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少林武术同宗异派论——以南、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为视角
2012-10-31曾卫红
曾卫红,高 娅
(1.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警察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流派繁多,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主要流派。南、北少林武术虽同属少林武术(同宗),具有相同的佛教禅宗文化和武术文化的内涵,但由于产生的地域、文化、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异派)。长期以来,人们对南、北少林武术之间的技术体系及其特点有何共性与差异却模糊不清。文章深入分析南、北少林武术各自的风格特点,比较二者的共性与差异,以期通过明晰南、北少林武术技术风格特点来印证南、北少林武术实属同宗异派。
1 南、北少林武术的风格特点
1.1 北少林武术的风格特点——以北少林一路小洪拳为个案
北少林武术的风格特点与河南嵩山少林寺佛教禅宗文化关系密切,尤其是以佛教戒律为基础的习武戒律,对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表现出节制、谦和、内敛、含蓄,讲究内劲,以防为主,后发制人的风格特点。根据资料[2]及现流行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一带的传统北少林武术,将其风格特点综述如下。
1.1.1 从套路的结构布局分析 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为:动作朴实、套路短小精悍、拳打一条线与拳打卧牛之地。从北少林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知,其作用是与寺僧防身、护寺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要求动作简单实用,套路短小(大部分在三十六组动作以内),严密紧凑,重点动作重复多,动作的起、落、进、退、反、侧、收、纵都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其目的是提高攻防进退速度,促使练习者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高质量地完成全套动作,达到提高实战技能的训练效果。“拳打卧牛之地”揭示了北少林武术训练不受场地限制,即使是“卧牛之地”,仍可发挥拳脚威力的特点。
1.1.2 从北少林武术的技法分析 在手法上,要求出拳、击掌“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和“滚出滚入”。过曲,则在发力之初,意、气、力刚生之时,其大部分力量都被困在丹田内,使力量欠一寸而击之不中,实战中无法近敌,过直,则力量的运用较难回旋,成了强弩之末,只剩余力,在实战中易失去重心,被对手顺势借力而制之;手法的“滚入滚出”指的是出拳的独特方法,即出“阴”(阴拳,即拳心向下)回“阳”(阳拳,即拳心向上),使其出击的拳掌如钻,犹如发射旋拧的弹头,而非穿钉之力,谓之“巧力”,其作用一是增强杀伤力,二是有利于手臂的自我保护,即手法的滚动圆滑,其形不定,使对手难以截沾,以提高拳掌的攻击力度。
腿法多。由于中原人大多身材高大,重心较高,且腿的力量大,杀伤力强,因此北少林武术注重发挥腿法的优势,讲究“一寸长,一寸强”,有“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和“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套路中腿法多,且一般高不过腰,如在北少林小洪拳一路套路中,腿法动作有8个,占全套动作的14.5%。
在步法上,北少林武术要求随便,大小以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力量为准,以利于攻防为目的。统计北少林小洪拳一路步型步法,套路以弓步出现次数最多,共22次,占全套动作的40%。
