更趋合理,能提高学生的基础代谢率和健康评估水平,因而从运动生理学方面确认了“翻龙泉”活动的民族传统体育属性。
运动生理学;民族传统体育;“翻龙泉”活动;身体成分;体育属性
0 前 言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轮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探索的热潮,既有理论方面如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起源、特征、价值功能等方面,又有发展对策与措施、区域研究、个案研究等实践方面[1],一大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挖掘、整理和开发。但是,由于对民族传统体育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定义[2],而概念是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给一些具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界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如贵州“枪尖上的舞蹈”与“赤脚斜走大刀”是参加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有学者认为其不应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畴,而是杂技[3];又如,对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有学者作出属于体育文化界定[4],有学者认为其至今仍不具有体育性质,应视为一种体现独有民族性格的巫术礼仪性的游戏竞技遗存[5,6]。当前对多数挖掘、整理和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从社会学、文化学等角度加以阐述,而针对促进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健康体现体育的本质属性方面,缺少从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角度加以分析,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界定过于宽泛。
“翻龙泉”活动项目研究的课题组,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把“翻龙泉”活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开发,在对“翻龙泉”活动的历史文化方面作研究分析的同时,又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探析“翻龙泉”活动对增进体质健康的锻炼效果。研究中运用身体成分的变化分析作为项目活动锻炼效果的评价依据,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定包括脂肪、体液、肌肉、骨骼等更多内容在内的一整套人体体质健康综合指标体系[7-9],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体育锻炼前后和营养治疗等领域中[10-18]。本文通过分析参加“翻龙泉”活动训练前后体成分的变化,对其增进人体健康水平的锻炼效果作出评估,进一步确认“翻龙泉”活动具有的民族传统体育属性。并以此试图从运动生理学方面回答为什么“翻龙泉”活动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丽水学院参加“翻龙泉”活动训练学生共16名,平均年龄为20岁。对参加“翻龙泉” 活动的学生进行一个月的运动训练实验,每周6次,每次100min。训练的效果在学生训练前后的身体成分变化上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 田野调查法。查阅大量地方县志和相关的文献记载,走访浙西南地区的乡村了解当地民族民间干旱祈雨习俗,对原从事“翻龙泉”的法师和参与活动的老人进行访谈,挖掘、整理和开发了 “翻龙泉”活动项目。
1.2.2 实验法。采用生物电阻分析法,对参加为期一个月“翻龙泉”活动训练前后的学生的身体成分测试。测试仪选用韩国产INBODY720身体成分测试仪。选用的测试数据指标有:身体形态指标,骨骼肌量,身体脂肪,基础代谢率和身体健康评估等指标。测试的有效数据为13名学生。
1.2.3 统计分析法。主要采用spss统计方法进行描述统计和配对比较的t检验,对测试数据的相关指标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
2 “翻龙泉”活动简介
“翻龙泉”活动原是浙西南地区在大旱季节里人们祈求龙王下雨的一种仪式,在始建于宋代嘉定8年(1216)的惠应祖庙的《惠应庙志》和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丽水县志》上均有记载。其活动的原始器具是用两根粗细、高度、竹枝杈高度基本相同的毛竹,把竹枝用火焰蒸出竹油,使竹枝杈更坚硬,然后将上下藤枝连接成半圆圈,一般组成9对,顶端插上龙头,酷似两条龙盘在毛竹上,俗称为“龙泉”。“翻龙泉”祈雨活动的主要由法师组织完成。法师边祈雨时,边吹响龙角,边唱祈雨词,手挥舞龙梢(麻鞭)抡圆,随着锣鼓节拍,跳着原始步伐,如“荡步”、“跳转步”、“螃蟹步”等。步伐图形有“双擦肩”、“双转圈”、“圆场”等。最后跳上“龙泉”,手脚套圈逐级翻上,时而翻上成支撑,时而翻上成倒立,直至翻上顶梢,两脚挟竹竿直立,高唱祈雨歌,与地面的人群呼应,群情激奋,浑然一体,颇为壮观,造成祈求龙王降雨的强烈愿望。
