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开颅术后的镇痛效果
2012-10-10周廷发秦成伟
周廷发,秦成伟,郑 晖
术后疼痛是指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所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生理反应,可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因此完善的术后镇痛是围术期一重要环节[1]。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 具有镇痛效果可靠、个体化用药等特点,而氟比洛芬酯是利用脂微球技术生产的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已广泛用于术后镇痛,但用于开颅术后镇痛的报道较少[2,3]。笔者将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开颅术后PCIA,以评价该方法的镇痛效果与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年龄18~65岁,体重45~90 kg,ASAⅠ~Ⅱ,择期行全麻开颅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胶质瘤30例,脑膜瘤2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组(F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各25例。入选标准:无精神疾病史,术前2周内未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消化道溃疡患者;②对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过敏史的患者;③阿司匹林哮喘或有既往史的患者;④脑出血或疑有脑出血者;⑤妊娠和哺乳期患者。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和脉搏,开放静脉通道,术前15 min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 mg。两组患者均以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0~0.15 mg/kg、芬太尼 2~4 μg/kg 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设定呼吸参数,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 30~35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100%。持续泵注10%丙泊酚与0.004%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根据需要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2 mg/次。术中主要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麻醉深度,两组患者由同一麻醉医师实施麻醉。手术结束缝皮时静脉注射止吐药托烷司琼5 mg。
1.3 术后镇痛方案 术后镇痛方法为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F组PCA方案为:氟比洛芬酯150 mg+舒芬太尼50 μg+生理盐水至 100 ml;S 组:舒芬太尼 150 μg+生理盐水至100 ml。使用福尼亚电子镇痛泵泵注(珠海福尼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WZ-6522-2型),F组于手术结束缝皮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S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10 μg,PCA单次给药剂量为0.5 ml,背景输注剂量为2 ml/h,锁定时间为10 min。
1.4 观察指标 记录术后2、6、12、24 h镇痛镇静情况、实际按压和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疼痛程度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 分表示完全无痛;1~3 分为轻度疼痛;4~7 分为中度疼痛;>7分为重度疼痛。VAS评分≤3分即为镇痛满意,若患者重度疼痛则为镇痛失败。镇静评级 (Ramsay评分标准,1~6分):①清醒:患者焦虑、不安或烦躁;②清醒:患者合作、定向力良好或安静;③清醒:患者仅对命令有反应;④睡眠:患者对轻叩眉间或强声刺激反应敏捷;⑤睡眠:患者对轻叩眉间或强声刺激反应迟钝;⑥深睡眠:患者对轻叩眉间或强声刺激无任何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对时间相关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 果
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种类以及手术时间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s)
表1 患者一般资料(±s)
?
两组各时间点VAS评分、PCA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S组多于 F 组(P<0.05)。 见表2。
表2 患者术后24 h内实际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以及舒芬太尼用量(±s)
表2 患者术后24 h内实际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以及舒芬太尼用量(±s)
与 F 组比较,*P<0.05
?
S组术后 2、6、12 h时间点镇静评分均高于 F组 (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 S 组高于 F 组(P<0.05),皮肤瘙痒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束PCA后两组患者总体满意度均较高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很满意率F组高于S组(P>0.05)。 见表3、4。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Ramsay评分(±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Ramsay评分(±s)
与 F 组比较,*P<0.05
组别 n VAS评分F组 25 S组 25 Ramsay评分F组 25 S组 25术后2 h 术后6 h 术后12 h 术后24 h 2.7±1.1 2.0±1.2 1.7±0.8 1.1±0.6 2.4±1.3 2.1±1.4 1.8±0.9 1.2±0.7 2.7±1.3 2.4±1.1 2.5±0.9 2.0±0.5 4.1±1.5* 3.9±1.4* 3.4±1.1* 2.1±0.6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及满意度
3 讨 论
研究表明,约72.4%开颅患者术后至少在短期内存在较为严重的疼痛。开颅术后疼痛治疗不当可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和血压升高,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可使脑血流、脑氧耗、颅内压增高[4]。可见,控制此类患者术后疼痛对降低颅内压及减轻脑水肿具有重要作用。舒芬太尼是术后镇痛常用的阿片类药,其镇痛效应是芬太尼的5~10倍,镇静作用也较强,但与其它阿片类药一样具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较大剂量使用受到一定限制[5,6]。氟比洛芬酯为非选择性NSAIDs,由脂微球和其所包裹的氟比洛芬酯组成,脂微球可选择性地蓄积在炎症组织和血管损伤部位,氟比洛芬酯从脂微球中释放出来,在羧基脂酶的作用下迅速水解成其活性代谢产物氟比洛芬,聚集在手术切口及炎症部位,抑制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从而发挥镇痛作用[7]。但氟比洛芬酯镇痛作用具有“封顶效应”,单独应用往往不能有效缓解大手术后早期疼痛,因此往往需要伍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以增强疗效[8]。基于此,笔者将氟比洛芬酯与舒芬太尼复合应用于开颅术后PCIA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
本文中,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单独应用于开颅术后PCIA均可达到有效镇痛作用,但S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F组。术后恶心呕吐是常见并发症,相关因素有患者因素、手术因素以及麻醉因素,本文中S组舒芬太尼用量较大,是否与本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有关还需作进一步探讨[9]。S组部分时间点Ramsay评分高于F组,这可能与舒芬太尼具有较强镇静作用而S组该药用量较多有关。两组患者用毕PCIA后总体满意度均较高,但F组很满意率高于S组,表明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开颅术后PCIA患者更为舒适、满意。本文结果同时显示,氟比洛芬酯和舒芬太尼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联合使用能增强镇痛作用,减少各自用药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1]张 行,王建荔.术后镇痛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8,29(2):149-152.
[2]Palmer PP,Miller RD.Current and developing methods of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J].Anesthsiol Clin,2010,28(4):587-599.
[3]柳 娟,赵丽丹,张 晴,等.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2):317-319.
[4]韩如泉,李学斌,王保国,等.神经外科术后疼痛的调查[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6):376-377.
[5]徐 露,李元梅.舒芬太尼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1,15(3):375-377.
[6]Mitchell A,Smith HS.Applying partially occluded fentanyl transdermal patches to manage pain in pediatric patients[J].J Opioid Manag,2010,6(4):290-294.
[7]李捷萌,陈彦青,刘荣国.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4):331-333.
[8]吴世民,张成伟,温伟浩.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疗效观察[J].医药导报,2008,27(6):658-660.
[9]周 颖,胡西会,李振英.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17):2603-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