在眼法上,北少林武术有“起高落低”的特点。起高,指在进攻起势时,望敌方的上盘,以目注目,手未到眼先到,从敌方眼神中观察其动向,进而选择我方所取部位和选用的招法;落低,指在起势近招架敌方上盘同时,望敌方下盘足腿部,敌方的行动必先动其足腿,足腿的运动方向也是敌身势变化的方向,因此,注其足腿,封其下盘,使敌方不能接近于我方。
在身形身法上,体现出“起横落顺”,缩身动作多的特点。身形的“起横落顺”,指的是进退之起势,以横身(正身)为先,横进横退,有利于进退速度,落势以顺身(侧身)为后,起势展其身形,落势闭其门户,使攻击目标变“面”为“线”,缩小攻击面积,利于防守,同时身形“起横落顺”的拧身滚动运动,也使敌方难以攻防。此外,北少林武术为了利于攻防,缩身动作较多,如在北少林一路小洪拳中,全套缩身动作就有9个,占16.36%。[2]分析其作用有三:一是有利于防守,身形的缩小,目标则小,使敌不易取之,展身而缩,以身形增加截封力量;二是有利于进攻,意在使目标缩小,易进入敌之门户,同时缩身而展,以身形增加进攻部位的力量;三是缩身使攻防动作更加灵活。
1.1.3 以防为主,攻防合一是北少林武术的突出特点之一佛教的戒律,决定了北少林武术的招式结构是以防、守为主,即使是在进攻的招势中,也包含了防守的招势,也就是说,是在防守自己不受对手伤害的情况下出手制敌。
1.1.4 在劲法上,突出表现为以刚为主,由刚入柔,刚柔相济 练习时强调由外入内,由动入静,由刚入柔,做到刚柔相济,即“刚在他人前,柔在他人后”。如小洪拳之推手、大红拳轰拳、炮拳之崩拳,均发自“刚”、“硬”之力。
1.2 南少林武术的风格特点——以南少林五祖拳《三战》为个案
从南少林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南少林武术的形成与禅宗文化、福建民间武术、北方移民带来的北派武术以及明代抗倭时的军事武艺关系密切。因此,南少林武术注重实战,以刚猛著称,具有:动作朴实简洁、拳打卧牛之地;手法多、架势小(上不离头,左右不离肩)拳势猛;腿法低而沉;步法稳健,落地生根;拳功结合、内功与劲力结合,以意催劲;以静待动、后人发,先人至等特点。以下将对其独具风格的技术内容进行重点分析。
1.2.1 从套路的结构布局分析 南少林武术注重实战,对场地大小的要求不高,有“拳打卧牛之地”、“拳打一条线”之说,套路短小精悍,动作朴实,对重点动作重复多。如五祖拳“三战”,[3]全套46个动作中双插掌、坐节、翻掌、吞掌、吐重复六次,且在一条直线上三进三退,表明该组合是“三战”套路中之精髓,通过重复训练,使练习者达到练形、练法、练气的目的。
1.2.2 手法是南少林武术的核心 南方人四肢较短,所以,南少林武术充分发挥“一寸短,一寸险”的优势,擅于进逼踏中宫,入正门,贴身靠打,出短拳,手法多而密,拳势猛,讲究重与快,在出拳、掌时,要求“直中见曲、随曲就直”,注重防守不离中门,出手对准子午,垂肘不露肋,门户紧闭。如南少林五祖拳“三战”全套手法达16种,共出现46次,且有掌法多于拳法,一步多手法的特点;同时南少林武术善用桥法,讲究过、添、断、粘。
1.2.3 拳以马为基,南少林武术特别注重步法稳健,要求落地生根 林荫生教授研究认为,南少林武术之所以特别强调下盘步法的稳健与福建山地多、水田多、滩涂多、船舶多、行路难,即“四多一难”的自然环境有关;同时福建人身材较小,重心较低,重视下盘的稳定性则有利于发挥福建人自身的优势。如 “不丁不八步”(前三后七或前四后六,又称“三战马”是该拳系中一种最基本步型),在南少林武术套路中常见,如在五祖拳《三战》中,“不丁不八步”占全套动作的32%,是该套路4种步型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步型。
1.2.4 身形方面 南少林武术总体要求为:头正、项直、沉肩、坠肘、含胸、收腹、敛臀。目的有三:一是练内功的要求,使其运气顺畅,加速全身气血的运转,从而达到改善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二是使肌肉出于紧张状态,提高抗击打能力,三是利于防守。以五祖拳为例,其拳诀曰:“百会提则头挺,牙关起而项强。耳听八方,眼光四射。两肩坠而心胸守,十趾翘则足力生。步武注重后肢,运劲先五肚。卸大椎以通中气,兜前足已固膀胱。小腹须提防,尾闾勿夹。”由此可见,南少林五祖拳对身形的要求与练气的要求关系密切,“形”正则气血运转顺,使身体各系统功能协调与强化,进而使体质提高,劲力与抗击打能力得以增强。