为了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翻龙泉”活动,课题研究小组对该活动的器材进行研究开发,使其更安全可靠,并申请获得两个专利——体育健身杠[20,21 ],对动作技术进行分析和规范,力求使它成为集民族传统性、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民族体育活动。丽水学院组成由16名学生参加的“翻龙泉”活动训练队,主要活动内容有随音乐跳原始舞步,同时练习“翻龙泉”的各种动作技术,从地面开始逐环翻上6m高的“龙泉”。参加者通过学习“翻龙泉”活动的各种舞步,增强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和节奏感。通过在掌握“翻龙泉”运动翻上、翻下动作技术和技巧练习时,充分利用身体诸关节的能动性,通过肩和髋关节的合理屈伸,运用肌肉力量克服重力和重力距,不断改变人体各环节的相对位置,锻炼身体的动力和静力平衡控制,均衡发展参加者的力量、耐力、协调与灵敏等身体素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发展。
3 结果与分析
3.1 “翻龙泉”活动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表1 身体各围度指标训练前后测试值对比统计分析表(cm)
从表1可以看出,“翻龙泉”活动训练对学生身体体重指标经统计检验,显示在检验(p<0.05)水平下,双侧检验都显示差异具有意义;对身体胸围、颈围、臂围的各个围度的各项指标经统计检验,显示在检验(p>0.05)水平上,不具有显著差异性;腹围、臀围、下肢围的各个围度的各项指标经统计检验,显示在检验(p<0.05)水平下,双侧检验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翻龙泉”活动训练对提高身体体重,增加腹围、臀围、下肢围的各项指标有显著影响。
3.2 “翻龙泉”活动对人体骨骼肌量的影响
表2 “翻龙泉”活动对骨骼肌量在训练前后对比统计分析表
由表2可以看出“翻龙泉”活动训练对学生身体蛋白质量指标经统计检验,显示在检验(p>0.05)水平上,不具有显著差异性;对身体的骨骼肌量、躯干肌肉量、上肢肌肉量和下肢肌肉量的各项指标经统计检验,显示在检验(p<0.05)水平下,双侧检验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翻龙泉”活动训练对增加身体的骨骼肌量、躯干肌肉量、上肢肌肉量和下肢肌肉量的各项指标有显著影响。
3.3 “翻龙泉”活动对身体脂肪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翻龙泉”活动训练对身体的体脂肪含量、内脏脂肪区域的各项指标经统计检验,显示在检验(p>0.05)水平上,不具有显著差异性;对身体的肥胖程度、体脂百分比的各项指标经统计检验,显示在检验(p<0.05)水平下,双侧检验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另外,腹部脂肪含量的平均含量没有变化,主要因为这部分运动员的平均水平20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脂肪分布不集中在腹部。“翻龙泉”项目运动训练对降低身体的肥胖程度、减少体脂百分比有显著影响。同时,学生训练前后的身体质量指数(BMI)经统计检验,显示在检验(p<0.05)水平下,双侧检验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对提高学生的身体质量(BMI)指数有明显影响,使身体质量指数更趋合理。
表3 “翻龙泉”活动对身体脂肪在训练前后对比统计分析表
3.4 “翻龙泉”活动对身体基础代谢率和健康评估水平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翻龙泉”活动训练对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和身体健康评估指数有显著影响,指标经统计检验显示在(p<0.05)水平下,双侧检验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学生参加训练后平均基础代谢率水平明显提高,健康评估的平均分数得到了提高。
表4 “翻龙泉” 活动对身体基础代谢率在训练前后变化对比统计分析表
4 结 论
4.1 “翻龙泉”活动训练对学生身体体重和各个围度指标的身体形态有显著的影响,能促进学生体格发育,均衡上下肢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塑身美体。
4.2 “翻龙泉” 活动训练对增加骨骼肌量有显著作用,能改善身体的营养状况,促进身体各部位骨骼肌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的运动机能。
4.3 “翻龙泉” 活动训练能够提高身体质量指数,使身体质量指数更趋理想,降低身体脂肪含量,明显减少肥胖程度和体脂百分比,达到健身效果。
4.4 “翻龙泉” 活动的训练能够明显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和身体健康评估水平,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健康状况的明显得到改善,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综上所述,“翻龙泉”活动训练能改善学生身体形态,促进骨骼肌生长,有效减少身体脂肪和肥胖程度,使身体质量指数(BMI)更趋合理,能提高学生的基础代谢率和健康评估水平。因此我们从运动生理学方面进一步确认了“翻龙泉”活动的民族传统体育属性。
[1] 汤立许,蔡仲林.近10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1):63-68.
