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与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
2012-12-07蔡景龙
王 健,蔡景龙
(1.哈尔滨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与其它文化技术课程相比,区别就在于它将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同时融于同一客体发生和发展,体育教学既是传授和掌握“三基”的过程,又是塑造人的过程[1]。“三基”即指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体育锻炼的核心就是要体育锻炼的受益者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断地提高运动能力水平,发展其身体素质、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强的意志,以及发展个性等等,都必须通过一些规范动作的反复练习这种独特的手段来获得和提高。因此,体育锻炼的管理者和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必须将传授、掌握“三基”与身体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只重视身体练习,而忽视“三基”的传授和掌握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体育运动是陪伴人们终身的一项活动,除了职业以外,体育运动与人的密切程度常常超过其它活动,因此它对人的个性塑造起着长久的稳定的作用[2]。就体育锻炼的作用来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心情愉悦,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不仅能够在运动后产生愉悦感,而且能够树立一种顽强的作风,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二是能够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适量的运动能够调节人的心肺功能,锻炼骨骼的生长及强化,增强耐力,延缓细胞老化[3]。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目标并不是抽象的,不可触摸的,而是具有一个实质性的内容;掌握几项熟练的运动技能,养成经常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这些内容是实现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的必要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在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中就能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工作性质、环境条件等外部特点合理有效地安排运动,并持之以恒,终身利用自动化的运动技能这一手段段为自己的身心健康服务[4]。
1 可持续性释义及维持其可持续性的条件
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可持续的”(Sustainable)作为形容词来源于拉丁语动词“Sustinere”(即to uphold 支持)。其相应的英语动词为“to sustain”,它的应用始于中世纪晚期,常用的意思有“维持”、“保持向前”、“保持状态”、“免下降”、“支持、忍受、传递生命”、“提供生命的需求或身体的需求”、“提供生命必需品”等[5]。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最常见的引述来自布伦特兰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联合国在1983年正式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可以看出,在涵盖所有人类活动的定义,可持续性在界定上部分地方是有困难的。可持续性从广义上来讲,是能够保持一定的过程或状态,但这一词普遍常用于研究生态和社会的关系。
可持续性可以指很多事情。它可以同时是一个想法、一个性质的生活系统、生产方法或一种生活方式。可持续性作为从生态学中延伸的概念,现今的讨论早己超越了它原来狭义的范围,而涉及到许多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与集成。对可持续性的讨论是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它即不是指社会、经济、环境生态中某一系统的可持续性,也不是指某一区域的可持续性,而是指全人类的可持续性。事物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基础是先决条件,只有基础的坚实才能够提到发展和提高。人类活动可以分解为人类主体、自然客体和中介系统三个方面,只有这三个方面均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主体条件的创造是首要的工作。主体条件的基本含义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只有基础的坚实才能够提到发展和提高。
2 体育锻炼及运动技能
2.1 体育锻炼释义
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受益者所从事的各种运动项目体现了体育锻炼的受益者的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索质,因而每个体育锻炼的受益者在选择话动内容时有较大的自主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体育锻炼的受益者的特长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活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生话化与实用化的结合,与体育锻炼的受益者未来发展相衔接,尤其是与未来职业对运动素质和技术技能上的特殊要求相适应。
体育锻炼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着积极影响;生理方面主要是:(1)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2)减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3)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4)可以减少你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5)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心理方面主要是:(1)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2)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3)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4)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5)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2.2 运动技能释义及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和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从运动能力的内涵而言,应包括运动中的各种不可缺的能力,如运动体能、运动技术、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等,因此就这一层意义上说,运动技能只是从事运动的一个必须条件,因为要真正具备顺利从事运动的能力,除了运动技能,还应具备如运动体能、运动智能、心理能力等。
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大致经历了泛化过程——分化过程——自动化过程3 个基本过程;而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分析则需要经历运动感知——运动表象——动作概念3 个交互作用、连续发展的过程。技能学习和掌握认知心理过程的分析,使所有体育锻炼参与者能够正确的认识、把握体育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心理特点与规律,更有效的进行技能学习与训练,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质量和水平[6]。