1.2.5 拳功结合是南少林武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南少林五祖拳中的“三战”就是典型的内功拳套路,又称为“母拳”。 “三战”注重“气”蓄运,为南少林五祖拳之精髓,初学者通过三战的练习,可使其身体机能得到提高(练时气的大进大出,对心肺、胃肠等内脏器官起强制性的锻炼),使其腹部的肌肉迅速坚硬起来(据说,五祖拳入门人练“三战”1—3个月内即可开始“撞肚”,即腹部抗击打练习),成为增强腹部抗击打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故“三战”被视为硬功的基础(金钟罩与铁布衫)。因此,五祖门有:“行拳就是练内功,毋须别立法门”[4]之说法。
1.2.6 南少林武术 以发劲刚猛著称于世,被拳界视为“外家”,其实南少林武术不仅以“刚”显,且是刚中寓柔,先柔后刚,这与“出于窄路相逢,短兵相接的技击环境设定”有关,表现在很多技手作弧形、圆形运化,讲究运气行劲吞吐沉浮及“消闪步”。
在发劲上注重与内功结合。[5]具体来说就是注重力从脚起(蹬腿—切胯),蓄于身腰,以腰为轴,以肩为承,以意催之,骤然摇发,使其劲力聚全身之气,做到劲随气出,意到、马到、身到、手到、力到;笔者认为这种以内功求劲的方式,正是南少林武术劲道刚雄独特的原因所在。
2 南、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的比较
2.1 南、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之共同点
2.1.1 均注重手法 表现为手法多,掌法多于拳法,招式取势简约,攻防结构严紧的特点。其出拳、击掌有两点相似之处:一是均讲究 “直中见曲、随曲就直”,忌出手过直(易失去重心)或过曲(力量欠而击之不中),二是讲究钻劲,即“滚出滚入”,拳掌如钻,犹如发射旋转弹头,以增强攻击力。
2.1.2 腿法均要求出腿低(高不过腰) 主要原因是有三,一是高腿法,易使人重心不稳,而被对手击倒或自倒,造成败势;二是易使门户不严,造成空挡而被对手攻之;三是以根节攻击对手的中节或梢节(上盘)使进攻距离拉长,影响了进攻速度。
2.1.3 身法均讲究 “起横落顺”——即指攻防技术上身形的“面”(起势正身,有利于进退速度)与“线”(落势侧身,变面为线,缩小攻击面积,利于防守)的变化,讲究身无定势,以身体的拧身滚动运动使对手难以攻防。
2.1.4 在劲法和攻防上,两派均主“刚、硬” 被界内视为“外家拳”,然其拳风虽雄硬,实则表现为讲究内劲、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以气催力,发声多,以声助气、助力、助威的特点,且在攻防理念上均讲究以防为主,攻防合一,后发制人。
表1 南、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之共性
2.2 南、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之不同点
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对人的体格、体貌、性格产生影响,同时对武术技术风格特点的形成也起着无形的作用;北方中原地区地域辽阔,平原多,便于交通,故中原之人身材高大、强壮,性格粗犷、刚烈、憨厚,在北少林武术中表现为动作幅度较大,以刚、猛制胜;而南方地区多山多水,交通不便,故南人身材较矮,性格细腻,崇尚实际,修身力行,在南少林武术技术上表现为动作幅度小,虽在外形上也表现为刚,但实则刚柔相济,先柔后刚,注重以巧取胜,从本文对南、北少林武术各自风格特点的梳理即可窥视一斑,以下将对其主要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2.2.1 在手法上,南、北两派均注重手法的运用 北少林武术小手花多,几乎每个动作都有小手花,其截、沾、刁、扣、封、搅、扳、收等招法,使北少林武术的攻防动作紧凑严密;而由于南方人个小,四肢较短,南少林武术讲究直接进逼踏中宫,入正门,贴身靠打,表现为多出短拳,手法密集、拳势猛、善用桥法的风格特点,因此与北少林武术比较,南少林武术更注重手法的攻击力更讲究如何充分发挥“一寸短,一寸险”的优势。
2.2.2 在腿法上,南、北少林武术中都有腿法 只不过北少林武术更注重腿法的应用,其直接原因是北方人身材高大、腿长、重心高,充分发挥腿的力量大、杀伤力强,放长击远的优势,讲究“一寸长,一寸强”是北少林武术的独特风格,因此,北少林武术有“腿起望膝,膝起望怀,脚起撩阴,肘发护心”、“手打三分,腿打七分”和“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在腿法的实战应用上多为偷袭;而南少林武术对腿法的使用比较谨慎,有“腿法虽备而惜用”之说,如南少林五祖拳的腿法以踢、弓腿、割脚、扫脚最常用,踢多取下三路,高不过脐,讲究近身迅发,多用于闪避之际,反败为胜之时[4]。