[2] 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张春燕,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民族传统体育分类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3):25-28.
[4] 杨世如,等.苗族独木龙舟原始竞技的体育文化遗产界定[J].体育学刊,2010,17(8):94-97.
[5] 胡小明,杨世如.独木龙舟的文化解析——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二)[J].体育学刊,2010,17(1):1-9.
[6] 杨世如,胡小明.苗族独木龙舟竞渡的体质人类学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7):78-83.
[7] 卢昌亚,等.运动生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8] 金晶,等.空气置换法、生物电阻抗法与皮褶厚度法测试身体成分的比较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4):463-465.
[9] Jaffrin MY,Morel H.Measurements of body composition in limbs and trunk using a eight contact electrodes impedancemeter [J]. Medical engineering and physics EI SCI,2009,31(9).
[10] 刘德胜.瑜伽形体练习对青年女性身体成分及脂代谢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11] 张伟,等.军事体能训练对学员身体成分的影响[J].西南军医,2011,13(1):28-30.
[12] 吉洪林,赵光圣.散打训练对人体骨密度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1):112-116.
[13] Jiri Balas,Barbora Strejcova,Tomas Maly,et al. Changes in upper body strength and body composition after 8 weeks indoor climbing in youth[J].Isokinetics and exercise science SCI,2009,17(3).
[14] Mikkola I;Jokelainen JJ;Timonen MJ.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composition changes during military service [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SCI,2009,41(9).
[15] Muhammed Emin KAFKAS,Tamer KARADEM?R,Mahmut A?AK.The effects of 12-week regular aerobic and resistance exercises on the body composition of middle-aged men and women[J]. Beden Egitimi ve Spor Bilimleri Dergisi,2009,3(3).
[16] Dong-il Seo,Wi-Young So,Sung Ha, et al . Effects of 12 weeks of combined exercise training on visfatin and metabolic syndrome factors in obese middle-aged women [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2011,10(1).
[17] Carolyn I, Courneya KS, Kingston D.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body weight and composition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an integrative systematic review[J].Oncology Nursing Forum,2006,33(5).
[18] Sutton L,Wallace J,Goosey-Tolfrey,et al. Body composition of female wheelchair athlet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SCI,2009,30(4).
[19] 方哲红,等.一种体育健身杠[P].中国专利:ZL2010 2 0584049.3, 2011-05-18.
[20] 方哲红,等.健身杠[P].中国专利:ZL2010 3 0582636.4, 2011-03-16.
AStudyonthePropertiesofNationalTraditionalSportsofFanLongQuanActivityFromtheExercisePhysiology
FANG Zhe-hong ,ZHAN Ye-jun, GUI Chun-yan
(P.E.of College,Lishui University, Lishui 323000,China )
In order to further confirm the nature of sports for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Fan Long Quan activity from the sport physiology, the changing of student’s body composition indexes comparing with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ere tes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n Long Quan training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on the indexes of student’s body shape, skeletal muscle magnitude (SMM), body fat (BF), basal metabolic rate (BMR), etc. Taking part in Fan Long Quan activity can improve body shape, enhance skeletal muscle grown, reduce BF effectively and the risk of obesity, and make BMI more reasonable, and also can heighten BMR and the level of health assessment. Therefore, Fan Long Quan activity having the natur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e sport physiology was confirmed.
exercise sport physiology;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an Long Quan activity; body composition; physical property
2010年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2010C233051)
2011-11-09
方哲红(1965-),女,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和健康教育.
1004-3624(2012)01-0075-04
G804.4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