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道中考压轴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2012-11-06

中学教研(数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合情压轴参考答案

宁海中学分校 江苏南京 210036)

由一道中考压轴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卜以楼

宁海中学分校 江苏南京 210036)

1 问题提出

1.1 问题

2009年北京市数学中考试卷的最后一道压轴题为:

(1)求点D的坐标.

(2)作点C关于直线DE的对称点F,分别联结DF,EF.若过点B的直线y=kx+b将四边形CDFE分成周长相等的2个四边形,确定此直线的解析式.

(3)设G为y轴上一点,点P从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出发,先沿y轴到达点G,再沿GA到达点A,若点P在y轴上运动的速度是它在直线GA上运动速度的2倍,试确定点G的位置,使点P按照上述要求到达点A所用的时间最短(要求:简述确定点G位置的方法,但不要求证明).

图1 图2

1.2 参考答案

本题评分时,提供的参考答案如下(如图2所示):

△DMC∽△AOC.

从而

FT=CS.

因为

FE=CD,

所以

TE=FE-FT=CD-CS=SD.

又因为

EC=DF,

所以TE+EC+CS+ST=SD+DF+FT+TS,

∠BAH=30°.

在Rt△OAG中,

笔者对第(1)和第(2)小题的参考答案没有疑异,对于第(3)小题的参考答案认为有“太平淡”之感.虽说题目要求是“简述确定点G位置的方法,不要求证明”,但是提供的确定点G位置的方法有“从天而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意犹未尽”之感.学生作出点G的方法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和较大的投机成分,影响考题的信度和效度.

但是要确定点G的位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初中阶段是一道难题!笔者就如何确定点G的位置问题,对参考答案作如下补充,以求同行批评指正.

2 补充解答

由题意,可判定在y轴上的线段OM以外的点不符合条件,则点G必在线段OM上,因此确定点G的位置不外乎有以下2种方法.

图3 图4

2.1 以数定点

再设点G在MG上和GA上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在GA上运动的速度为v,则点G在MG上运动的速度为2v,因此点G在MG和GA上运动的总时间为

因为

所以

整理,得

因为m为实数,所以

从而

解得

解得

∠GAO=30°.

2.2 以形定点

由2.1的解答过程可知点G在MG和GA上运动的总时间为

由于v是一个常量,原问题即求MG+2GA的最小值.联结GA,GB,由于△MAB为正三角形,GA=GB,因此问题就转化为求MG+GA+GB的最小值.将△AGB绕点A按顺时针旋转60°至△AG′B′位置时,显然有G′B′=GB,G′A=GA,∠GAG′=60°,则△AGG′为正三角形,GG′=GA,即

MG+GA+GB=MG+GG′+G′B′.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当M,G,G′,B′这4个点共线时,MG+GG′+G′B′最短.此时在正△AGG′中,

又在正△MAB中,过点A作AH⊥BM于点H,则AH与y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G.

3 教学启示

探讨本题的解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要适度坚持教“所以然”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内容较多地采用“学生‘做’—在‘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在学生通过“做”获得感受的基础上,揭示具体“事例”的数学本质,然后再明晰有关知识,以此来加大用合情推理的方式探索图形性质的时空,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和清新的气息,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要防止过度倡导合情推理、过分削弱演绎推理等极端局面的发生,矫枉不能过正,顾此不可失彼.

在引导学生通过“做”感受数学、探索知识和获得结论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为“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更具有思辨性,更具有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经常进行“小题大作”(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来打通各知识间的通道,放大各知识间的节点,凸显知识的来龙去脉.

3.2 让“双基”教学与“思想方法”教学同行

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双基”的优势.“双基”教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特色之一,我们理应取其内核,继续发扬,对数学知识结构中的“基本模块”应该在“双基”中进一步贯彻与落实,编织功能齐备的“双基链”,以形成厚实的数学基础.

另一方面,要继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思想方法主要是数学建模,建模的基本方法是数学抽象,即“符号化”,也就是将实际问题中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中的“符号语言”,即用数学中的“符号语言”去表示事物的状态和特征.

从上述2.1的解答过程看,主要利用了勾股定理,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时间的三者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等“双基链”求出最少时间,使问题获得了解决.整个过程体现了较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对于解答中考压轴题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图4 图5

从2.2的解答过程看,其“双基链”主要有:

双基链1如图4所示,已知点M,N在直线AB的异侧,在AB上找一点P,使点P到M,N的距离和最小.

只要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将PM,PN这2条线段组合到一条直线上,即联结点M,N,交直线AB于点P,则点P就是要求的点.

双基链2如图5所示,已知点M,N在直线AB的同侧,在AB上找一点P,使点P到M,N的距离和最小.

只要将点M,N在AB的同侧转化成在AB的异侧即可.因此,可先找出M,N中的某一点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联结对称点与另一点交直线AB于点P,则点P就是要求的点.

从“双基链1”、“双基链2”,提升到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本质:

即把线段MG,GA,GB首尾联接在同一条直线上,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确定点G的位置.将△AGB绕点A按顺时针旋转60°至△AG′B′的位置,则MG+GA+GB=MG+GG′+G′B′,当点M,G,G′,B′共线时,MG+GG′+G′B′最短.

将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作一般化处理,便可得到下列一个有趣的问题(可称为“双基链3”):

双基链3在三角形所在的平面里求一点,使该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的距离之和最小,人们称这个点为“费马点”.

2.2的解答过程中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转化与化归”:将“双基链1”通过轴对称变换转化为“双基链2”;将“双基链1”通过中心对称变换转化为“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综上所述,“双基”教学与“思想方法”教学同行的核心方法就是:一方面,把“大题”分解成“小题”,使“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让“小题”组合成“大题”,使“小题大作”.

3.3 适度避免“大题小作”

本题只要求确定点G位置的方法,但不要求说理证明,这样有于提高得分率.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凭借直觉思维与合情推理来完成解答的.在正△MAB中,只有一个点是特殊点,那就是△ABM的重心,有部分学生靠运气而得分.因此,本题考查的信度和效度还有待提高,有“大题小作”之嫌.

“大题小作”对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有较大的益处,但也应该承认直觉有时具有偶然性,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具有负面效应,特别是在解决中考压轴题时.对于本题,确定点G的位置,学生是靠运气、直觉判定来完成解答,还是靠合理的逻辑推理来完成,从解题要求和参考答案来看是无法界定的,很难达到选拔、区分的目的.事实上,要确定点G的位置,需要大量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总量,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笔者认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要适度避免“大题小作”.

[1] 王润中.对一道中考压轴题“遗留”问题的探讨[J].中小学数学,2010(Z1):65-66.

猜你喜欢

合情压轴参考答案
构造辅助函数妙解压轴小题
中考压轴题
十种解法妙解2020年高考导数压轴题
一道耐人寻味的中考压轴题
数列与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 妙解数列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