2.2.3 在步型上 北少林武术以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力量、利于攻防为目的,弓步较为多用;南少林武术更注重步型的稳定,要求落地生根,以发挥南方人个小、重心低的特点,最常用的步型是“不丁不八步”。该步型要求夹裆、束臀、提肛、收腹,重心在后腿,十指上翘,即注重步型的稳健与身体的抗击打力,与北少林武术的步型有显著区别。
2.2.4 在身形上,北少林武术讲究身体正直 而南少林武术对身形的要求则与练气紧密结合,即头正、项直、沉肩、坠肘、含胸、收腹、敛臀,旨在“形”正则气血运转顺,使身体各系统功能协调与强化,进而使体质提高,劲力与抗击打能力得以增强。
2.2.5 从劲法上分析 南、北少林武术均表现为以气催力、以声助力,发声多的特点,但比较而言,南少林武术更注重气的蓄运,即力从脚起(蹬腿—切胯),蓄于身腰,以腰为轴,以肩为承,以意催之,骤然摇发,使其劲力聚全身之气,做到劲随气出,意到、马到、身到、手到、力到,笔者认为这种以内功求劲的方式,正是南少林武术劲道刚雄独特的原因所在,从南少林武术对身形的要求和入门套路“三战”中都可窥视一般,最具典型和独特的发劲动作是“摇身俊胛”,被称为南少林武术(五祖门)不二法门之绝招,是南少林武术中最高功法之一。
从南、北少林武术的功法上比较分析,北少林武术有“七十二艺”,内容涵括了内功(动功、静功)、外功(硬功、软功、轻功),其中手指、掌的功法所占的比例最高;南少林武术的功法内容重点集中在身体、四肢的力量和抗击打能力上(即“五肢力”),与北少林武术功法比较,软功与轻功较少,最具特色的功法内容是拳功结合——“三战”,即“行拳与练内功相结合”,它是南少林武术形成独特技术风格的重要基础。
表2 南、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之差异
3 结 论
南、北少林武术均讲究内劲,讲究后发制人,讲究动作朴实,都有“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之说,表现在手法多而取势简约、攻防结构严谨,出手讲究“直中见曲、随曲就直”和钻劲,腿法低,身法讲究“起横落顺”,劲法讲究“刚、硬”等共同的风格特点,这正是他们同属少林武术(同宗)之根源。
南、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北少林武术动作幅度大,以刚、猛制胜,注重腿法的运用,讲究“一寸长,一寸强”,有“手打三分,腿打七分”、“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而南少林武术的风格特点则主要表现为动作幅度小,讲究先柔后刚,以巧取胜,注重下盘步型的稳定性,善于贴身靠打,手法密集、拳势猛,多出短拳、善用桥法,充分发挥“一寸短,一寸险”的优势,尤其在劲法上,更注重气的蓄运,这种以内功求劲之法,使南少林武术劲道刚猛、浑厚而独具特色。以上南、北少林武术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特点正是我们将其区分为南、北两派(异派)根据之所在。
[1]释永信.少林功夫[M].上海:华龄出版社,2007:4.
[2]德 虔,德 炎.中国少林武术大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170-178.
[3]周志强,周明渊.福建南拳丛书—南少林五祖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1.
[4]周焜民.泉州太祖拳[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7(10):14,104.
[5]周昆民.五祖门研究[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301.
[6]泉州南少林研究会.泉州南少林研究[M]. 香港:华新出版社 ,1993.
[7]林荫生.论南派武功的特点和形成条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1(5).
[8]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10.
[9]张 山.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