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照研究

2012-09-30黄铿伟孙光裕陈杰湘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喷丁加巴卡马西平

黄铿伟 孙光裕 陈杰湘

广东潮州市人民医院(潮州医院)神经内科 潮州 52101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排除继发性原因。常因洗脸、刷牙、讲话、咀嚼、吞咽等动作而诱发,持续数秒及数分钟,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变部位及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虽然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各种药物的神经阻滞治疗、神经切断术、微血管减压术及射频热凝术等,但大部分效果不佳,或易复发,临床上许多患者一开始仍选择药物治疗或最终仍需靠药物治疗。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意义重大。卡马西平为以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典药物,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故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加巴喷丁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癫药,近年研究发现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面具有很好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择我院2009-02-2011-06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96例,年龄40~70岁,性别不限。病程1~24个月,所有患者均经神经专科医师作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该疾病采用如下诊断标准进行选取[1]:(1)患者有反复发作性的疼痛,通常位于单侧,每次发作有诱因;(2)疼痛严格限制在三叉神经支配的区域;(3)突发突止的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剧痛,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4)有扳机点;(5)无明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没有三叉神经感觉和运动受损的表现,CT或MRI检查没有发现颅内病变,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排除头面部外伤、颅内感染、颞下颌关节紊乱病。96例病例随机分成2组,加巴喷丁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平均年龄(56.13±3.75)岁;卡马西平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55.73±4.97)岁。2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年龄、病程和疼痛程度(VA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加巴喷丁组:给药方法从初始低剂量逐渐递增至有效剂量。第1天睡前给药300mg,第2天为2次/d,300mg/次,第3天为3次/d,300mg/次,此后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及药物不良反应调整剂量,逐渐增加或减少加巴喷丁的用量,最少300mg/d,最多1 800mg/d,分3次服用,以疼痛明显缓解或者疼痛消失的剂量为维持剂量,直至第4周观察期末。加巴喷丁胶囊(派汀)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0mg/粒。卡马西平组:卡马西平初始剂量为100mg/次,2次/d,如症状控制不佳,可根据疼痛程度逐渐增加剂量,方法为每3天加量1次,每次增加100mg,直至疼痛缓解,最大剂量为900mg/d。维持量每日400~600 mg,分3次服用,至第4周即观察期末。入选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均停用所有具有外周作用的镇痛药、肌松药。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作相应处理。

1.3疗效评价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4周各测评1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由患者本人进行疼痛自我评定,即在白纸上画一条长10cm的直线,两端分别标上“无痛”和“最严重的疼痛”。病人根据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某一点作一记号,以表示疼痛的强度,从起点至记号处的距离长度也就是疼痛的量。评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以维持用药或最大用量的VAS评分与用药前VAS评分作比较来判定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明显缓解+完全缓解,VAS下降>75%);(2)有效(中度缓解,VAS下降>50%~70%);(3)无效(未缓解+轻度缓解,VAS下降<50%)。有效+显效患者占所有患者的百分比为有效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4周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治疗前后VAS的比较 (s,cm)

表1 2组治疗前后VAS的比较 (s,cm)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组别 n 治疗前VAS治疗后1周VAS治疗后4周VAS加巴喷丁组48 7.6±0.76 4.3±0.52 3.4±0.72卡马西平组46 7.5±0.56 4.5±0.12 3.6±0.21

表2 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表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2 结果

2.1临床疗效加巴喷丁组的患者每天口服加巴喷丁600~1 800mg,平均(1 026.32±396.15)mg/d。卡马西平组患者每天口服卡马西平300~900mg,平均(626.32±452.36)mg/d。与用药前VAS相比,加巴喷丁组和卡马西平组患者用药后第1、4周VAS均显著下降(P<0.01),2组同时间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用药后2组同时间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2组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眩晕、疲乏、嗜睡、共济失调、恶心、呕吐、皮疹。见表3。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在药物减量或停药后均消失,复查2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其中卡马西平组出现2例严重皮疹及剥脱性皮炎,需终止治疗,停药积极治疗后能恢复。加巴喷丁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和类型明显少于卡马西平组,P<0.01,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到目前为止,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大致归纳为以下两种原因:(1)中枢性病因:三叉神经痛的阵发性提示一种感觉性癫样的放电,放电部位可能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或中枢其他部位。三叉神经痛的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暂、有扳机点,抗癫治疗有效,并且在疼痛发作时中脑处记录到局灶性癫样放电均支持中枢性病因学说。但此学说难以解释临床所见的许多现象。(2)周围性病因:即病因在半月节到桥脑之间的后根部分。文献报告多倾向于周围病变,有以下学说:(1)机械性压迫或牵拉三叉神经根,主要是临近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2)动脉硬化引起三叉神经的供血不足。(3)多发性硬化或自发性脱髓鞘疾病。(4)家族性三叉神经痛。血管压迫学说:血管压迫与三叉神经痛之间的关系已被肯定。1967年Jannetta教授提出微血管压迫学说或神经压触学说,被学者接受,认为在排除其他可造成神经损伤的因素后微血管压迫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慢性疼痛综合征。治疗原则以止痛为目的,药物治疗通常是基本治疗,适用于初患、年迈或合并有严重内脏疾病,不宜手术及不能耐受者。临床上卡马西平一直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但因为该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可以出现严重的皮疹、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特别是在老龄患者,常导致中途停药,临床上在治疗神经痛或癫病时对该药的选择受到限制,近几年来,随着新型抗癫药物的应用,临床上有逐渐被替代的趋势。

卡马西平虽然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但其存在较多不良反应。而加巴喷丁对一些特定的慢性疼痛综合征具有显著疗效,而且与其他药物无相互作用,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尤其适用于老年病人或肝功能异常病人,因而将成为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疼痛治疗药物。

[1]黄如训 .神经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9.

[2]McLean RE,Morrell MJ,Willmore LJ,et al.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gabapentin as adjunctive therapy in a large,multicenter study[J].Epilepsia,1999,40:956-972.

[3]孙华,翟鲁辉 .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32-34.

猜你喜欢

喷丁加巴卡马西平
加巴喷丁类药物引起的水肿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测定人血浆中加巴喷丁浓度
卡马西平结晶工艺研究
治疗药物监测在抢救卡马西平中毒患者中的应用Δ
临床药师对卡马西平中毒患儿解救用药的分析与监护Δ
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慢性咳嗽3例疗效分析
印度 圣母节
加巴喷丁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