3 运动技能与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运动参与主要由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和运动技能组成。在运动需要过程中,为掌握优异的运动技能,必须经过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即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因而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是提高运动技能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而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不但是运动技能提高的重要手段,而且体育锻炼受益者经过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后提高的运动技能,也只有在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过程中从分的展现出来,才有其价值,得到身心的满足。所以,在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过程中展现高水平的运动技能、有优异的表现、得到身心的满足,才能作为衡量运动参与发展水平的最客观、最主要标志。因此,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和运动技能构成了运动参与的主体,两者相辅相成的发展,促进整个运动素养的发展。脱离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和运动技能就不能成为运动参与。
3.1 运动技能是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手段
运动技能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首先,从运动技能学习,完善、维持的角度来说运动技能是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的目标。其次,运动技能又是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手段,它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它本身,而是通过运动技能这一媒介,来实现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最终为人的身体、心理健康服务[4]。运动技能目标是实现身心健康目标的桥梁,运动技能的习惯化、自动化、生活方式化是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的必要手段。
运动技能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体育锻炼受益者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来完成的。运动技能实现的过程,同样也是体育锻炼受益者的心理需要。体育锻炼受益者能够乐此不疲地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的很大原因就是为了学习,完善、维持其中意的运动技能。通过运动技能这一手段可以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目标;失去了这一手段,要通过体育活动来发展身体、心理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一个人若能学会并掌握几项熟练的运动技能,那么将会为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奠定基础,运动技能是必备外因,因为若连最起码的熟练的运动技能都不会,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是一句空话。
3.2 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是运动技能掌握的目标
体育锻炼的受益者运动技能的掌握就是要为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服务,否则其运动技能的掌握就毫无疑义可言了。这也充分体现了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是体育锻炼终所有参与者的终极目标。要培养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首先就得研究一下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的结构。其主要经历3 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低层次阶段。通过看、听、记、练等学习活动接受知识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模仿性和被动性,是属于低层次接受能力,但它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第二阶段属较高层次。能钻研教材,思考问题,在反复的独立自主的动作练习中,基本掌握知识技能。第三阶段属最高层次。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特长,运用学过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自我锻炼,它包括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巩固保持和挑选加工,具有创造情神。这3 个层次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衔接,互相渗透。体育锻炼的受益者具备了必要的运动技能,才可以去利用它锻炼身体,然而运动技能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关键的还在于一个人有没有运动的需求,若没有运动需要,即使掌握再多的自动化的运动技能,也不具备实践的意义。
4 小 结
中国竞技体育这些年在国际上高歌猛进,但国民体质却出现了隐忧。根据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国民肺活量、握力等身体机能综合指数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9.65%,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综合指数也降低了0.86%。全国青少年肥胖、近视率5年间持续上升,学生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显示,我国18 岁以上居民83.8%从不参加锻炼,其中城市为73.2%,而且这一数字低于2002年的78.4%,仅11.9%的居民经常锻炼。
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是体育锻炼终所有参与者的终极目标,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目标的实现与否并不在于目标本身,而在于目标的基础——运动技能因素上,设想,若没有形成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如何坚持锻炼,又如何产生身心收获并成为需要而进一步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呢?因而自动化 技能与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是密不可分的,有一些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虽具有了一定的运动技能水平,也并不一定就能长期坚持锻炼而养成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的习惯,但运动技能是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必要基础[7]。所理解的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目标并不是抽象的,不可触摸的,而是具有一个实质性的内容;掌握几项熟练的运动技能,养成经常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这些内容是实现可持续性自主体育锻炼的必要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在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中就能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工作性质、环境条件等外部特点合理有效地安排运动,并持之以恒,终身利用自动化的运动技能这一手段段为自己的身心健康服务。
[1]黄渭铭.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0(4):43.
[2]邹家丽,李树明.浅谈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41.
[3]莫风波.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树立终生体育观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4):94.
[4]叶献丹.论运动技能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大目标中的地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75.
[5]徐玉高.可持续的、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4.
[6]高大光.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的认知心理过程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1):65.
[7]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